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症教育现实版的《守望的天空》
不到12小时,走失的小志强就在金陵晚报的帮助下,回到了妈妈身边。对于自闭症患儿艰难的抚养之路,他这次出走,不过是一小段插曲,其中的艰辛外人难以体味。尽管小志强已经过了最佳治疗时期,但母亲沈兰从未想过放弃。
孩子回家后,沈兰请了一天假,专门在家照顾。这处位于南京市小校场路的屋子,面积不过十几个平方米,一家三口蜗居在此,已近10年。
经过金陵晚报的前期报道,小志强在业内引起不少专家和康复机构的关注,一个月前,华侨慈恩托养中心接受了他。一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在这里接受康复治疗的孩子,被学校教育和医学治疗双淘汰的孩子有不少。“他们不能像正常的小孩一样,安静地上课。”
这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自闭症患儿的最佳治疗时期为0—6岁,在此期间,通过合理的治疗引导,有可能减轻病情。而作为一种世界性顽疾,完全康复的案例,世界范围内都很罕见。而此后随着年龄的增长,几率越来越低,而已经15岁的小志强,显然已经太大了。
尽管希望渺茫,母亲沈兰却从未想过放弃,在一家中医推拿诊所工作的她,用双手日日不休地赚钱,就是等待一个奇迹的发生。而华侨慈恩托养中心接纳小志强,也是基于“坚持总有希望,没有理由放弃任何一个人”。考虑到沈兰的经济条件,中心还对费用给予了大幅度的减免。
中心专门安排了一个老师,给小志强做着运动和认知等方面的治疗。而如果用4个级别来区分自闭症儿童的智力等级,那工作人员认为,小志强趋于1到2级之间,行为问题也比较严重。最典型的表现,就是具有攻击性,在托养中心治疗的前两个星期,就有两名老师被他咬了,“他需要知道来人的意图,等到他掌握了对方是善意的,攻击性才会大大减弱。”
治疗之路长路漫漫,沈兰和托养中心都不放弃。沈兰认为,或许有一天,医学水平更发达了,自闭症这个世界级难题就被攻克了,那这些年的努力,就是在为这一天,做着准备。
小志强的故事,引起了很多读者的关注,其中打来电话的,有好几名自闭症患儿的家长。赵女士的女儿也是15岁,也是一名自闭症患儿。尽管没有小志强那么强烈的攻击性,也具备简单的交流功能,甚至还具备乐器演奏方面的才华,但随着年龄的增长,进入青春期后,孩子的脾气也越发难以捉摸。而家有自闭患儿的艰辛,也只有同样境况的人最为理解。她想和沈兰多做交流。
而好几名家长都在电话里,表达了同样的愿望,他们和沈兰取得了联系。他们说,有更多人陪着,这条路,才走得更有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