治疗开口回家"失声" 自闭症就诊存误区
不少患儿经治疗终于开口,但回家却又“失声”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儿童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第九次学术交流会昨日在深圳开幕。专家指出,近年来儿童孤独症的就诊率已较以往提高,但家长对终身干预、系统治疗的认知仍存在误区。
男孩3岁不会说话被当作“贵人语迟”;3岁能背200多首唐诗、1000个汉字,却分不清“大、小”有何区别;这些一度被当作“特殊天才”的个案逐渐被家长认知到可能是“孤独症”(又称“自闭症”)的讯号。来自全国的多名儿童心理卫生专家在昨天的交流会上反映,近年来家长对儿童孤独症的认识程度日益提高,就诊年龄也逐渐提前。
中南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李雪荣教授称,以往通常要等孩子到了上学年龄,家长才能发现其自闭症症状,现在两三岁孩子不会说话,就会有敏感的妈妈带来就诊,看病人数从往年一年三五例升到一天四五个病人。深圳市精神卫生研究所儿童室主任杨志伟教授说,孤独症的发病率大约为万分之二到万分之四,深圳的孤独症就诊率比内地更高,目前他已经接诊400多例,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每年接诊500多例孤独症儿童,七成来自本省。
不能说话是孤独症的主要特征,很多求医心切的家长往往忽视终身治疗的重要性。专家反复提醒患者家长,孤独症的病因至今尚无定论,不要随意相信任何灵丹妙药。
中山三院的儿童心理专家邹小兵教授曾经接诊过一个5岁的鹤山患儿,经过治疗,能说出两三个单词短语。但回家后,父母半年没有对他做语言训练,这名患儿原来掌握的少量词汇又忘掉了。来自哈尔滨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武丽杰介绍说,一个大庆的患儿,经她治疗后患儿父母都说自己的孩子像“换了个人”,但家长没有按医生的家庭培训计划进行继续治疗,结果患儿的治疗效果明显倒退。
记者昨日在会上获悉,为了规范康复机构从业人士的专业水平,民政部首个国家儿童康复训练师培训基地,将于年底在汕头市挂牌成立。专家呼吁,儿童精神医学前景广阔,目前公共卫生系统和妇幼保健系统都有专家开始进入到这个领域,这在一定程度上能稍微缓解患儿看病难的问题。 (记者 游曼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