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身边的孤独症儿童
也许,您并不知道,在我们的身边,生活着患有孤独症的孩子。
儿童孤独症又被称为儿童自闭症,是以严重孤独、缺乏情感反应、语言发育障碍、刻板重复动作等反应为特征的发育障碍疾病。他们就像天上的星星一样,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他们有一个很美丽的名字--“星星的孩子”。
东营市启蒙儿童康复中心,就生活着一群患有孤独症的孩子,他们不聋,却对声响充耳不闻;他们不盲,却对周围人与物视而不见;他们不哑,却不知该如何开口说话。但是,在老师的系统训练下,在社会和各个爱心团体的不间断呵护下,他们的身心正在慢慢地发生着综合性改变,持续的爱心接力,让这些“星星的孩子”慢慢走出孤独。
1、一天来了三批志愿者
3月4日,正当各个社区或单位如火如荼地开展学雷锋活动时,记者如约来到位于民建购物广场对面的东营市启蒙儿童康复中心,这里生活着二十多位患有孤独症的孩子,孩子的年龄从3岁到10岁不等。
与马路上车水马龙的热闹繁华不同,静悄悄的环境让人不忍大声说话。来到三楼,记者在走廊里见到了东营义工熟悉的身影,“男家属”、“山菊花”正分头拖地、擦墙壁,按照分工,还有几位义工在厨房包饺子,孩子们中午就能吃到香喷喷的饺子了。
义工“山菊花”说,从去年10月份起,义工们每两周都会到这里来打扫卫生、包饺子,活动室、康复室、休息室、走廊,孩子们的玩具、桌椅,甚至厕所的卫生,他们都通通“包圆”。他们一次来七八人,大家分工负责,因为各道工序都非常熟悉了,所以最多一个半小时,就能干完所有的活儿。记者看到,在擦康复室的大镜子时,“山菊花”与康复中心的老师刘芹一起合作,“用温水擦干净之后,再用报纸擦一遍更干净更亮,这个主意还是刘老师想出来的呢。”“山菊花”笑着说,她与刘芹一开始就搭档,干起活来很合拍。
走到康复室门口,则听到室内有清晰的笑声,推门而入,几位高中生模样的男生女生,正和孩子们高兴地玩着。他们是市一中文学社的五位同学,在胡爱萍老师的带领下,来陪孩子们一起玩。“这是我带着同学们第二次来这里了。”胡爱萍说,之前,她在一次偶然的机会知道了东营市启蒙儿童康复中心生活着一群患有孤独症的孩子,寒假之前,她在同学们中发出了到启蒙儿童康复中心进行社会实践的倡议,得到了同学们的热烈响应。
寒假里,胡爱萍老师带着五位同学来到了康复中心,同学们看到这些像天使一样的孩子,心灵有了不小的震颤,同学们提出应该定期到这里跟孩子们一起玩,让他们逐渐从孤独的内心走出来。令他们倍感欣慰的是,当他们第二次来到孩子们面前的时候,有的孩子竟然认出了他们,并向他们送出了纯净的微笑。
康复中心的校长常桂亮见到记者高兴地说:“今天孩子们又有了不少新书和新文具。”原来,是中国人民银行东营市中心支行团委的十多名志愿者,为孩子们送来了三百余册图书和价值五百多元的文具。团委书记李锦说,他们将与康复中心结成对子,按照孩子们不同时期的需要,为他们提供尽可能的帮助。
“这么多人都在关心关注着孩子们,是大家在给我们鼓劲。”常桂亮说。
2、与心灵贴近,把心扉打开
“一个六七岁的男孩专注地趴在地板一角,痴迷于找出一根头发丝;
另一个男孩在室内围着众人不停地绕圈,嘴里持续地发出呜噜呜噜的声音;
一个八九岁的女孩一动不动地坐在小凳子上,眼神迷茫,众人之中如置身荒野;
……
短时间内看这些孩子,并没有特别之处,长时间观察,你会发现,他们从不和人交流,即使是同龄小伙伴相处,也不共同玩耍,只刻板地重复着自己的动作,不受任何影响,也看不到眼前发生的一切。他们自成一个世界,像有一道无形的墙,把他们和我们所处的这个世界,隔离开来……”
这是胡爱萍老师在寒假中两次到康复中心与孩子们接触之后,写成的调研报告中的一段,孩子们的真实表现也反映出一个很残酷的现实:与这些孩子们交流,难上加难。
但是,记者看到市一中的学生刁宏翠正与一位小男孩快乐地玩着“指鼻子指眼”的游戏,玩了一会儿,就在男孩的授意下,玩起“推火车”的游戏,两个游戏交叉玩耍,两人的眼睛里,满是快乐。韩璐则和另一个小女孩在指认图书上的彩色图片,她说一声就会引来一声小小的附和,或是她用手指轻点,也有对方轻轻地回答。那份融洽和美好,让看到的人为之心动。
同学们和孩子们的互动,也正为我们走近孤独症患儿打开了一扇窗:只要我们与他们贴心亲近,他们就会对我们打开心扉。而时间和耐心,是解决这个问题的良药。
“我们在日常的教育中比较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关爱情怀,让同学们不仅学着关爱他人,还应多关注像孤独症儿童、孤寡老人等这些特殊群体,让学生们在与这些孩子们交流、接触的过程中,打开孩子们的心扉,完成他们心灵的成长。”胡爱萍老师说。
常桂亮校长说,学校现在分为牛庄校区和海河校区两个校区,在牛庄校区生活着二十几个10-20岁的孩子,而海河校区则生活着20多位3-10岁的孩子。“从目前孩子们的现状来看,3-10岁的孩子各方面的转变很大,去年就有两个孩子顺利进入了幼儿园,今年还会有一个孩子上幼儿园。”说起这些,常校长脸上有轻松,有满足。
3、执着的坚持就是希望
生活在东营市启蒙儿童康复中心的孩子们,他们的心智成长虽然非常缓慢,但每一次的进步足以让老师和关心他们的好心人欣喜。
康复中心自2007年3月建成以来,校长常桂亮几乎天天“长”在这里,老师们也是从点滴的日常生活中观察孩子,陪伴他们一起成长。老师们每天都会记下训练日志,记录孩子们每天每个时间段的活动内容、每个孩子的细微表现,同时也记下老师们在教学中的感悟。
“她以前还不会穿衣,现在好多了。”
“他现在可以进行简单的对话。”
“他认识很多字,识字量相当于三年级的学生。他能给你指认很多字,但从来不说话。”老师们对每一位孩子细微的表现,都格外熟悉。
统感训练是为提高神经系统不同部分的整体协调,使个体与环境顺利接触而设置的。统感课上,两位年轻女教师在陪护孩子做运动。她们用心指导孩子做每一个动作。在这里,像钻圈、小跳、过桥这样简单的动作,同龄孩子可以得心应手,玩得不亦乐乎,这里的孩子却需要一遍遍练习,才能掌握动作要领。
老师们采用最先进的美国ABA教学(即应用行为训练法),帮助孩子循序渐进地认知、说话。课堂上,老师教大家捏橡皮泥,教他们捏成不同形状,孩子们达到这样的要求已属不易。胡爱萍老师说,三年前,她的学生崔墨曾经到过这里,寒假里她再一次来看望这些孩子们时,她说这些孩子们的表现,比上次已经进步了很多。
这些跌落在凡间的天使,正在这些满含爱心的老师和社会人士的共同关注下,正奋力挥动着翅膀,寻找着融入社会的航道。
常桂亮说,目前生活在牛庄校区的二十多位年龄较大的孤独症孩子,好转的几率已经很小,由于校区条件所限,二十岁之后,他们就很难再对他们进行统一的管理,而且,他还知道,现在还有二十多位孤独症患者仍然生活在各自的家庭,随着他们父母年岁渐大,他们将怎样生活,也成为摆在我们面前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不管怎样,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有这么多社会爱心人士的关注,我还会一如既往地坚持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