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心照亮自闭症患儿的希望之路
京口区特殊教育中心里生活着一群特殊的孩子,他们就是来自全国各地的自闭症患儿。得了自闭症的孩子都不太爱说话,外面的人也不太愿意与他们交流。然而记者在京口特教中心看到的却是另一番景象,这里的老师用心用爱为这群孩子打开心灵的窗户,照亮他们人生中希望的起点。
教会一句话磨去数月工
“我和婆婆去爬坡。”7岁的小光终于讲出一句完整的话,陪他坐在教室里上课的爷爷开心得不得了,当着记者的面,一再感谢徐静老师太费心了。小光爷爷说,小光小时候就不会讲话,后被诊断为患有重度自闭症。全家人为此奔波于各地医院治疗都没有结果。听说京口区特殊教育中心有专门的康复自闭症老师,小光父母带着仅剩的希望将孩子送到这里。“别看小光这句话吐词不清楚,这可是徐老师花了两个多月的心血,一个音一个音重复教他,小光妈妈在家配合着辅导练习的结果。小光现在简单的单词与句子能说上一些,并能与人简单地交流,进步真的不小。”
室外游戏课时间到了,孩子们都很开心,但老师训练起来并不容易。
对于普通孩子来说,跳房子的游戏非常简单,但对于自闭症患儿来说,大多数孩子只会直着跳,不会拐弯,要改掉一个小小错误,需要上百遍上千遍。自闭症孩子往往动作奇特,根本不听老师的指挥。大热天里,老师早已累得汗流浃背了。接下来是训练孩子的控制行为,徐老师让孩子们端着一碗水,从操场一侧走到另一侧,结束后看谁碗里的水最多。有的孩子走到操场中间,水就没有了,气得把碗摔在地上,甚至还有孩子把水泼在老师身上。
最大的心愿是他们回归社会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在小学一年级班上,7岁小腾一口气背了20多首唐诗,还背了很长一段《三字经》,陪孩子读书的爷爷笑得合不拢嘴。谁也想不到,两年前的小腾是一个字都不会说的自闭症患儿。
小腾爷爷说,家人在小腾3岁时发现他有些不对劲,经常在地上打滚。5岁时,小腾竟退化到不会讲话,行为怪癖,更加频繁在地上打滚。小腾家人偶然听说京口特教中心后,便将孩子送了过来。徐静等老师把小腾当作自己的亲生孩子一样,帮他端茶倒水,护理大小便。
徐静老师说,针对这些特殊孩子,往往是一对一教学,上小课时是量身定做教学内容,从汉语拼音的一个音一个音开始,口对口教孩子如何控制发音。
记者见小腾在课堂上虽有爷爷陪读,但不停地动,一会拿书,一会动板凳,一会站起来,一会蹲在地上,只有老师发出静休指令后,他才肯趴在课桌上安静一会,但时间不长,他又动起来。
徐老师说,自闭症孩子控制能力差,但小腾的记忆力较强,他不仅能背许多唐诗和很长一段《三字经》,认字能力和拼图能力也都很强。更让人欣慰的是,小腾学会了与人简单交流的能力,为今后回归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疾病阴影下的可喜变化
特聘教师张梅芳本来不是教师,也没有经过专业培训,但凭着一位年轻妈妈干预自闭症儿子十多年的心路历程,加上感恩京口特教中心收留自闭症儿子所付出的爱心,她心甘情愿为其他自闭症孩子当了3年义工,并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终于成为学校一名特聘教师,正是她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也给自闭症患儿带来了机遇。
京口特教中心校长祁俊告诉记者,学校从不招自闭症孩子到现在先后招收了18名自闭症孩子。这些孩子经过干预后效果非常明显,1个上幼儿园,4个上了小学,现还有13名孩子仍在就读。更令人可喜的是,学校的自闭症教师队伍也由原来的1人变成4人。由于大多数市民对自闭症的概念比较模糊,对于自闭症的干预和康复现状仍不容乐观,一方面还有大量自闭症儿童散落社会,不为重视,事实上对社会和家庭已形成沉重压力;另一方面因学校资金及康复设施缺乏,自闭症患儿如今只能掺杂在其他孩子中就读,接受最基本、最简单的康复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