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心,点亮孤独症儿童希望之灯
有一项权威调查结果表明,我国约有139.5万0~6岁残疾儿童,其中精神残疾有10.4万。而精神残疾的主要原因就是孤独症。
据初步推算,福建省目前孤独症儿童在8000到1万人左右。如何帮助他们康复,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永安市心语儿童行为干预中心是一所民办的孤独症儿童早期干预机构,它的存在,让更多的孩子走出了自我封闭的束缚。
近日,永安市心语儿童行为干预中心上演了感人的爱心一幕:永安市巾帼创业联谊会的三位爱心使者黄斯微、杨玉金、叶美兰,在永安市妇联、永安市残联的牵线下,与永安市心语儿童行为干预中心的三位残障儿童结成对子,每个月为这三名不幸儿童提供一定的生活补助。
在爱心使者的感召下,永安市的部分单位领导和永安市巾帼创业联谊会女企业家纷纷献爱心。当永安市心语儿童行为干预中心主任吴爱珍接过这笔捐赠款时,眼眶里含满了热泪,她的行为总算得到社会的认可和支持。
回首创办儿童行为干预中心的心路历程,吴爱珍感慨万千。
儿子患有孤独症 她把爱坚持到底
“他一天到晚拿着小汽车的轮子转啊转,其他什么都不感兴趣,怎么回事?……”
“为什么我对他百般的好,他却无动于衷,一点也不理解我?……”
一个个令患有孤独症儿童的家长伤心的问号,开始打在了吴爱珍的心上。
吴爱珍原在永安一家国有企业工作,1996年吴爱珍体会到了初为人母的幸福与快乐。为照顾好儿子,吴爱珍辞去工作,当起全职家庭妇女,一家子沉醉在无比幸福之中。可好景不长,让吴爱珍感到惊讶的是:上幼儿园的儿子两周岁半了,竟然没有一点口语和肢体语言,连一句“妈妈”也叫不出口,叫他名字更是充耳不闻、视而不见。看着同在幼儿园里牙牙学语的小朋友,吴爱珍有了一点不祥之感。回头看看自己的孩子,也不像有什么缺陷:会走路,只是非常好动,喜欢爬高又爬低,常常翻箱倒柜。吴爱珍不放心,带上孩子到医院做了CT、脑电图检查,医生说生理和心理器官都很正常。邻里亲朋也宽慰她说:“现在不会说话没关系,或许应了‘贵人语迟’的老话。”事情并不顺人意,吴爱珍的儿子三周岁半时,还是不见进展,吴爱珍开始隐隐约约觉得孩子有什么问题,可医院又检查不出所以然。
1999年9月的一天,吴爱珍偶然在电视上看到了关于孤独症儿童的报道,介绍的与她儿子的情况很相似。不能让儿子就这样残废了。她立即打电话,与电视上介绍的儿童的家长取得联系,请求教育和培养孩子的方法。第二年,她又带上儿子到北京星星雨儿童教育研究中心学习三个月,经过系统的行为和认知训练,儿子总算能在她的引导下,说出部分模仿语。当她亲耳听到迟来的“妈妈”两个字时,坚韧而有耐心的吴爱珍泪流满面。
回到家后,吴爱珍把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了孩子的训练和教育上。为了让儿子能在集体环境中锻炼成长,吴爱珍陪着儿子上幼儿园,从小班到大班整整三年始终不离左右。可孩子还是那么好动,稍不注意,他就跑了。2000年底,吴爱珍夫妇俩带着儿子上街采购年货,牵在手上的儿子突然失踪了,她和丈夫急得满街找,在警察的帮助下,总算找到了。看着一句话不会说的孩子,再想想一年多来在他身上倾注的心血和辛酸,吴爱珍既伤心又失望,生气地打起孩子。事后,她又后悔了——孩子来到这个世上,他有什么错。此后,吴爱珍更加坚定了培养孩子的信念,只要孩子有一点进步,她就看到希望。她下定决心,要用毕生的精力为孩子的成长铺出一条路。作为母亲,她觉得为孩子做一切都是值得的。
功夫不负有心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儿子在吴爱珍的爱心感化下,开始一点一滴地进步。更令她欣慰的是,今年10岁的儿子可以认识上千个汉字,还能唱些简单的歌曲了。
让更多孩子拥有希望 她创办儿童干预中心
孤独症儿童是一个很特殊的群体,他们与先天性的残疾不同,只要发现越早,干预越早,康复的希望就越大。吴爱珍想起自己在训练儿子几年中所走过的弯路,开始萌生了创办儿童行为早期干预中心的想法。
她的想法得到了永安市残联的支持,并在市残疾人服务中心为她提供了400多平方米的场地,她又东借西凑了5万元,一头扎进购买训练器材和送老师到省残联康复中心培训等前期工作中。经过紧张而有序的筹备,中心于2002年9月1日开始正式对外招生。
这是一个设备齐全的康复机构。中心设有160平方米的感觉统合训练大厅及4间60平方米的单人训练室。训练大厅里配有大滑板、大笼球、平稳台、吊缆、跳床等八种器材。还有儿童宿舍、餐厅等生活设施,可为受训儿童提供住宿条件。这是一个充满爱心的康复机构。“有爱就有希望”是中心老师和保育员的宗旨。她们应用行为分析训练法、感觉统合训练法及运动等综合训练方法,并融入爱心,针对每个儿童的不同情况设置目标,制定训练计划,由专业人员进行一对一的个别训练。同时对食宿在中心的儿童照顾起居和引导他们建立自理生活能力。
目前,已有来自福州、三明市区、沙县、永安、南平等地的15名孤独症儿童在中心接受康复训练。通过一个阶段的训练观察,这些儿童在语言、生活自理、认知、身体的协调能力等方面取得了不同程度的进步。有一位5岁多的儿童,进中心前不会说话,经过训练后,现在会讲一两句话了,有时还拍拍气球;还有一位7岁的儿童,进中心前不讲话,多动,吃饭极度偏食,进中心后取得明显效果,现在肯吃饭了,可以坐45分钟拼图片,还能跟爸爸妈妈打招呼了。
看着孩子们在中心里慢慢地进步,吴爱珍高兴地笑了,虽然付出了千辛万苦,但她觉得值。只要孩子有一丝的希望,她就要用尽最大的爱心为他们点燃希望之灯。 (郑继涛 )
福建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