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症起因的猜想
有记者来采访,跟我讨论孤独症的起因。她说,她发现孤独症患儿的母亲都很乐观、热情、执着、有爱心,会不会是她们把孩子照顾和保护得太好了,孩子就懒得与人沟通和表达自己的需求,从而导致孤独症?我告诉她,别人的看法跟她正好相反,都认为家长对孩子不够关注,跟孩子缺少交流,而使孩子的潜能得不到开发。这不仅仅是普通人的看法,许多专家也持这样的观点,认为孤独症是“冰箱妈妈”一手制造的。
为什么人们的看法会如此不同?原因可能是“样本偏差”。
高学历的家长比较关注孩子,容易发现孩子的问题,会积极求医,而低学历的家长对孩子不够关注,发现不了问题,甚至发现了也不来求医,所以医生见到的患儿家长以高学历者为多,于是认定所有孤独症患儿的家长学历都比较高。学历高意味着逻辑思维能力强,比较理智和克制,而理智和克制意味着感情不丰富,缺少人情味,对人不热情,像冰箱一样冷冰冰。由此得出结论:父母高学历和情感冷漠导致孩子孤独症。后来通过随机调查,已经否定了这种观点。
接受采访的家长肯定是比较乐观、热情的,不乐观、不热情的家长通常不愿意接受采访。记者由此得出患儿的母亲都很乐观、热情的结论,也是“样本偏差”的结果。
另外,记者采访的对象是创办孤独症康复机构的家长,他们自己的孩子是孤独症,他们为了孩子而从事孤独症的康复训练,并把资源拿出来与其它家长分享。只有乐观、执着、有爱心的人才会这样做,而不乐观、不执着、缺少爱心的人是不会这样做的。由于“样本偏差”,记者以为患儿的母亲都很乐观、执着、有爱心,并且提出了会不会是母亲的乐观、执着、有爱心导致孩子孤独症的猜想。
除了“样本偏差”,对孤独症的“先入之见”也是影响人们对问题的看法的一个因素。大多数人都有这样的“先入之见”,即认为孩子的心灵是一块白板,在上面写什么就会留下什么,如果什么也没有,一定是家长没有在上面写什么。这是十八世纪英国哲学“经验论”的观点,它已经渗透到人们的集体无意识中去了。所以,人们总是告诫孤独症患儿的家长多跟孩子交流,多陪孩子玩。
我一直有不同的看法。孤独症患儿一般都长得很漂亮很可爱。因为他们太漂亮太可爱了,别人特别喜欢逗他们。这对他们来说是一种“骚扰”,他们觉得受到了侵犯,感到非常不安,于是就把自己封闭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