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爱的孩子
用一生的时间让孩子知道,地球上也有温暖.
“等爱的孩子”专题系列报导之一
=编前的话:=
有这样一群孩子,有人唤他们是“等爱的孩子”。
这些孩子,看上去和其他孩子一样漂亮可爱,但他们却只能生活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或者,他们的智商始终只停留在婴儿的层面……他们是一群精神心理行为发育异常的特殊孩子。
新年就要到了,在过去的一年或即将来临的一年里,有谁,愿意时常满怀爱心地去看看这些孩子、抱抱这些孩子……
倘若您有观点要说,倘若您有故事要与大家分享,倘若您愿意为这些特殊的孩子们做些事,倘若……那么,请您拨打热线电话0591 87095503、13075963960,我们等候您的参与。
=茜茜寻校=
茜茜4岁了,白净清秀的脸蛋,大大圆圆的眼睛,齐耳的短发……长得着实漂亮,让人瞧了,立马就会喜欢上她。
然而,当茜茜的妈妈一次又一次大声呼唤立于一旁的茜茜时,她似乎听不见,连头都没回。妈妈强行将她转过身来,面对面地慢慢地发着同一个字音“好”,试图能让女儿看清其口型,对客人打声招呼。此刻,记者才发现,茜茜的目光很散。不论妈妈怎么努力,她只是傻笑了一下,又背过身去,扯弄起头发来……
茜茜妈妈哽咽着向记者回忆起往事
茜茜2岁半时,还不太会说话,连一些简单的句子也讲不清。父母以为她舌系带短,带她去过几家医院的口腔科。医生也说不出所以然来,只是让多教孩子说话。3岁,茜茜上幼儿园了,老师觉得不对劲,建议到儿科查看。诊断结果是:广泛性发育障碍,即人们常说的自闭症,也叫孤独症。
医生建议让茜茜到专门的幼儿园或培训机构进行训练,茜茜父母开始四处收集福州市此类学校的信息,却发现选择的余地微乎其微。几经辗转,好不容易才找到现在这家儿童感觉统合心理素质培训中心。茜茜妈妈感慨道:“这些特殊的孩子,更需要社会的关爱,但福州市规范的幼儿园和培训机构真的太少了!”
=福州幼儿特教机构举步维艰=
据了解,福州地区现有开智学校、育智学校和培智学校等9所,特教学校专门招收精神心理行为发育异常(包括精神发育迟滞即弱智、自闭症等)的孩童。但这些学校招收的物件均要求达到义务教育学龄且具有一定自理能力,而众多有此疾病的学龄前幼儿只能“等候”在特教学校校门之外。“目前福州市只有一两家比较规范的培训机构招收精神心理行为发育异常的幼儿。”福州市教育局幼教处有关工作人员说,“而名副其实的幼儿园无论公办还是民办,至今仍是空白。”然而,即使是这屈指可数的一两家培训机构,似乎也总是门前寥落。对此,福州欣意儿童感觉统合心理素质培训中心的负责人郭小红女士最具发言权。她精心经营的这所特教机构开办三年多来,投入了大量的物力、财力和人力,但稀少的生源却让她总是入不敷出。
“生源少,并不就意味着社会需求少。”省第二人民医院儿科副主任医师林苏表示,近年来,由于城市的发展、压力的增大、环境的污染等因素,我国患有精神心理行为发育异常的幼儿人数呈上升趋势。而据报导,仅自闭症患儿,福州城区就有1800多人。
其实,社会认知度低是造成如此尴尬局面的关键所在 “这些不幸的患儿及其父母在社会上仍然不能被普遍接纳和理解,旁人的另眼相看、议论纷纷给他们带来了巨大的压力,迫使患儿及其父母不愿上医院求诊、到专门机构培训,即使去也像是做‘地下工作’,偷偷来悄悄回。”郭小红对记者说,“持有‘送孩子到这样的机构培训会越教越傻’偏见的家长不乏其人。”更有甚者,社会上有些人对幼儿特教机构有很强的敌意,郭小红所经营的培训机构就因其专门招收精神不健全的孩子而屡遭邻居阻挠。
家长“大鸡晚啼”等不科学的思想也是导致许多患儿没有得到专业培训的重要原因。林苏从医二十余年,曾发现不少这样的患儿,也曾建议患儿父母及时到相关机构进行培训,但听从劝告的微乎其微,许多父母都不愿相信自己的孩子是精神心理行为发育异常患者,反倒认为越迟开口说话的小孩一定越聪明。
2 等爱的孩子
与此同时,师资缺乏也制约了幼儿特教机构的进一步发展
我省幼师学校无一所设置“特殊教育专业”。虽然泉州师范学院等个别高校开办了特殊教育专业,但培养的方向也是为九年义务教育的特教学校输送专业人才,并无针对学龄前儿童的培训。
毋庸置疑,教导这些特殊儿童比较繁琐、辛苦、枯燥……需要拥有极大的爱心、耐心和恒心,郭小红告诉记者:“很难有能承受这份辛酸,坚持走下来的老师。”
=幼儿特教机构需要规范=
从福州市精神心理行为发育异常患儿数量与幼儿特教机构的学生数量对比来看,业内人士推断:“众多患儿选择呆在家中或者进一般的幼儿园。”
对此,众多教育界人士明确表示:“这是不可取的。”“这些患儿的特殊性决定了其教育方式的专业性。”他们认为,只有科学系统的教导,采取训练为主、教育为辅,一对一的因材施教等,患儿才能得到有效地医治。但是,家庭或一般的幼儿园无论是教学设备还是师资力量都无法与规范的培训机构相提并论。“精神心理行为发育异常的患儿越早发现早干预早治疗,成效就越快越显着。”林苏说,“脑细胞、心理等发育的可塑性,年龄越小越强。而随着年龄的增大,可塑性也就逐渐降低,患儿的许多刻板怪异的行为就固化了,纠正的难度随之增大。”“人的一生有9个敏感期,而其中6个处在0至3岁之间。在此期间,对语言、秩序、感官、动作等方面给予刺激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福州市教育局幼教处庄孝鎏处长也认为,“针对这些特殊的幼儿,进行专业培训宜早不宜迟。”
众多业内人士建议,患儿应尽早到医院就诊,到规范的专业机构培训。
然而这种特殊教育费用不菲,由此,福州市出现了不具资质的培训机构。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儿科医生因课题需要曾走访了福州市的幼儿特教机构,结果发现,不规范的培训机构占据了大半江山。“正规的训练学校,培训专案多,场地要求相对宽敞;一对一的教学专业教师需求量大;训练时间与强度须足够才能见成效等。”这位医生表示,“但许多机构不是将此作为一项慈善事业来做,误人子弟的现象难免时有发生。”
如今,福州市专门教育培训精神心理行为发育异常患儿的机构有限,规范的学校更是少之又少,患儿面临教育缺失已是不争的事实。
为此,众多人士呼吁,有关部门必须重视此项工作,尽快加大力度整治规范幼儿特教市场,出台特教幼儿园登记注册办法,投入经费创办一定数量的特教幼儿园,同时,采取优惠措施鼓励企业、个人都来关心这些特殊幼儿的成长教育。
“等爱的孩子”系列报导之二
三十二个孩子一个“妈”
福州日报记者朱海华实习生林熙文/图
“其实,老天爷是公平的。”作为一个精神心理行为发育异常孩子的母亲,郭小红能如此坦然地面对所遭受的一切,真的让人感慨万千。
从泰甯独闯福州,从一份工作到另一份工作,从小姑娘变成母亲……一路顺畅地走来,直到异常孩子的降临,她生活的天平倾斜了。“人不可能一路上都是鲜花盛开、笑声歌声不断。这样,反倒不公平了。”小红对家长们说,“也许老天爷是看到我们这些家长太善良了,才将这样的孩子赐予我们。否则,这些孩子就可能得不到精心的照料,甚至被抛弃”。
她还说,倘若她是一个健康孩子的母亲,就不可能创办欣意儿童感觉统合培训中心,也就无缘认识这些特殊的孩子……
=我的儿子不健全=
1994年婚礼那天,小红分外地美丽。那一刻,她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她相信自己将这样一辈子幸福下去。
第二年,儿子的出生让她的生活又添了几分色彩。然而,日子一天天地过去,小红发觉儿子有些特别:一岁半了,还不会说话,老是“咿呀咿呀”的发单音;快三岁时,才含含糊糊地叫“爸”、“妈”;成天动个不停,却不愿与外人接触……
去过几家医院,医生也说不出所以然,只说孩子哭笑都正常,迟早会开口说话,让家长多教教就行了。
四岁了,旁人的小孩能一口气背诵好几首古诗,可自己的孩子连一些简单的句子都讲得断断续续口齿不清。“弱智并且患有多动症,你们家长尽量教,能教多少是多少。”权威医生的一席话犹如一张死刑判决书,狠狠地向小红砸来。
3 等爱的孩子
“弱智?”面对帅气活泼的儿子,小红怎么都不敢相信医生的诊断。在她眼里,儿子与其他小孩一样优秀,只不过比同龄人少说些话罢了。那一天,小红哭了,哭得撕心裂肺。
渐渐的,孩子的智力水平与同龄人的差距越来越大,好动且具破坏性和攻击性,成了幼儿园里最不受欢迎的孩子。
多方求医无果后,她带着孩子前往台湾的医院就诊。在哪里,小红第一次听说了“感觉统合”。医生告诉她,孩子属于“严重的感觉统合失调”,需进行专业的系统训练。然而,每个月一万多元的费用,让她望而却步。无奈,回车福州,请了个家教协助孩子做些简单的家庭训练。
=一切为了孩子=
2001年8月14日,报纸上的一则广告重新点燃了小红的希望。
第二天,小红带着儿子赶往广告中的外地某医院进行“感觉统合训练”。但儿子不停地哭闹,不配合更别说接受训练,加上简陋狭小的场地、短暂的训练时间、只顾聊天打电话的医生……十天的训练,换来的几乎是她天天悲伤的痛哭。
此行求医,让她萌发了一个想法 创办一个更好的训练机构,让自己的孩子和其他感觉统合失调的孩子们能得到更好的康复训练。
联系装修场地、购买器械、引进技术、组织培训、申请办学……2001年底,欣意儿童感觉统合培训中心开张了。头一两个月,人来人往,她看到了梦想成真的影子。
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来尝鲜的人愈发地少了,偌大的场地时常成为老师们学习的课堂。2002年冬天,工资已发不出去。
“不能就这样放弃,否则,对不住那些一直资助我的亲人朋友。”她渐渐明白,感觉统合训练贵在坚持,大多数孩子仅靠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短暂训练成效甚微。于是,应家长们的要求,开设了全天班。
长相奇特,行为怪异,大小便无法自理,有自残行为,多动,自闭……面对这些精神心理行为发育异常的孩子,别的幼儿园退避三舍,小红却义无反顾地向他们敞开了怀抱。
早晨五六点钟起床,午休已成一件奢侈的事,晚上十二点钟左右才躺下,想读读书却常常是连外衣都没脱就一觉到天亮……日复一日,忙绿的她放弃了煲电话粥的乐趣,放弃了每周一次的美容必修课,俊俏的脸日渐憔悴,纤细苗条的身材也因内分泌失调不断发胖……但她看到一个个孩子会开口叫“爸爸”“妈妈”,会知道痛,会背古诗唱歌,走路、奔跑的动作越来越稳了,有的还会悄悄地跑过来,抱住她轻轻地吻一下。小红说,那一刻,她很满足。
培训中心的孩子越来越多了,成为一个拥有31个孩子的大家庭。小红喜欢这个家,她白天照顾这些孩子,有时连续好几天与他们朝夕相处,但她却不得不忽略自己的儿子,接送儿子的人不再是她,照顾儿子起居的也不再是她;她知道每周按时带园里的孩子到公园玩耍,却将陪着儿子逛街游公园的许诺一拖再拖……
“值得吗?不后悔?”面对记者,她坦诚地说,也曾想过放弃,害怕孩子们磕碰出意外,担心教学品质上不去、生源不稳定……“不过,这些孩子们真的很可爱,哪能舍得?如果他们放弃训练回家,我担心他们为此停滞不前,甚至后退,延误了最佳训练时期。毕竟孩子的童年只有一次,成长不能重来”。
其实,小红对这些孩子们的要求不高,能自理,能与人交流,走出去不被人欺负,她就满足了。因为,她无法忘记自己的孩子在学校里曾被四五个同学围堵着不让上厕所的经历。
她明白,自己亏欠儿子很多。她对儿子期望值很高,要求也严,明明知道自己的孩子与一般的小孩差距很大,可是,每当他在学校不经意惹了事,她就会责怪儿子不争气,甚至打他。可之后,她总是会躲起来偷偷落泪。
“我不知道儿子能走多远,今后的路在哪。我只想将培训中心办好,最好能找到一个荒废、租金便宜的幼儿园或小学,再募捐一些钱做个安全性的装修,有舞蹈厅、音乐室、训练室、操场等等,让孩子们能够得到最好的训练和学习。这样,如果儿子长大仍然不能适应社会,最起码可以在中心带带小孩或做点杂活。”
这是一个母亲能让众人谅解的私心,却也成全了许多有相同遭遇的孩子。
等爱的孩子”专题系列报导之三
用一生的时间让孩子知道,地球上也有温暖
一位母亲的心声
福州日报记者朱海华实习生林熙文
阿岚说,还是少女的时候,她是幸福的。
1992年从南平一个偏远的小山村到福州打工,从每月15元工资到后来的每月1000余元;与男友5年的相恋,双方父母的强烈反对曾屡次让这段感情几乎走到尽头,但是,1997年,两人还是携手组建了家庭。能与自己心爱的人在一起,她很满足。
然而,命运的转折始于5年前。阿岚向记者讲述了这段改变其一生的故事
=我的孩子和别人不一样=
婚后,我们在外租了一间十余平方米的小屋。丈夫开了一间小餐馆,我也张罗起一间小五金店。
生意不错,有了积蓄,1999年10月,儿子出生,大声的啼哭,七斤六两的体重,把我们夫妻俩乐坏了……
然而,八九个月后,我开始发觉儿子与其他孩子有些不一样,眼光很散;一岁多,唤他他没反应,只会叫“爸”、“妈”,一到陌生地方,一有生面孔,就哭个不停,生气时偶尔会咬手、撞墙。
送到医院,诊断结果是自闭症。这是我平生第一次听说“自闭症”,不知其危害性,丈夫也不以为然,还以为儿子是遗传了他的内向性格。
一个多月后,医生打来电话,说医院针对这种患儿开展了专门训练的专案。但丈夫、公公、婆婆都反对让孩子去训练,说儿子没病,倒是我有精神病。尽管这样,我还是偷偷带儿子去了医院。
不过,医生做生意似的口吻让我很不舒服。问问周边的朋友,大家也都认为我过于紧张了:“有的农村小孩直到五六岁才开口说话,自己多教教一定没问题。”所以,我买了大量的图书,教儿子看图说话、背诵古诗……虽然儿子几乎不言语,但是,他超常的记忆力却让我惊讶,一本厚厚的唐诗只要念错,他就会打我。
这样,我打消了儿子得病的念头,对那位事后仍多次主动打来电话劝说的医生置之不理。然而,儿子的问题越来越严重,有人来做客,他就会哭着闹着直到客人走了。
翻来覆去地想,唯一能解释的就是儿子缺乏与同龄人的接触。于是,我送孩子上了幼儿园。第一天,我特地嘱托园长,儿子哭闹只要不严重就不要通知我。可我前脚刚走,园长的电话就来了,说儿子哭个不停,还将头使劲往铁门、墙壁上撞。尽管如此,第二天,我照样送照样再三嘱咐,无论如何哭都没关系。
丈夫责怪我心狠,但我不狠能行吗?
然而,老师还是招架不住。随后的两三个月里,我天天陪儿子上课下课放学。可只要我稍微一走开,他又哭个没完没了。不得已,园长建议转学。
=我的孩子得了自闭症=
转了学,问题依旧。再转,再换……前前后后上了四五所幼儿园。孩子也两岁多了,大小便仍拉在裤子上,到麦当劳,见到薯条就冲过去抢……这时,丈夫也开始意识到儿子有问题。
不久,听说双安城附近要办一所幼儿园。我每天带儿子到正在装修的幼儿园熟悉环境。然而,开学那天,孩子还是照旧哭闹。
一个多月里,儿子都是自个儿玩自个儿的。别的小孩看书,他将书围成一圈;上课不到三分钟,就绕着凳子不停地打转……两个月后,老师说孩子可能患了自闭症,建议转入特教机构培训。
这时,我才彻底相信我的儿子是自闭症患者。渐渐地,儿子的古怪行为越来越明显,旁人的议论声也多了。
有件事我一辈子也不会忘记。去年7月份,看到我在用汤勺喂儿子喝水的隔壁店主嘲笑道:“这哪是喝水?简直就是倒。”
“那我可以慢慢教啊。”“恐怕是一辈子都学不会了。”
我气急败坏地反应:“你等着!我一定会让你看到我儿子在你面前喝水!”
话还未说完,我转过身,看着孩子,第一次在孩子面前哭了。
当天,我一口气买了十几件背心,没日没夜地教孩子喝水,背心湿了换换了湿,整整两个月,儿子学会了喝水。那天,我领着孩子走到隔壁店铺,当着店主的面让儿子喝下了满满一杯水。看着儿子一口一口地将水喝下,我又哭了,但从此,再也没有人敢对我的儿子指指点点了。
别人的议论,我能忍则忍;可家人的不解,却让我无法承受。公公婆婆常数落丈夫不听劝告娶了我这个妻子,生了个傻子,并试图说服他给我一笔钱带着孩子离开,趁年轻再娶一个。再加上非典时餐馆亏本停业,我俩开始时断时续地吵,甚至要闹离婚……
好长一段时间,我特别怕看别人的孩子,就连菜市场里脏兮兮的孩子,或者杂志上宝宝的照片,都会让我难受极了羡慕极了。
我几近崩溃,常躲起来痛哭,但擦干泪想想:儿子是我生的,如果连我都嫌弃他,又有谁愿意来照顾他呢?
于是,我开始疯狂地上网、上图书馆、购教材,寻找能医治儿子病症的机构。
=我的孩子会好的=
走访了几家特教机构,看到有的孩子成天歪着头、流着口水,有的冲着人发呆发笑……我又开始怀疑儿子的病情。
带孩子到另一家全省有名的医院,诊断结果是自闭兼弱智。
“弱智?怎么可能?”问医生如何是好,这位权威专家建议我们趁年轻再生一个。
再生一个?!这意味着给孩子判了死刑。一?那,仿佛天都裂了,我们不禁泪流满面,这是我第一次看到丈夫流泪。
抱着孩子走出医院,阳光很灿烂,街上车水马龙,可在我们眼中,就像纸人纸车在飘荡。回到家里,我和丈夫傻坐了许久许久,不知流了多少泪……
拨通了专家提供的福州市区两所特教机构的电话。第一家听了孩子病情之后,详细询问了我们的职业、家境,知道我们是做生意的,便开口说学费很贵。看着另一个电话号码,丈夫说:“别打了,都是骗人的。”但我告诉他,福建找不到,我们就到北京、青岛、广州……去找。
最终,我还是拨通了电话。就是这个电话,让我有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
去年9月8日,是我的生日,我将儿子送进了这所培训中心。我特地选择这个日子,我要让自己在每年生日总结,过去的一年,儿子进步了多少。
2003年10月,儿子开始愿意吃午饭了;
2003年12月,叫儿子的名字,他懂得回头看我们了;
2004年春节,儿子会说“妈妈,小便拉拉,大便嗯嗯”;
2004年2月,儿子有了痛觉;……
儿子的每一点变化,都让我情不自禁地流泪,也让我更加坚信我的儿子不是弱智,他会一天天好起来。
很多父母都为这样的孩子的将来担心,自己总会老的,谁来照顾孩子呢?阿岚也不例外。她告诉记者,她不知道孩子今后的路在哪,也不知能走多远,所以她要更加努力、辛苦地为孩子多留些东西,以便将来所需。
今年4月,她又走出家门,过起打工生活。可命运弄人,就在当月,因交通事故,她住进了医院。第一次手术,她没有醒来。医生说,救活的可能性很小,即使救活,也很可能成为植物人。第二次手术,她却苏醒了,而且没有后遗症。
医生说,这是个奇迹。
阿岚说:“老天爷是公平的,知道我的孩子特别需要母亲,我也需要孩子。”
“现在,有人问我儿子在哪上学,我不会如实相告。人言可畏,我不想给孩子的将来留个阴影。”阿岚说,有时,看着儿子心不在焉地哼着自己编的歌,就有一种感觉 我们这个家,并不是他真正的家,我们这个星球,也不是他真正要生活的地方,他仅仅是路过而已。但是,我要用一生的时间让他知道,地球上也有温暖。
“等爱的孩子”专题系列报导之四
让孩子在游戏和碰撞中成长
福州日报记者朱海华实习生林熙
两年过去了,蔡女士仍然无法接受儿子是精神发育迟滞(即弱智)患者的事实。
2000年10月,蔡女士的儿子出生,欣喜萦绕着整个家庭。5个月,儿子会开口叫“爸”“妈”;一岁,已会说句子……然而,不到一年,这份愉悦渐渐消退了。蔡女士发现,孩子说话越来越少,有时对父母的呼唤也充耳不闻。2002年9月,医生确诊其为精神发育迟滞。
“我和丈夫都是重点大学的硕士研究生,双方家族也没有相关的遗传性疾病,为什么小孩会弱智呢?”这个问题就像沉重的疑云,在蔡女士的脑海中挥之不去。
其实,拥有相同遭遇的又何止是蔡女士一个家庭。根据资料显示,近年来,城市中精神心理行为发育异常的孩子,正悄然增加,与农村同龄孩子相比,发病率呈持续上升趋势。在这些特殊的孩子中,出身高级知识份子家庭的,出人意料地占了很大的比例。
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现象?
=准父母应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城市经济的发展,都市生活的快节奏,紧张的工作状态,常常让城市白领承受巨大的压力,这给城市孩子精神心理行为发育异常创造了一个先天平台。”省第二人民医院儿科副主任医师林苏说,焦躁的情绪以及人们为了摆脱精神压抑而沉迷于频繁的夜生活、过量的烟草、厚郁的咖啡,都会造成胎儿脐带上微血管与毛细管的收缩,导致经由母体供给的氧气和养分不足,进而影响胎儿脑神经元的健康成长。
有关专家认为,怀孕期间喝酒是造成胎儿智力不健全的主要原因。美国医学界曾做过统计,500名新生儿中就有1名新生儿因其母亲在孕期喝酒引起智力不健全。调研还证实,父亲吸食大量的烟酒,也会对胎儿的正常发育产生不利的影响。
为此,专家建议,准妈妈们应从放弃避孕措施的时刻起就不要喝酒,因为很多孕妇在怀孕七八周之后才知道自己发生了什么变化,而胎儿所有器官在怀孕8周之内就已发育成形,弱智和外表先天性畸形最容易在这一时期发生。“剖腹生产更是幼儿神经组织健全的重大杀手。”台湾着名儿科心理专家陈文德教授曾公开声称,“人体是相当程度的不规则形,又有很多大小关节结构,挤压时,大脑会受其触觉的差异性,奠定大脑对感觉层次的辨识能力,这是所有人类感觉学习的基础。自然生产中,出生儿经由母体产道挤压的过程非常重要,它使皮肤的神经及大小关节神经和大脑神经元能作紧密的联系。”但是,由于目前城市生活条件的改善,许多高知识层次的孕妇因胎儿体重超标而采用剖腹产的现象屡见不鲜。
一些儿科医生还说:“孕妇在围生期时,运用先进的医学技术进行保胎,某些时候也给孩子大脑发育埋下了不容忽视的隐患。”那些不符合生存条件,应被生命进化所淘汰的孩子,低体重儿、早产儿等的成活率提高了。而且在抢救过程中出现的窒息、产伤等现象在一定程度上会损伤大脑组织。
“对这样的孩子,家庭、卫生和教育等部门应当实行必要的早期跟踪、早期预防。”林苏表示。
=让孩子多与外界接触=
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带来的居住环境改变等后天因素正逐渐上升为制约孩子精神心理行为健康发育的罪魁祸首。
“一边是经济发展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汽车尾气、射线污染、铅中毒等污染对孩子的大脑发育是致命的。”林苏对记者说,“另一边是城市化进程中,高楼大厦拔地而起,人们家居环境也随之高楼化、小家庭化,进而限制了孩子心理的健康发育。”
孩子们居住在高楼之中,很难享受在门前屋后奔跑的乐趣,与小朋友做游戏的快乐,也很少有与阳光、花草、土地、昆虫接触的机会,父母也在忙碌的生活中,忽略了与孩子的情感交流。孩子们所能做的就是在狭小的室内,摆弄各种益智游戏。久而久之,心理便出现变化,逐渐变得沉默寡言、冷漠、暴躁、做事不专心等。
“最好的方法就是让孩子多与外界接触,多和小伙伴在自然界玩耍,多和性格开朗的人交往。开放友好的环境有利于孩子精神心理的健康发展。”林苏说。
除此之外,城市里独生子女比例越来越大,使得人们对孩子的溺爱与日俱增,并且家庭和社会对于孩子的期望值也日益攀升,这些现象更是孩子后天发病的关键原因。
城市里一些知识份子家庭害怕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受到丝毫的碰撞,错误地认为拥抱是对孩子最好的疼爱方式和沟通方式;而且,原来训练孩子平衡的摇篮被小床代替,主动学步过早地被学步车代替,种种抚养方式的改变,剥夺了孩子学习爬行的时间和空间。
为此,林苏建议:“适时放开孩子的手,让他们自己去摸爬滚打,成长道路上的磕磕碰碰,是每一个孩子必经的学习过程。”“现在许多孩子都由祖父母带大,而许多祖父母对孙子要么太放纵,要么太严厉,无法和孩子进行良好的沟通。”有关人士认为,这也是不容忽视的城市家庭问题。
城市里知识氛围越厚厚的家庭,越重视孩子的技能培养,而在钢琴、英语等兴趣培训班过早地主导孩子们的闲暇之时,对孩子的心理素质培养却被忽视了。这也为精神心理行为异常疾病埋下了隐患。
众多有丰富临床经验的儿科心理医生提醒家长,精神心理行为异常很大程度是可以避免和预防的,要从注重孕期饮食、生活健康开始,认真对待每一次产前检查,做好产前预防;对于在剖腹产或围产期时出现过窒息、产伤的婴儿和低体重儿等,要注意与儿科医生联络,进行相关检查;重视亲子教育,多带孩子参加户外活动;倘若发现孩子出现精神心理行为异常症状,应及早前往相关机构就诊和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