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闭症儿童康复机构的现状
患自闭症和有智力障碍的儿童像“折翼”的“天使”,他们或自我封闭在独特的精神世界里,或因智障生活无法自理,因而不能像正常孩子一样读书学习和生活。患儿家庭需要专业特教机构帮助解决相关困难。
机构不足
由于公立特教力量不足,近年来,针对自闭症和智障儿童的民办康复教育机构逐渐兴起,但它们的生存发展并不顺畅。记者走访重庆市接收自闭、智障儿童最多的一家特教幼儿园了解到,一些“半公益”性质的民间特教机构面临教师缺乏、资金不足等问题。
成立于2007年的巴南乐一融合幼儿园,是重庆规模最大的一家民营特殊儿童教育机构,目前有100余名自闭、智障儿童在这里生活和学习。这些来自重庆及周边省份的孩子,大部分人年龄为2岁至10岁,接受康复治疗,学习语言、数学等基础知识。
7岁的小羽患有轻度智障,经过训练已能进行简单的拼写。在记者面前,小羽提笔,认认真真,一笔一画,写出一个“大”字。“我还会读儿歌:小宝宝、去学校、哭着喊着要抱抱……”他一字一句,吃力地读着,并不时下意识地摇着头。
来自云南的小浩患有自闭、强迫症,喜欢抢东西、摔东西,经过一年多的康复训练,在逐步好转。
特教专家、乐一融合幼儿园园长贺小燕告诉记者,过去一些患有自闭、智力障碍的孩子被认为是残障儿童,其实,如果在3到6岁这个“黄金治疗期”接受专业治疗和训练,他(她)能够得到不同程度的康复。
贺小燕说:“近些年,越来越多的患儿家庭认识到这一点,因而特教机构的需求日益增加”。
据一些特教机构估算,重庆现有重度自闭症和智力障碍的儿童逾万人,但相应的康复教育机构不多。
记者采访了解到,公办特教机构主要由残联、教委和医疗机构设立,由于资源较分散,专门针对自闭、智障儿童的项目较少,大部分培训班设在聋、哑特殊学校,一些公办特殊学校甚至和普通幼儿园、小学一样上“大课”。同时,能给予自闭、智障儿童有效康复教育的民办特教机构也不多。
具体困难
专业教师缺乏是制约自闭、智障儿童类特教机构的一个难题。以乐一融合幼儿园为例,目前仅有教师30余人,很多时候需要大学生及社会上的义工来帮助。
贺小燕说,针对自闭、智障儿童的特教,最好是“一对一”的治疗、训练,这就需要一大批专业技能人才,可目前这方面的人才缺乏。
来自重庆江津区的张小梅已在乐一融合幼儿园工作5年,是这里最“资深”的特教老师之一。她坦言,训练这些自闭、智障孩子,有时候爱心、耐心比专业技能更重要。“我们既当特教老师又当保育员,不少孩子边吃饭边流鼻涕,有时还会往饭里吐口水,然后再把自己碗里的饭用手抓到老师碗里,许多应聘者只要看一眼就反胃,能坚持3个月以上的都不多……”
“另外,民办特教机构老师待遇较低,我们作为老师月工资仅2000多元,与公办机构差距较大。所以,许多老师是以做‘义工’的心态才坚持下来的。”
贺小燕说,希望政府尽快将民办特教机构的教师纳入国家特殊教育津贴范围。
针对自闭、智障儿童特教人才匮乏的情况,重庆脑损伤儿童康复中心负责人刘灏认为,可以仿照医疗发达国家的做法,建立自闭、智障类别的康复师评价体系和培养实施方案。
“国内现在仅有康复技师的职业资格认定,并没有根据不同类别的康复内容进行细分。建立康复人才考核评价机制后,可以提升康复人员的专业水平,对现有康复人员也是一种激励”。
民办公助
随着办学规模逐步扩大,乐一融合幼儿园的场地、设施设备等开始捉襟见肘。原本打算在重庆远郊区县建立分园,将10岁以上的“大班”搬过去,并尝试开展种植、养殖、加工产品等特长教育。但由于资金不足,这一设想至今未能实现。
贺小燕说,和所有的民营特教机构一样,乐一融合幼儿园主要靠学费收入和自筹资金,以及少部分社会捐助维持。
“上一次上涨学费是去年5月,走读学生由每月1300元上调到2400元,因为幼儿园需要支付许多费用,包括场地租金、教师工资、教学器材、日常开销等,如果不涨学费,幼儿园无法运作。但光是上涨学费也不是长久之计,因为许多学生家长是工薪阶层,很难承担高费用。”贺小燕说。
贺小燕希望政府能建立“民办公助”机制,对民办特教机构在场地、办学经费上给予扶持,为民办特教老师提供培训等方面的便利。
患儿家长罗凤每月家庭收入3000多元,为孩子支付康复治疗费后所剩无几。她说:“政府能不能为自闭、智障儿童提供一些有效的免费康复教育项目?不要让这些孩子成为家庭难以承受的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