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理妈妈不交朋友 六岁娃只爱玩具熊
我市孤独症患儿有2万人,2/3患儿智力低下,4岁前治疗效果最好
一孤独症患儿在家中的墙上涂鸦,这些涂鸦也反映了他内心的孤独。 CFP图
关注“世界孤独症日”
他们纯净、漂亮却冷漠,像夜空中的星星,闪烁着孤独又微弱的光亮,人们疼惜地称他们为“星星的孩子”。今天是第三个“世界孤独症日”,重医儿童医院心理专家保守估计,我市孤独症患儿约有2万人。
妈妈无法亲近6岁女儿
一头漂亮的卷发扎成马尾,白净的脸庞,一双大大的眼睛。然而,在儿童医院心理科门诊室里,这个6岁的小姑娘丫丫(化名)手里抓着一只很旧、有些掉毛的玩具熊专心地玩耍。
“她患了孤独症。”丫丫的母亲赵女士说,女儿从3岁起就发现不正常,不和朋友玩、不和父母交流,甚至抗拒亲近,整日拿着破旧的玩具熊沉浸在她自己的世界里。家长带着她四处检查,听力正常、发音正常,最后被心理科确诊为孤独症。赵女士流着泪说,只有在女儿熟睡时才能把她拥在怀里,才能感觉自己是母亲。
重医儿童医院心理科梅其霞教授说,孤独症又称自闭症,现在被归入“广泛性发育障碍”范畴,它并不是抑郁症,梅其霞教授保守估计我市孤独症患儿有2万。
男孩发病率高于女孩
据悉,全世界大约每250名儿童中就有1名孤独症患儿,多见于男孩,男孩发病率为女孩的4到9倍。
梅其霞说,孤独症是一种先天性的神经系统疾病,无法治愈。病因至今未能完全明确,可能与基因和染色体改变有关。患病儿童3岁前会表现出语言和沟通能力发展迟缓,不愿与人交流,多数孩子生活自理能力差,学习有明显障碍,兴趣狭隘、行为刻板,严重的还会有自残或暴力倾向。儿童医院心理科每个月都有近百名家长带着患儿就医,实际上其中仅约5%的是孤独症,其余的是“假性孤独症”。
梅其霞说,很多儿童也因其它原因,比如母亲孕期情绪不好、产时窒息、铅中毒、营养不良及教育培养等因素造成“假性孤独症”。专业机构判断一个儿童是否患有孤独症,除了有外在表现外,还需进行病因分析和药物治疗。如果能够找到原因,并且经过药物治疗有效果,那么这个孩子就不是孤独症,可以矫正。
音乐游戏有助治疗
“不管是不是真的孤独症,家长都应对孩子的异常行为提高警惕!”梅其霞说,孤独症患儿有2/3的智力低下,但他们中有的却具备某一方面的超强能力,如心算、拼图、记忆、乐感等。因此,孤独症患儿只要提早诊断后接受特殊教育,可改善症状,还可培养其自理能力,发挥特长。但是,对孤独症患儿的特教最好在4岁前进行,这样效果会非常好。
梅其霞提醒,如果一些“假性孤独症”患儿家长不引起重视,很可能会发展为真正的孤独症。家长要让小孩从小多与外界接触,学会和别人沟通和交往。同时,父母要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自立和抗打击能力。此外,一旦发现孩子性格快速内向、语言迟缓,不爱与外界交往,应及时送到正规医院诊断治疗,大部分患儿可通过音乐、游戏及药物等特殊治疗方法,得到改善或完全恢复正常。记者 陈瑜
提醒
孩子这些行为家长要留意
我们该如何早期发现孤独症的孩子呢?梅其霞教授说,家长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多观察孩子:
1 不愿与你对视
患孤独症的孩子会有社会交往障碍,与亲人不亲,对父母没有依恋,避免与他人目光接触,叫名字常无反应。在平时与小朋友接触中缺乏主动性,表现出极度的孤独。
2 不愿与你交谈
语言障碍是孤独症儿童的主要表现是沉默不语或很少使用语言,有的是在两三岁以前曾有语言表达,以后逐渐减少,有的出生后就一直没有语言;有的不能主动与人交谈,不会使用代词你、我、他;有的孩子刻板、重复或模仿语言,别人说完话他马上重复别人刚说过的话。此外,孤独症孩子还存在语言音调、节奏的障碍,语言单调平淡,常尖叫、哼哼,或发出别人听不懂的话。很少用点头、摇头或其他面部表情来表达要求。
3 常常行为怪异
孤独症孩子兴趣范围狭窄,行为往往刻板僵硬。如只吃固定的食物,吃饭时坐固定的座位,出门一定要走某条路线等。他们可能有不寻常的兴趣和非同一般的游戏方式,对一般儿童所喜爱的玩具缺乏兴趣,而对一些通常不作为玩具的物品却特别感兴趣。他们可能会来回踱步、重复蹦跳、自身旋转、转圈走,还可能有扑打、摇动、敲击、撞击、前后摇摆身体或头部等动作,有的甚至有自残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