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闭症公益组织的春天到了么?
东莞将要建立社会组织孵化基地。这种给公益类社会组织“松绑”的办法,是否能给公益组织的成长带来“春天”?
我们看两个例子。两位自闭症儿童的母亲罗女士和沈女士,提交了“东莞市爱苗孤独症患儿家庭支援中心”的登记申请,这是东莞第一个以自闭症儿童为服务对象的社会组织。对这种勇气和担当,市民间组织管理局也热切的回应:不仅承诺最低门槛准入,还向她们发出了入驻民间组织孵化基地的邀请。
东莞计划建立社会组织孵化基地,初定首批进驻的有二三十家。同时开始推行“双轨制”,公益慈善类社会组织先试点,不用再找业务主管单位,直接登记,暂不符合登记条件的,可以先备案。这个新办法,搬掉了之前挡在公益慈善组织登记之路上的,最大的绊脚石。现在半个多月过去了了,是不是像大家希望的那样,民间组织成长的春天到了呢?
得到官方的支持,等于是打开了最关键的那扇门。但光是把门打开,还只是个开端,后继的扶持跟进更加必要,因为很长时间都被忽视的民间力量,根本不可能一开始就身强体壮,假如只是给他们一个发展的机会,就不再理会,很有可能半途而废,不死不活,最后失去动力。政府给社会组织开个口子,并且提供一定扶持,才能使这些社会组织生存壮大,形成良性循环,成为社会健康发展的有益补充。这就叫“不仅扶上马,还要送一程”。
另一个社会组织的申报就出现了波折。8月9日,东莞著名的热心助学人士坤叔,向市民间组织管理局申请 “转正”。如果成功,坤叔助学团体将成为东莞第一家合法的民间公益慈善社会组织。可惜的是,因为团体取名叫“东莞千分一公益协会”,民间组织管理局觉得会误导群众,认为有公共募捐性质,否定了这个名字。但坤叔坚持要用这个名字,于是申请出现麻烦。
有人评论说:所谓门槛,过去了就是门,没过去就成了槛。把民间组织纳入管理,无可厚非。但他们的活动,才是真正要规范的对象。名字,是不是很重要?我觉悟不高,还真没想明白。不过反过来看:有些半官半民的社会团体,不仅牛气冲天派头大,而且胆量惊人啥都干,甚至假借政府名义号令天下,招摇撞骗。这正是:“戴市场的帽子、拿政府的鞭子、坐行业的轿子、收企业的票子、供官员兼职的位子”。我个人觉得,这种组织的活动,才是真正要管理和规范的
对公益类社会组织,主管单位松绑,无异于激活了一池春水。既然要打破旧的条条框框,就不必要再申报的时候留下那么点小门槛,而在于管理的规范化和透明化。公益组织是代人花钱,就要花得让人放心、让人信服,这是一件需要百般小心的事。公信力才是公益组织生命的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