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残疾人日 走近“孤独症孩子”
12月3日是国际残疾人日。新民网记者12月1日来到上海浦东新区特殊教育学校,走进自闭症孩子的教学世界。与普通中小学不同的是,接纳自闭症儿童的特殊教育学校启智班,每个班级通常只有10名左右学生。然而,如此规模小的班级,会让老师付出异乎寻常的辛苦。一位老师坦言,他们的职责不仅是教育,更多是献爱心。
由于没法与外界正常交流,患有自闭症的孩子常被称为“仙女的孩子”。据浦东新区特殊教育学校书记黄惠娟介绍,自闭症儿童有社会交往障碍、言语与语言能力障碍、兴趣行为重复刻板、智力水平异常、感知觉异常等特点。
正在上美术课的某启智班,班内有10多个学生在听老师讲课。突然间,一个学生站起来跑到教室后面走动,还有几个同学扭身东张西望自己忙开了。这时,老师不得不停下讲课,让孩子们集中思想听课。据介绍,有的学生上课时会突然想起上厕所,不打招呼就跑出教室。在启智班,针对这类孩子的特点,学校特别增加了语言与感统两门训练课。
孙俊老师是7年级中功能班级的语文老师。她介绍说,这些年龄在10岁左右的孩子,心理年龄却只有7岁,有的甚至更小。自闭症孩子大多好动,注意力分散,智力落后,其中50%的孩子智商低于50。教他们读书认字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反反复复,特别离不开耐心。一般7岁左右的孩子对一个生字念几遍就能记住,而这些孩子,得花上一周或者一月才记住一个生字。老师只有不厌其烦地指给学生看,读给学生听。让他们慢慢地记住一个个生字,理解生字的含义。
采访中,一位20多岁老师引起记者的注意。她叫周静,毕业于华师大特教系语训专业。她目前带的是一个低功能班,学生年龄大多为7、8岁,这些孩子的实际年龄只相当于幼儿园孩子,有的只有2岁。这些沉浸在自我世界中的孩子,到了一定的年龄却迟迟不会说话,甚至根本没有语言能力。让这些孩子开口讲话的难度,犹如铁树开花。面对他们,周老师不厌其烦,从最简单的词汇开始训练,一遍、两遍、三遍……在无数遍重复的训练中,孩子们终于发出声音。虽然只是几个字的简单语言,但他们说出了心声,开始有了交流。
据悉,自闭症孩子行为孤僻,对同伴交往或集体活动同样缺乏兴趣。体育老师叶辉告诉记者,由于这些孩子天性如此,在体育课的教学中,怎样进行互动,他尝试过很多方式。让不同功能段的孩子一起开展游戏活动,老师需要先了解不同孩子的特点,以防孩子在活动中出现意外。叶老师还说,有时他感到力不从心,很想有更多的老师参与到体育课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