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八妇女节 向孤独症儿童母亲致敬
有这样一群母亲,在生活中她们是不幸的,因为都有个孤独症孩子。但正是她们,用行动和真情诠释了伟大的母爱为了孩子可以牺牲一切。
她们就是宜昌市特殊教育学校的陪读妈妈。24小时的不离不弃,全天候的左右陪伴,只为了创造奇迹!
昨日,在宜昌市特殊教育学校,记者面对面采访了三位陪读妈妈。
辞掉工作专职陪儿子
星星的妈妈田女士大眼睛,白皮肤,如果稍微作打扮,很难看出她的实际年龄。
“儿子一岁多时,同龄的宝宝都哇哇啦啦学说话,但他不说话。”田女士说,儿子2岁7个月时,有一晚在外婆家留宿,结果哭了整整一夜。田女士带儿子到省妇幼保健院检查,第一次听说了“自闭症”。
找到根源后,田女士决定“对症下药”,不送儿子进普通幼儿园,而是将他送进康复中心,进行专业干预。通过学习,星星的交流、学习能力得到提高。
6岁时,田女士将儿子送进了一所公办小学。因为儿子影响到其他同学,田女士经常被老师叫到办公室,心理压力非常大,星星上学也很不开心,刚有所好转的病情一度反复。
经过反思考虑,田女士为儿子办理了退学,将他送到了宜昌市特殊教育学校,成为培智班一名学生。田女士辞掉了工作,走进课堂,坐在儿子旁边,正式开始了陪读生活。两年多来,田女士每天和儿子一同起床,一起上学,一起回家,下午再一起上学,周而复始。
如果说工作时可以“开开小差”,那陪读就是一点“小差”都不能开。每节课的每分钟,田女士既要认真听课,还要观察儿子的表情,一旦儿子分神了,就要马上提醒他。她还要帮助他练习口型发音,纠正形体姿势。每天放学回家后,因为儿子不爱看电视,田女士还要陪他练球,唯一的娱乐就是到人多的地方逛街。
对于儿子的未来,田女士说只希望他能融入这个社会,会理财,在有生之年,自己和丈夫会尽最大的努力照顾他。
陪儿子这份工作更重要
壮壮的妈妈罗女士发现儿子的异常,是在他刚上幼儿园时。老师跟她说,壮壮上课到处乱跑,最喜欢趴在窗台上看外面,不懂得与外界沟通,不懂得与别人交流,不懂得表达感情,不懂得表达快乐,对于别人给予他的爱同样无动于衷。
罗女士开始以为孩子有听力问题,到医院做了全身检查,又没发现任何毛病,后来在深圳确诊为“自闭症"。
2004年3月,罗女士正式辞职,带着儿子到深圳治疗。一个月2000多元的费用,她硬是咬着牙治疗了整整一年。听说有一位北京专家讲课很好,她又花1000多元听课,“只要能对孩子好,付出多大代价都愿意。”在深圳的一年,罗女士花了5万多元,但也看到了希望,儿子数数、认颜色、学拼音都有很大进步。
从回宜昌后,罗女士为了儿子能读幼儿园,找了一份幼儿园的工作,方便照顾儿子。在送儿子进普通小学还是特殊学校的问题上,罗女士纠结了几夜没有睡着觉。在选择特校后,她又毅然辞掉了工作,给儿子当陪读。
陪读半年多来,罗女士说自己已完全适应了,虽然没有了自我空间,但同样有一份成就感,虽然失去了工作,但这份工作更重要。
平时陪女儿双休去挣钱
在记者的采访中,文文的妈妈刘女士是陪读时间最长的,已经有3年多了。
刘女士告诉记者,自己家住小溪塔,因为文化不高,从小对女儿的关注也不够,6岁左右才发现孩子得了自闭症,经常一个人拍手,玩绳子。“因为发觉太晚,我对女儿一直感觉很愧疚”,从那以后,刘女士就按照医生的嘱咐,没事就带女儿上街,不停和她说话。
性格一直不是很外向的她,为了女儿也尝试改变,积极和陌生人打交道,主动和别人交流,希望给女儿做榜样。为了一心一意照顾女儿,刘女士还放弃了生育指标,坚决不生第二个孩子。
三年前,刘女士将女儿送进了夷陵区特殊教育学校,因为家住得远,又要陪读,她就向公司请了长假,母女俩24小时不分离,同上课、同吃饭、同睡觉,时时刻刻都在一起。上课时女儿不理老师,她就在一旁不时提醒,下课了女儿不和同学玩,她就主动带着女儿找同学做游戏,晚上还要醒几次为女儿盖被子。
做一名24小时没有休息时间的妈妈,刘女士说很累,身心俱疲。她告诉记者,深夜里她经常会想女儿的将来,担心她不能在社会上生存,说到这时,她哭了。
记者还了解到,刘女士丈夫在外打工,工资也不高,刘女士为了养家,每周双休就会到公司上班,每天工作八小时,负责保洁工作。正是连轴转的生活,让刘女士显得格外苍老。
上个月,夷陵区特校合并到宜昌市特校后,校园环境得到了很大改善,每个月还有400多元的各项补助,学校老师的关爱也令她格外感动。她告诉记者,她有信心配合老师教育好女儿,让女儿能自理自立。
采访结束时,市特教校培智三班班主任黄文芹告诉记者,陪读妈妈们的生活,和这些孩子们奇迹般的进步,都是常人难以想象的不易,都是这些妈妈用伟大而神圣的母爱争取来的,身为一名母亲兼老师,看到她们也常常被感动,也会更加认真的工作。
这些妈妈告诉记者,幸运的大门已经敞开,而开启这扇门需要超乎寻常的毅力和努力,社会上还有着不少和她们孩子一样的孤独症儿童,她们很想告诉这些家长,永远不要放弃,“因为,我们可以创造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