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教学校开商场 残障儿童学自立
■阳光社区记者 李婷 通讯员 越宣
“残疾学生并不是洪水猛兽,他们也有实现梦想的权利。”买菜吃饭、超市购物,在我们看来再平常不过的一件小事,残疾智障儿童却需要反复训练。昨日,新快报记者有幸探访越秀区两家特殊教育学校,走进他们的“虚拟社会环境”,据了解,经过专业训练后,“智障儿的就业工资水平并不比正常人低”。
智力障碍、自闭症、脑瘫、唐氏综合征……走进这所藏身于社区的学校,操场上都是特殊学生的身影,这里就是专为他们提供教育的越秀区启智学校。新快报记者发现,在学校门口、教室入口、厕所门口,到处都有“报道处”的牌子,经询问得知,原来不管是进校门、出教室甚至是上厕所,学生都需要“插卡”。
启智学校的陈校长告诉记者,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这些学生随时都需要“视觉提示”,便于他们养成自我行为管理的习惯,“比如说,厕所门口卡插满了,这时就提示他们需要排队。”
新快报记者注意到,在学校一楼,还有一个专门用来给学生训练的“太阳花商场”,里面的收银员、服务员都是职业训练班的学员。在这个“虚拟社会环境”里,智障儿将学习如何选购商品、如何结账等等。除此之外,老师还会定期带学生去周边银行,专门学习排队叫号、去市场学买菜等等。
●女特教扫描
刚开始都哭了 后来都不愿走
每天面对这群随时可能失控的智障儿童,最辛苦的莫过于特殊教育的教师。记者了解到,在越秀区仅有的两所特殊教育学校,这群老师出乎意料地年轻化,他们中最小的仅有21岁,有的教师从19岁上岗从教至今11年都不离不弃……一位老师笑称,“在这里上课,被打被咬都是小意思。”
从哭整晚到不愿离开
韩菲1999年从市师范学院中专毕业后就被分配至越秀区培智学校,“当时我哭了整整一个晚上,家人还害怕我会自杀,都劝我放弃分配、继续深造。”韩菲说,当时19岁的她对特殊教育一无所知,面对一群智障儿童感觉非常无助。但经过一番内心挣扎后,她还是选择留下来。
在11年的特殊教育中,她送走了三批学生,更让人想不到的是,在这里她还收获了一份甜蜜的爱情,“我丈夫2002年来到这所学校任教,工作中我们相知相识相爱,最后走到了一起。”11年中,其实也有更好的工作机会摆在她面前,但韩菲都没走,“跟残障小孩接触,虽然会很辛苦,但精神很愉悦”。
被打翻眼镜委屈痛哭
相比韩菲,23岁文静女生林栩静目标性很强,“小时候就对特殊教育有所了解,一毕业就从事这项教育。”来自广东药学院的她,主要在学校帮学生进行言语康复治疗工作,“虽然此前心理已有准备,但还是被学生怪异行为吓到了。”
她回忆说,曾有一名智障儿刚跟她说完“再见”,转眼就将她的眼镜打翻到地上,当时她愣在原地,回到教室后痛哭了一场,“感觉很委屈”。不过,经过几年的工作磨练,现在她已经有一套自己的方法应付学生的失控行为,她认为这是一个“辛苦并快乐着”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