澄迈拾弃儿致离异失业 坚守自闭儿为其求一支彩笔
![](http://www.hkwb.net/news/images/attachement/jpg/site2/20110117/4487fc9232d80e9de49224.jpg)
家里满是识字的卡片。(记者 彭桐 摄)
海口网1月17日消息(记者 彭桐)这是一个特别的家庭,只有两个人一起生活,主人是一位离异多年没有工作的中年妇女,孩子是一位少年自闭症患者,是女主人捡养的。因为孩子“生活在另外一个世界”,她为此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不仅丈夫离她而去,曾经美好的家也变得一贫如洗。为了让孩子能有朝一日走进社会,她被折磨得全身是病。可她,选择的是坚强,坚守的是爱。
画汽车是小海最大的爱好。(记者 彭桐 摄)
收养孩子, 丈夫离她而去
今年41岁的陈丽(化名),是土生土长的海口人,10多年前,她在一家旅行社当打字员,后来在蓝天大酒店后勤部工作,再后来当迎宾。成家后,居住在丈夫的父亲留在南沙路的一套公寓房里,日子美满而幸福。
2000年的一天黄昏,陈丽在澄迈县人民医院附近的路口,看到一位放在破篮子里的婴儿,可爱又可怜。她守到上灯时分,见人就招呼“这是谁家的孩子”,但没人理她,路人都知道,那是被抛弃的孩子。最后在良心的驱使下,她把这孩子抱回了家。
当时,尚算同居的男友笑说“天下掉下来个宝贝”,两人给孩子起名叫王海(化名)。好多次,两人为到底要不要这孩子发生一些小磨擦。养到3岁时,小海仍不讲话,到医院检查,发现是天生的自闭症患者。已领了结婚证办了喜酒成为名副其实的丈夫翻脸,一定要把这“别人的傻孩子”丢掉,陈丽死活不肯。两人大吵了一架,丈夫留下一纸协议离婚书离去,再也没有回来。陈丽一连哭了三天三夜,差点自杀。
失去丈夫两年后,酒店关门,陈丽失业在家。孤儿寡母,日子一下子变得异常艰难。常常买一碗粉汤,就是母子俩的早餐,儿子把粉吃得精光,她叫店家多加点汤,她就喝汤。有时,一个剩馒头当午餐,陈丽饿得胃发痛发酸。惟一让她感到欣慰的是,孩子虽是“哑巴”,但身体没有其他毛病,她待孩子比亲生的还亲。
家里满是识字的卡片。(记者 彭桐 摄)
起早摸黑,让孩子走出自闭
这样生活,硬熬了三年。2008年年初,陈丽看报纸知道,她家算残疾人家庭,可获得政府生活补助。在坡博居委会的帮助下,她家被申报为低保家庭,居委会还送来了被子和大米。又通过拨114查询,找到龙华区残联反映了情况,当即获得固定的救助金。陈丽说,这就像天上掉下来月亮,开始把她家照亮了。
区残联已连续三年给予专项补助金支持,小海先被送到国贸的“天翼”,后转到南大桥附近的“雨润”参加培训矫正,最后又转到海口特殊学校,如今已是该校二年级学生。每早7点半,陈丽骑自行车把小海送到学校,天黑时又接回来,一天四趟往返,骑行近50公里。
陈丽说,最初她上网查,有人说自闭症治不了。后来听说青岛有户人家将自闭症孩子“唤醒”,并上了大学,家里办了一所全国有名的培训学校,海口也有一些人将此类孩子送去,但一年要3万元培训费,她只好摇头叹气。到孩子进了本地的民办培训机构后,她作为家长也被残联组织邀请去培训,学会了怎么教孩子,又看到儿子开始“咿呀”学语,她才充满了信心和希望。
陈丽弄了一个专门的小凳子,每天都和儿子面对面不停说话,这使她的嗓子一直哑着。让她高兴的是,儿子越长越可爱,已和她一般高了,语言方面也有进步,但闹心的事情还是很多。小海先是心里有话不说,火起来不是尖叫打自己,就是随意拿东西打别人,而且没有时间概念,出去不打招呼,也不知道回来,先后有四次自己开门跑丢了,总是陈丽跑几条街一路哭着给找回来。
母亲手把手面对面教儿子练说话。(记者 彭桐 摄)
不离不弃,这辈子不能不管他
1月16日,记者到陈丽家中探访,但见满桌满地都是识字卡片,光着脚的小海不时哭闹,说着“不要”等简单的言语,或蹦跳,或跪在地上,或打滚,或不时冲上来使劲搂抱母亲的腰和脖子,似乎没有一刻安静。
陈丽说,小海能自己吃饭,但其他生活几乎不能自理,因为不懂道理,总是爱摸乱碰,让她没有睡过一夜安稳觉。由于长期营养不良加上睡眠不足,她已落得一身的病,经检查其大脑血管痉挛,容易脑瘫,而且有胃炎开始糜烂,医生说需要吃药治疗和休息。但摸摸口袋,她没敢再去医院。
虽然小海已上了公立学校,不再需要一学期在民办培训机构几千元的费用,但物价上涨后,低保金只能勉强维持生活。陈丽说,经济拮据没有啥,节衣缩食也是一种生活,受苦受累她也不怕。她最怕的是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亲友早已骂得她抬不起头,在左邻右舍和学校中,她从不敢说孩子是她抱养的,怕人笑话,说她笨和傻,更怕人家看不起小海。由于知其境况的极少,一直以来她家也极少得到外界的帮助。
有人说,每一个自闭症的孩子,都是天上给好心人的一颗星星,如果接纳的不是好心人,就会丢掉。陈丽说,就像上辈子她欠小海的,她吃不好睡不好,所有的心思全放在小海身上,晚上睡觉动一下,就怕小海被风吹冻了,睁眼守看着。她说,越养这孩子越觉得两人有缘分,更不忍心舍弃,“我看过这类孩子遭遇的电影,直看得流泪。我也想解脱,也可以把他送进福利院,但人心都是肉长的,有了感情不想放弃,而且想到在别的地方可能没有人像我对他那么尽心,所以这辈子我都不能不管他!”
希望小海能够自己独立(记者 彭桐 摄)
最大心愿,孩子需要一支彩笔
陈丽家虽然宽敞,但没什么值钱之物,丈夫以前留下的简单家具基本上都坏了,窗帘拉不上,洗手间的门开关时也哐当做响合不上。一台老电扇早已罢工,一台旧彩电是200元从旧货店淘来的,去年底坏了一次,店家认为没有修的价值,是陈丽求着师傅给“整活”了,因为要给儿子看电视,有助于他多开口说话。
陈丽说,她和丈夫以前感情很好,分手这么多年来,她一直觉得对不起这个男人。她一直都想能再有个男人,好把家撑得像样些,但是有小海这大众眼中的“负担”,谁又敢来承担?所以她说,想太多,也不现实,自找的包袱还得自己扛。她只期望能早日看到小海独立,不然等她老了,病倒在床上,那真不敢想象。所以,她现在很期望能有个就近轻闲些的工作,多些经济来源,也好多照顾小海,让他脱离自闭的速度能更快一些。
自闭症孩子虽然行为古怪,生活在常人难以感知的一个世界,但许多都是天才。在陈丽眼里,小海也很有天分。他懂得很多字,都是跟电视上学的,跟着念,写得出。而且他爱画画,尤其是汽车,家里到处可见的纸片和墙壁上,满是他用铅笔画的汽车。
面对面教做动作,每一次说话表演,母亲就给儿子一块山楂片或一张可画画的白纸。没有纸和笔,小海就大闹。陈丽先是买0.25元的画画本,后来为节省就买大张纸裁剪成纸片,这种纸片已用了两大麻袋。
小海上学天天穿的一双运动鞋,是几年前花25元购买的。几天前,鞋子又破损掉了底子,陈丽照样用胶布和502胶水修补了。一连几年,母子俩没买过一件新衣服,新年穿着跟平时没两样。面对这些窘境,问及心愿,陈丽说,那些困难都可以克服和“凑合”,最紧要的,是儿子又长大了一些,喜欢上了彩色汽车,“眼下,他需要一支画画的彩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