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闭症儿子学会叫妈妈,真的很快乐
在老师和家长的眼中,每一个自闭症孩子都是天使。
目前自闭症没有药物可以治疗,爱是唯一鼓舞他们的精神药物。在4月2日世界自闭症日来临之际,本报记者来到福田区福强路一家自闭症言语康复中心,走近一群自闭症孩子和与自闭症抗争的人们。
■ 深圳特区报记者 肖雄鹏 杨明铭/文 程海昆/图
人物:首席言语治疗师崔广利
从业时间:14年
感言:他们都是一群可爱的天使
首席言语治疗师崔广利投身自闭症患儿康复治疗事业已经十几个年头,曾经在荷兰、日本留学,攻读言语听觉专业的她,眼中每一个自闭症孩子都是天使。
崔老师告诉记者:“自闭症孩子在语言表达和社交上有着难以克服的障碍,但是通过训练和学习,他们也会用微笑和拥抱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他们的内心非常纯真质朴,和他们相处久了,你会发现他们都是一群可爱的天使。”
有资料显示,70%的自闭症孩子智力会有问题,但也有些自闭症孩子智力超常。崔老师就遇到过不少在艺术、音乐或者数学方面有特长的孩子。
人物:言语治疗师牛芷平
从业时间:两年多
感言:用爱和耐心成为孩子的朋友
“弟弟在干什么呀?”“弟-弟-在-踢-足-球。”“岩岩好棒哦!我们一起击掌鼓励一下!”这段充满温情的对话来自自闭症康复中心的牛老师和已经9岁的自闭症儿童岩岩(化名)。今年27岁的牛芷平来自黑龙江,原是一名康复科的医生,两年前,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开始接触自闭症儿童,并用爱和耐心走入了孩子们的世界。
工作两年多来,牛芷平已经辅导了近百名自闭症儿童。牛芷平对记者说:“由于教师资源很稀缺,我们每天平均要辅导8个孩子,说实话压力很大,也很辛苦,但孩子们的每一个小小进步,都会成为我们坚持下去的源源动力。”
在与孩子交流的过程中,牛芷平还总结了一套走进自闭症儿童内心世界的心得:不要把自闭症孩子当做患者看待,要和他们交朋友,发自内心的关爱他们。
人物:邹女士
孩子年龄:4岁半
感言:最大的快乐就是听到孩子叫妈妈
33岁的邹女士坐在记者面前,笑声爽朗,那种开朗与平和,和平时生活中见到的母亲没有什么不同。只有当目光飘向她4岁半的自闭症儿子兵兵(化名)时,眼神中流露出的那一抹无法掩饰的担忧,才会让人想起她在曾经的一千多个日夜里承受的痛苦与煎熬。
兵兵1岁多的时候,还不会说话,甚至连“爸爸、妈妈”也不会叫喊,对于父母的呼唤,兵兵也总是一副充耳不闻的模样。兵兵快两岁的时候,邹女士带着儿子到儿童医院做了一系列检查才发现兵兵是自闭症患儿。
“孩子还小,赶紧治疗还有好转的希望。”医生的话让邹女士振作了起来。“每天早上8点钟起床,吃完早餐带儿子去楼下花园锻炼,10点钟赶去言语训练中心学习,下午去另一家康复机构上课,晚上在家里自己帮儿子做一些训练,每晚差不多12点才能睡觉,一天下来基本没有空闲的时间。我现在最大的快乐就是听到儿子学会了叫‘妈妈’,我觉得所有的辛苦都值得了。”
邹女士觉得自己还算是幸运的,由于是深圳户籍,每年可以从福田区残联领取18000元的自闭症康复补助,深圳慈善会也于去年推出“太阳花计划”,为自闭症儿童的康复训练减免费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