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闭症家长办起清远首家自闭症康复训练中心
他们不聋,却对声响充耳不闻;他们不盲,却对周围人与物视而不见;他们不哑,却不知该如何开口说话。他们像星星一样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因此被称为“星星的孩子”。
今天是“六一”儿童节,学校的孩子们都在忙着表演和过节。“星星的孩子”在做什么呢?带着这个疑问,记者来到清远市星星自闭儿童康复训练中心进行了一次探访。
“杨晓俊(化名),看着老师,这是什么?大声点告诉老师!”
“西——瓜。”
“对啦,真棒!过来抱一下,亲亲老师!”
在大家的掌声下,9岁的小俊腼腆又紧张地走到老师面前,给出了今天的第一个拥抱。之后,他就急忙回到自己的座位坐下。
这是记者初到清远星星自闭症儿童康复训练中心看到的一幕。实际上,这样的场面每天都在重复。在老师的引导下,每个孩子都会不断重复这一幕。
为儿子咬牙办校
“看着孩子们有进步,我比他们的家长更开心。”彭厚农是来自连山的一位家长,每天都会看着孩子们训练。同时,他也是这家康复中心的创办人,时刻都留意着孩子们的康复效果。
说起这个中心的创办,他颇为感慨。“我的小儿子也是一个自闭的孩子,对他我有太多愧疚。”彭厚农告诉记者,年轻时忙于赚钱,孩子出生4个月他才见到了第一面。
当他满心欢喜地看着儿子时,儿子却没有正视他。最初,他以为这只是因为陌生。但是直到儿子2岁半,情况依然如此。随后,他带着孩子去了广州检查,被告知儿子得了自闭症。
然而,来自农村的他当时并不知道什么是自闭症。他以为只是性格问题,等儿子长大一点就好了。所以,一直任由这种状况持续至儿子3岁多。
“后来,我们发现这样下去不行。”于是,他放弃了工作,专门带小儿子到广州治疗。可是,每个月上万元的花销实在让他吃不消。“当时的学费要3500元,加上房租、生活费,学习讲座就这么多了。”
苦撑了4个月,他终于“顶不顺”回到了清远。在向当地有关部门咨询的过程中得知清远还没有一家针对儿童孤独症这样的康复中心。于是,他咬咬牙,东借西凑办起了清远第一所也是唯一一间针对清远自闭症儿童康复中心。
“这样一来,既可以让儿子训练,又可以方便本地其他为这一问题而苦恼的家长。”彭厚农介绍说,刚创办的时候,包括其儿子也只有两个学员。但到今天已经有10多个了。“从2009年9月到现在,已经有六七十名学员在这里训练过。”
早治疗 康复效果更佳
据了解,目前清远市内有多少自闭症儿童并没有确切统计。但是,自闭症并非不可康复。只要治疗得好,他们一样可以重新走入人群,融入社会。
“如果孩子能在2岁前开始接受治疗,那么康复的几率会增加不少。”经过多年的学习和实践,彭厚农俨然已经成为专家。他说,很多家长因为不知道这一点,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期。“目前我们这最小的是2岁,最大的9岁。对康复得不错的适龄入学学员,我们还是建议他们回到学校,一边学习一边训练,这样可以让他们不会与社会脱节,因为康复的目的就是让他们可以融入社会。”
“小的时候以为他这么安静是因为内向,后来4岁多还是很少说话,而且孤独症越来越严重,带去广州医院检查才发现有这个病,不过已经错过了最佳的治疗时间。”一名家长刘女士十分遗憾地说,在农村很多家长因为缺乏这类知识,不慎耽误了孩子的病情。“如果多一点宣传就好了。”
“以前我听讲自闭症的儿童都很内向、孤僻,但来到了这里工作之后才发现这里的小孩并不是那样的,他们很可爱、很好玩,只是不会主动表达自己的感情而已。”在中心工作了将近半年的康复老师阿霞告诉记者。因为孤独症的儿童要不停重复教他们说话,所以有些老师的嗓音经常失声。“累是累,但你看着他们一天天在进步,你心里就会觉得很开心,很有成就感!”说完后阿霞很开心地笑了起来。
据了解,这个中心成立以来为不少自闭儿童家长解了烦忧。在为此欣慰之余,彭厚农和老师们还有另一个担忧。“我们这不是盈利机构,一直都是靠家长自己出资来支撑。不知道哪天会撑不下去了。”彭厚农说,身为家长他希望自食其力;但身为中心创办人,他希望能得到一点社会关心,“如果大家都支持和关注一下,可能更多孩子的命运就会得到改变。”
自闭症又称孤独症,被归类为一种由于神经系统失调导致的发育障碍,其病征包括不正常的社交能力、沟通能力、兴趣和行为模式。儿童自闭症的病因一直是个谜,目前尚无任何有效的药物可以治疗,只能依靠长期的康复训练帮助患儿逐渐好转。据中国残疾人普查报告数据显示,平均每500个儿童中就有一个是自闭症患者,但由于整个社会缺乏对自闭症的了解,这个日益庞大的群体正承受着诊断难、治疗难、上学难等一系列问题,能够得到专业辅导的患者更是少之又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