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能将孤独症孩子带回地球?
(以上画作均出自孤独症孩子之手)
核心提示:今年的4月2日是第四个“世界自闭症(又称为孤独症)关爱日”,由周迅和陈坤联袂配音的公益纪录片《遥远星球的孩子》于日前首映,周迅、陈国富发起的“孤独症关怀周”同时启动,使得孤独症儿童和有自闭倾向的人群再次成为了公众关注的焦点。
同一天,由北京市孤独症儿童康复协会、北京文化发展基金会等单位联合举办的“第四届全国自闭症儿童绘画作品展”,在北京中间美术馆拉开帷幕。展览展出了来自全国各地的80位孤独症儿童绘画、书法作品200余幅,通过这些艺术作品,孩子们多彩多姿的内心世界引起观众赞叹,其中部分作品更被热心人士拍下收藏。
与此同时,在广州,40多位来自某儿童福利机构的孤儿,在公益人士的带领下,去星海音乐厅聆听了一场由广州交响乐团演奏的音乐会,近距离感受古典音乐的美妙深邃。在他们中间,有不少是患有孤独症或具有自闭倾向的未成年人。
这些活动都有着同一个目的:用艺术打开孤独症儿童的心扉“有的人天生就没有办法看着你的眼睛,有的人不懂得哭和笑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情绪,有的人即使到了30岁还在学习怎么跟人打招呼和自我介绍……他们是来自遥远星球的孩子。”纪录片《遥远星球的孩子》为孤独症患者起了一个很美的名字。在这个全球多达6700万的特殊人群当中,大多数人无法理解我们这个世界上通行的诸多符号和含义,无法用常人熟知的语言和文字与外界交流,但幸运的是,艺术却为我们走近他们的内心搭建了一座无形的桥梁。
不可忽视的是,在这6700万患者之外,还存在着数量难以估计的、存在孤独和自闭倾向的成年人,对他们而言,感受艺术的魅力同样有着不可小觑的影响力。尽管目前为止,医学界对孤独症的病因尚不明确,对孤独症的治疗也缺乏显著有效的措施,但人们却一直不断尝试着通过绘画、音乐、舞蹈、雕塑等多种艺术形式,将“遥远的星球”上的人们带回地球。针对孤独症患者及具有孤独倾向人群的艺术疗法(以艺术为介质进行心理辅导与治疗),正越来越多地引起人们的关注。
藏在画中的日记
想吃冰棍不知道要拿钱买、喜欢重复别人说的话,整天泡在海洋馆里看海豚,机械性地支起左手小臂、神经质地晃动手指……电影《海洋天堂》里,主人公大福有着孤独症患者普遍存在的社会交往障碍、语言发育障碍、兴趣范围狭窄、刻板重复的动作等典型临床表现,只会以简单的哭笑、吼叫向外界传达内心的情感。
现实生活中,像大福这样的孤独症患者并不少见。据不完全统计,平均每1000人当中就有6人、每150个新生婴儿中就有1人是“类孤独症患者”。他们的内心和灵魂,像星星一样孤独地闪烁在另一个世界里,因此被称做“星星的孩子”。
以上是孤独症患儿的画作
今年“孤独症关爱日”来临之际,北京中间美术馆为“星星的孩子”举办了一次特殊画展,并在微博上开通直播。金黄的胡杨树与静谧的绿洲、兴奋地抬头注视着窝中雏鸟的男孩和女孩、与红色蜻蜓嬉戏的毛驴、在水中悠然自得的五彩斑斓的鱼儿……不少网友感叹,如果不是亲眼所见,难以想象,这些色彩缤纷、充满奇思妙想的画作,出自一群患有孤独症的孩子之手。甚至有人评价某幅画着向日葵的作品“有点梵高的味道”。
“从一个公平的角度来说,这些孩子的绘画有很多都具备艺术价值。他们展现了艺术最原初的,也是最基本的状态——— 可贵的天真。”此次画展的策划人之一、艺术家李华,与孤独症儿童接触已有两年多时间。李华介绍说,孤独症儿童与我们同处于一片蓝天之下,但是他们的灵魂和内心却与现实世界阻隔重重,十分需要来自外界的理解与关怀,这正是他们举办这次画展的初衷。
虽然孤独症患者普遍在语言表达上较为吃力,但是他们当中很多人却是“视觉先行”的,能够自然而然地拿起画笔“写”下自己的细腻情绪《遥远星球的孩子》里的俊余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有一次俊余的家人带他去看海豚,俊余后来画了三幅画:一只海豚、海豚在亲他、他摔了水箱盖,表达了他在海洋馆里遭到海豚意外亲吻后的恐惧。教俊余画画的陈老师认为,这些画就像日记一样,记录下当事人的所思所想,为外人了解孤独症患者的内心需要,提供了直观、形象的管道。
李华也接触过一个像俊余这样的女孩子。一年前这个女孩很少画画,自闭症状严重。但是今年以来,她在老师的引导下,已经画了1000多幅,性格也比以前开朗了许多,对于陌生环境的排斥感大为降低“我们的感觉是,绘画可以帮助稳定孩子们的情绪,抒发他们的情感。”
北京林业大学心理学系副教授雷秀雅在近期的一次访谈中指出,以绘画作为干预手段,能够帮助孩子改善诸如行为刻板、注意力匮乏之类的症状。广东省精神卫生研究所儿童青少年心理行为研究室主任戚元丽也认为,相比于枯燥的语言,孤独症儿童更容易接受生动活泼的线条和缤纷的色彩“绘画能够为他们打开一扇理解和学习外界信息的大门。”
孤独的“莫扎特”
就在北京孤独症儿童画展开幕的同一天,长期从事儿童艺术教育的公益人士异果(化名),带着一群孤儿院的孩子,去星海音乐厅听广州交响乐团的音乐会。异果告诉记者,这些孩子并非都是“星星的孩子”,但自闭症状在孤儿当中发病率要高于平均水平。这次是绝大多数孩子第一次走进音乐厅,听音乐会是为了让他们接触新鲜的事物,同时增加他们的交流话题。
国外曾经有研究表明,大部分孩子像正常的同龄人一样,对音乐很感兴趣。他们之中更不乏一些真正的音乐天才,《遥远星球的孩子》里的孤独症患者庄天岳就对五线谱过目不忘,能够演奏多首高难度的钢琴曲,家里摆满了奖杯和奖牌,令人啧啧称奇。
国内外已有不少相关临床试验证明,音乐治疗对于孤独症儿童有着积极意义:可使他们的注意力集中时间延长、思维更活跃、目光交流增多、语言表达能力增强,减少其刻板行为并调动情绪以改善自我封闭的状况。“音乐让孩子们变得更加开朗、更愿意与外界交流。”
尽管如此,异果和他所在的公益团队并不是抱着医生对待病人的态度去看待这样的孩子的,只是认为这些特殊孩子身上潜在着感受和创造艺术的天赋,只是表达方式和常人不同,这使得这个群体中莫扎特式的天才更容易被人忽视。“这些孩子往往具有过分专注某一事物的特点,对于学习音乐等艺术来说,反而可能是一个优势。不要低估、约束甚至扼杀他们不经意间表现出来的艺术创造力,顺势而为,及时加以引导和培养,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出于这样的考虑,异果把孤儿院中在音乐方面表现突出的孩子挑选出来,并组建成立了一支小乐队。他希望有朝一日,能够带着这支乐队登台演出,将孩子们的才能展现给大众。
与此同时,异果也提到,把“星星的孩子”带进艺术的花园,并非一蹴而就,需要“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例如,听音乐会的礼仪要求,对孩子们的耐心、接受能力及情绪稳定性来说,就是一个不小的考验。由于孩子们自制力较为有限,他们或许会肆无忌惮地宣泄心中热情,惊吓到其他儿童,也可能出于对未知事物和陌生环境表现出紧张、恐惧、畏缩等情绪。
“我发现有一个小男孩把音乐会的节目单弄得皱褶不堪。所幸是他没有尖叫,干扰在场的其他听众。”
此外,激发孤独症儿童对艺术的兴趣有时也需要一定的辅助训练。戚元丽指出,并不是每一个孤独症儿童都能在一开始就对音乐产生兴趣。对于那些在听觉方面存在缺陷的患病儿童来说,他们不能够精确地分辨音高,需要先对他们进行听觉综合系统训练,让他们聆听经过调制的音乐,来矫正听觉系统对声音处理失调的现象,并刺激脑部活动,从而达到改善交往障碍、情绪失调和行为紊乱的目的。在此基础之上去引导他们接触包含丰富情感的音乐,会起到更好的效果。
“星星的大人”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儿童孤独症与遗传因素、免疫因素、脑部疾病或创伤等生理性原因关系密切。不过,对于那些具有离群自闭倾向的成年人来说,他们面临的困扰更多是一种“心理病”,艺术是一把帮助他们打破心防,重归现实的钥匙。
一项心理调查表明,近70%的中年人或多或少存在自闭倾向,表现为对新生事物缺乏兴趣,拒绝社交,远离人群,沉默寡言;工作压力过大,失眠,沮丧,普遍达到抑郁、焦虑的程度;固执己见,经常烦躁、抱怨,频繁发脾气,难以自控,严重影响了正常生活和人际交往。心理学专家将这种因人到中年丧失生活目标和动力、或突遭变故挫折而感到茫然困惑、陷入自闭的现象称作“中年危机”。
戚元丽就曾接触过一位有自闭倾向的父亲,他每日在单位里按部就班地完成领导布置的任何工作,但是对于妻子为家庭付出的心血操劳却极为漠然,不会换位思考,只能给她物质上的满足,却不能在情感上予以慰藉。他的一个最典型的行为特点是寡言少语,疏远家人,只愿意与爱犬相伴。
而对于像这位父亲的人,特别是青少年,人们爱用一个很“潮”的词汇来形容———“宅”。在广州某心理干预中心做志愿者的小何告诉记者,人们常以为“宅”是一种生活态度和方式,对“宅”的负面影响放松了警惕,有些“宅”得过分的人,实际上有可能是染上了自闭倾向。他接触过一个超过30岁的小伙子,因为屡屡求职失败,长期足不出户,除了吃饭睡觉就是对着电脑发呆,任何人讲话都不搭理,风吹草动便惊惶不安。
小何建议,如果家中有自闭倾向的人,家人可以尝试着陪其一道从琐事缠身的日常生活中脱离出来,走进电影院、美术馆、音乐厅或剧院,通过不同艺术门类,助其抒发郁结于心中的悲喜感受。假如不方便外出,可在家中播放音乐唱片,或与当事人一起看电视、欣赏画册等。戚元丽认为,艺术的奇妙在于它能够通过多种方式,调动人类丰富的高级情感,潜移默化之中能触及人心中最柔软的部分,促使患者敞开心扉,最终有利于“心病”的根治。
虽然艺术疗法不是治疗孤独症和改善孤独倾向的最根本方法,但其独特的效果正日渐受到重视。无论是“星星的孩子”还是“宅男宅女”都不是“异类”,只是因各种先天后天因素,远离正常生活“航道”的不幸者。正如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在去年“世界孤独症关爱日”的致辞所言,自闭症患者面临双重负担,一方面要克服病患带来的痛苦,另一方面还要应对社会的消极态度、甚至是公然的歧视。即便是“艺术之舟”不能帮助他们“回到地球”,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反省自身,消除偏见,着力创造一个公正、仁爱的社会,给予所有人真正的尊严和平等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