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症患儿教育存短板 孩子难获专业训练
9月29日,本报第25版以“用爱心呵护孤独症患儿”为题,报道了一位年轻的孤独症老师的故事,引起社会反响。近日,记者调查发现,因教育理念、投入等多方面原因,本市多所培智学普遍存在孤独症与智障孩子混在一起上课的情况。业内人士表示,孤独症孩子与智障孩子并不相同,孤独症孩子应该得到更具针对性的训练。
昨日上午,和平区某特殊教育学校教室内,9名孩子在1名老师的指导下上集体课。其中有2名孩子与其他伙伴表现不同,他们或低头冥想,或左顾右盼,注意力难以集中。“这2名孩子是孤独症患者,与其他智障孩子能听得懂指令,尚有语言交流不同,他们注意力难集中,而且更加情绪化。但与智力发育迟缓的智障孩子又不同,孤独症孩子当中,不少智力正常,甚至还能在一些方面表现出突出的才能。”一位老师告诉记者。
“学校有60多名学生,孤独症孩子20多人。一天6节课,都是智障儿童和孤独症孩子一起上。”学校负责人说。记者随后联系了河东区启智学校等学校,工作人员均表示,上课情况与此类似。据透露,本市十几个区县共有十几所培智学校,负责接收智障和孤独症孩子,但由于师资配备不足,普遍存在将两种孩子混在一起上课的情况。
业内人士表示,教育主管部门的《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主要是针对智障孩子,缺乏关于孤独症教育的专门内容;按照国际通行做法,孤独症教育需要1:2甚至1:1的师生配比,眼下津城的培智学校很难达到,导致孤独症孩子难以获得专门的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