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折翼天使插上翅膀
经过精心的准备,孩子们在舞台上表演节目《在雨中》
“六一”儿童节到了,在一张张鲜花般的笑脸背后,隐藏着一群身患智力残疾的特殊儿童,他们的家长脸上满是愁容。对他们来说,“六一”毕竟只有一天,剩下的日子,路该怎么走?
反复训练提升自理能力
5月30日,记者来到位于工业北路上的济南历城特殊教育学校。记者赶到时,正是孩子们的午饭时间,食堂中已经陆续有孩子吃完离开。他们有的会把吃剩的饭菜倒进固定的回收点,有的会认真把脏碗和已经刷干净的碗区别开来,但同时,也有的孩子见有生人来,会淡淡的注视着你,手中的馒头已经滚落在一旁却没有发觉。
“智障学生由于智力的影响和身心方面的缺陷,在认知、生活自理和社会适应上,都很困难。这些孩子到了十几岁,智力可能还停留在四五岁或者七八岁的年龄阶段。”学校校长曾庆健告诉记者。
记者了解到,很多孩子刚入校时,自理能力非常差,吃饭、穿衣甚至大小便都需要帮助。入学后,才开始花费大量时间来训练自理能力,比如洗脸洗脚,铺床叠被等,都要经过长时间反复的训练。学校现在的招生对象主要集中在中、重度智障,他们的生活自理和社会适应能力都非常弱,所以每一次进步都会让老师们欣喜若狂。
“我们现在的教育就是解决孩子的生存问题。”曾庆健说,“在九年义务教育中,低年级重视康复训练,到了中年级就要加强认知,增加生活技能训练,高年级则要增加职业技能训练。”
已经在特殊教育岗位上工作了21年的王红老师告诉记者,家里有这样的孩子,对于家庭的影响不仅是经济上的,同时也体现在情感上,在学校里通过训练,可以达到形成一定的自理能力和生存能力。
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
“现在女儿能够独立生活并不是我的骄傲,她现在良好的心态才是我最大的欣慰。”尽管说话时声音有点哽咽,但是王女士依然很自豪的告诉记者,“每当看到女儿一点点的进步,我都会非常高兴。”
王女士的女儿是一名脑瘫患者,直到上小学时才开始说话。面对这种情况,王女士选择了勇敢面对。为了孩子早日康复,王女士也曾带着孩子四处求医,为了能够更好地教育孩子,她甚至自学了少儿心理学。“女儿小的时候,由于脑瘫,不会说话,我就告诉她,人的眼睛是可以沟通的,妈妈让你叫阿姨的时候呢,你可以张张嘴,眨眨眼睛。”王女士说,为了孩子将来能够融入到社会中去,只要能带孩子去的场合,她都带着去,哪怕是仅仅10分钟的时间。
“像这种脑瘫孩子,他们进步太慢太慢了,有时你几乎看不到希望。”王女士说,“但是家长要首先面对这个问题,只有家长迈出去了,孩子才能成长起来,必须要给孩子创造环境,不仅是物质上的,同时也是心理上的。”
现在王女士的女儿不仅喜欢画画,还学会了跳舞,这对于原来几乎不能走路的人而言,可以说是一个奇迹。
回归家庭还是走向社会
上完学了,出路在哪里?采访中,一位家长告诉记者,现在孩子能够自己坐车回到家,能够拿着钱买回东西来,能够认识几个字,自己就已经非常知足,但是对于孩子的未来,自己心里也没底。
济南市黎明学校的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为了能够让更多学生走向社会,实现就业,学校针对学生专门开设了面点和手工艺品两个专业的职业教育。毕业后,学生的就业方式也是多种多样,保安、收银员或者通过摆摊自食其力,有的则在庇护所工作等等,并且学校的职业教育针对不同的学生类型侧重了不同的培养点。
记者了解到,在就业市场上,智力残疾的学生在三类残疾学生中处于更加弱势的地位,尤其是像中、重度的智障学生,有的不仅是单纯的智障,还会有自闭症、癫痫等症状,他们劳动能力相对较差,在很多用人单位看来,他们不一定能够创造多少效益,但是却造成了管理、人员培训等方面的难题。在这种情况下,有的智障学生刚进入单位不久,又会重新回归到家庭。
“我们非常需要一个相对固定的社会实践基地,比如和酒店的联合,我们可以培养酒店服务工作的内容,而外地的经验也印证了智力残疾的学生可以做好这份工作。”这位负责人告诉记者,“学校里的东西毕竟都是模拟的,我们需要学生走到实际的环境中去锻炼,这也有助于实现就业。”
记者了解到,为增加智障学生的自信,促进他们的社会融入,有的学校定期会举办一些技能、艺术或者体育方面的展示,并且会不时的组织学生走到社区中去,增加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