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精神病患者已达1600万 歧视现象依然严重
中国卫生部副部长朱庆生昨天表示,目前全国各类精神病的患病率已达13.47‰,共有精神病患者1600万人。
朱庆生说,精神卫生问题已经成为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和突出的社会问题,精神疾病不仅严重影响了患者及其家属的工作和生活,同时也带来沉重的社会和经济负担。此外,儿童行为问题、学生心理卫生问题、老年性痴呆和抑郁、药品滥用、自杀以及重大灾害后心理危机等问题也明显增多。
昨天是第13个世界精神卫生日,卫生部组织有关研究机构编写了4册教育读本,分别针对各年龄人群的心理健康问题。
近年来,精神卫生问题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和各国政府的重视,中国于2002年制定了《中国精神卫生工作规划》,提出的目标是:到2010年,儿童和青少年精神疾病和心理行为问题发生率降到20%,精神分裂症治愈率达到60%。
歧视精神病人现象依然严重
据新华社天津电 昨日是一年一度的“世界精神卫生日”。记者从天津市安定医院获悉,这家医院不久前对长期住院病人情况进行的一次摸底调查显示,住院时间一年以上的360名病人中有99人长期得不到家人的关爱,49人被家属无情遗弃。这家医院院长范宝利说,精神病患者是可以治愈的,对康复者来说,应尝试让他们接触社会、亲近社会、了解社会,最终创造条件让他们回归社会。
范宝利指出,约有三成的精神病患者可以治愈,另有多数病人能够在有效的指导服务下控制病情,维持正常工作、学习和生活。但目前却有相当多的精神疾病患者长期生活在医院里,他们一住就是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社会功能逐渐退化,再加上社会对患者的偏见,很难使他们重新回归社会。应该说,现在有很多长期住院的“患者”精神病症状已经消失,但由于多种原因和自身功能退化,不得不在医院一住到老。
范宝利说,这种情况的出现主要是由于全社会精神卫生知识尚不普及,宣传力度不够,大多数人对精神疾病认识不足,对患者缺乏应有的理解和同情,偏见与歧视现象较严重,致使一些精神疾病患者康复后不能顺利回归社会大家庭。
范宝利等专家表示,现在社会上存在的一些偏见和错误观念不仅给防治精神疾病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也给社会、家庭、个人带来沉重负担。因此,防治精神疾病、了解精神疾病知识,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要消除人们对精神疾病愚昧的认识,同时努力创造条件让康复者重新回归社会。
青少年自杀可以预防
据新华社北京电 自杀是导致15至19岁青少年死亡的五大原因之一。曾任北京市精神卫生保健所所长的精神心理专家王振锋昨日在接受采访时认为,青少年自杀可以预防。目前对儿童及青少年进行自杀预防教育极为重要,学校是开展教育的最佳场所。
王振锋指出,目前家长期望过高造成的过分管束和对孩子失望而放弃管教,使青少年产生逆反心理或自卑心理,成为青少年自杀的最主要原因。资料显示,青少年自杀案例中60%是抑郁和精神分裂症造成的。尽管疾病是可以医治的,但由于患者不知情,而不能获得适当的治疗。
王振锋认为自杀可以预防。他说,建立青少年的自信心是首要基础。自信能保护青少年远离精神压力及精神沮丧,并能够积极应对生命中的艰难和曲折。而自信程度取决于身体、社会关系及学业方面的发展程度。
防止校园暴力的发生,提供救助单位的信息,如危急及紧急救助热线等。有可能的话,成立包括教师、医生、心理学家及社会工作者在内的心理问题预防团队,团队应与社区相应机构紧密合作。王振锋认为这些都是防止悲剧发生的有力保障。
儿童心理障碍将影响成年健康
据新华社福州电 儿童时期心理行为偏异会影响成年期精神健康,部分儿童心理障碍与成年期精神疾病具有相关性。这是福州市神经精神病防治院儿童心理卫生研究所主任林力综合研究后得出的结论。
据林力介绍,经长期调查研究发现,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品行障碍、孤独症、情绪障碍等常见的儿童心理障碍都会影响成年期精神健康。
部分儿童患有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延续至成年仍有注意力涣散、易冲动等症状,形成成人ADHD。
儿童品行障碍的表现主要包括偷窃、虐待动物、躯体虐待等。它与成年反社会行为有密切关系。
儿童孤独症往往可完全持续到青春期或成年期。
大多数儿童青少年情绪障碍到成年期表现正常,少数与成人神经症以及精神病之间有一些连续性。
林力表示,精神疾患已经成为突出的社会问题,而儿童青少年心理障碍与成年精神健康关系密切,因此精神健康须从保障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