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闭症母亲自创康复训练机构自救
在义乌丹桂苑有一个特别的“幼儿园”,这里的孩子外表长得活泼可爱,内心世界却遥不可及。他们有的经常专注于做一件事,对外界漠不关心;有的异常活跃兴奋,总爱大喊大叫;有的时常做出攻击性行为,老师都要时刻防备……他们是孤独症患儿。
这个幼儿园名叫扬帆儿童潜能开发中心,创办者是义乌的顾女士。她就是一个孤独症患儿的母亲。
儿子患上孤独症,
从此改变了她的人生轨迹
6月5日中午,记者见到顾女士时,她准备哄儿子午睡。顾女士的儿子名叫乐乐(化名),6周岁,长得白白净净,有一双会说话的大眼睛。在顾女士的吩咐下,他轻轻地喊了一声“阿姨。”
“乐乐16个月时,婆婆发现他对事物很冷漠,对外界没反应。“当时,顾女士忙于经商,没在意婆婆的话。4个月后的一天,她仔细观察起了乐乐,发觉他与正常孩子确实有点不同。为了解开疑惑,顾女士带着乐乐赴上海检查,确诊乐乐患了孤独症。
“孤独症”这三个字如一把利剑刺入顾女士心脏。”乐乐看上去很正常,学爬、学走路与其他孩子都一样。”顾女士不愿相信医生的话,她带着乐乐跑遍了上海、杭州大大小小的医院,得到的都是一样的答案。这样的事实改变了顾女士人生的轨迹。为了儿子,她放弃了经商,一个人带着乐乐到杭州、上海进行康复训练,多年来从未间断。陪乐乐康复期间,顾女士接触了不少家长,了解到孤独症患儿康复机构的匮乏。再加上四五年来对乐乐的康复训练,她逐渐对孤独症儿童的治疗有了不少自己的心得。于是,2011年5月,顾女士和康复老师徐悦等人一同创立了扬帆儿童潜能开发中心。
为孤独症患儿康复,
他们满腔爱心咬牙坚持
如今,杨帆儿童潜能开发中心已经有近20个孤独症患儿,其中最大的9周岁,最小的3周岁。5岁的豆豆(化名)在这里康复了一年后,进步明显。
“如果你不做,我不做,大家都不做,那这些孤独症孩子该怎么办?”当记者问及五年来坚持从事孤独症康复的原因时,这就是徐悦的答案。眼前的这个杭州小伙,抱着满腔爱心在坚持。
徐悦说,孤独症是先天疾病,病因至今不明,多与基因、环境等因素有关。而越早发现接受干预越有效,2-6周岁是最佳阶段。“目前,我们主要以ABA为基础,通过感觉综合训练、社交故事、音乐训练、人际关系介入法等训练,开设个训课和小组课,在家长的配合下,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徐悦说,要达到最佳的效果,家长的配合、参与、坚持更为重要。
创办这样的学校,徐悦与顾女士的初衷不是为了盈利,都在咬牙坚持。“场地、设备,前期需要一些投入。为了有稳定的师资,10余个老师的待遇也要有保障。”徐悦说,学校发展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师资力量太弱。由于每个孤独症患儿都不同,要进行针对性康复,经验丰富的老师很重要。他们打算在未来多与其他同类机构合作,共享师资,让更多孤独症患儿能尽早接受干预,进行康复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