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芒闪烁 让"星星的孩子"不再孤独
环渤海新闻网专稿(郑颖慧)
他们是漂亮的孩子,却独自一人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周围一切似乎并不存在。他们来到这个世界上就无法与人交流和沟通,有的甚至有很多偏执的兴趣和怪异的行为,医学上称他们为“孤独症儿童”(也称自闭症儿童)。
孤独症儿童有一个美丽的名字——“星星的孩子”。因为他们就像天上的星星,孤独地闪烁着微弱的光芒。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正像它的名字一样,孤独症被人误解和轻视。他们病态地生活在一个自我封闭的、孤寂的世界里……
儿童孤独症患者在认知、情感、社交、交流、自主神经功能等人性最基本的层面都存在障碍。
孤独离群,不会与人建立正常的联系
有的患儿从婴儿起就表现这一特征,如从小就和父母不亲,也不喜欢要人抱。不主动找小孩玩,别人找他玩时表现躲避,对呼唤没有反应,总喜欢自己单独活动。缺乏社会交往技巧,如找小朋友时突然拍人一下,揪人一下或过去搂人一下,然后自己就走了,好像拍人、揪人不是为了找人联系而只是一个动作,而无接触人的内容和目的。他们的孤独还表现在对周围的事不关心,什么事似乎都与他无关,很难引起他的兴趣和注意,似乎生活在自己的小天地里。
言语障碍十分突出
大多数患儿言语很少,严重的几乎终生不语。他们会说会用的词汇有限,有的患儿即使会说,也常常不愿说话而以手势代替。有的会说话,但只是自言自语重复一些单调的话。还有不少孤独症儿童时常出现尖叫,这种情况有时能持续至5~6岁或更久。
兴趣狭窄,行为刻板重复,强烈要求环境维持不变
孤独症儿童常常专注于某种或几种游戏或活动,如着迷于旋转锅盖,单调地摆放积木块。面对儿童们喜欢的动画片、儿童电视、电影毫无兴趣,一些患儿天天要吃同样的饭菜,出门要走相同的路线,排便要求一样的便器,如有变动则大哭大闹表现明显的焦虑反应,难以适应新环境。多数患儿还表现为无目的活动,单调重复地蹦跳、拍手、挥手、奔跑旋转,也有的甚至出现自伤自残,如反复挖鼻孔、抠嘴、咬唇、吸吮等动作。
大多智力发育落后及不均衡
多数患儿智力发育比同龄儿迟钝。但其智力在活动的某一方面又出奇地好,令人不可思议;有不少患儿的机械记忆能力很强,尤其对文字符号的记忆能力更强。
专家建议:儿童孤独症的治疗越早越好,最佳的介入年龄是3至7岁,这是黄金治疗期,因为孩子整个人都在发育当中,通过排毒、营养及感觉统合运动,辅助情绪社交的学习,是可以回复到正常人的世界来的。能够达到正常人的社交状态、工作乃至结婚、生子,这是治疗康复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