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星星的孩子不孤单——关爱自闭症儿童行动启动
孙萧老师和小俊课间休息时玩游戏。

孙萧老师和小俊在英语课上互动。

小俊在练习夹菜。
在我们身边有这样一群特殊的孩子,他们通常很漂亮,像星星一样明净、璀璨,却又像星星一样沉默,寂静,他们从不关注周围世界,不愿用目光和人对视,不愿用语言与人沟通;他们完全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兴奋、压抑、焦虑、沉默……他们身患自闭症,被人们称为“星星的孩子”。
然而不关注世界的他们,却一直被许多人深深地挂念。当“重度残疾儿童家庭课堂”在长春市绿园区全面启动那一刻起,来自绿园区11所学校31名爱心教师挺身而出,他们不是专业的残疾儿童康复训练教师,但他们却把阳光带进了“星星的世界”。为了打开那扇紧闭已久的心灵之门,她们即使面对一次又一次的拒绝与冷落,仍用他们温暖的心灵去点滴感化,用他们挚爱的双手去慢慢接纳。正是这份真挚与执着,为这个孤独的世界带来一缕缕阳光,当温暖延绵不断地一次次袭来,那扇冰冻之门也在慢慢融化……
9日,晴,火红的太阳迸发的那一缕缕阳光将整个客厅照得暖洋洋的。
这是小俊(化名)最喜欢的天气,6岁的他最喜欢阳光照在身上暖暖的感觉,每到这时,他总会兴奋地光着脚丫蹦来蹦去,停停走走,眼神中饱含笑意,时而左右张望,时而若有所思……
让妈妈最开心的不是好天气带给儿子的快乐,而是近两个月来在小俊身上发生的那些细微的变化:孩子敢说话了,性格也渐渐开朗了。
妈妈坚信,仅仅开始两个月的“重度残疾儿童家庭课堂”起作用了,两位和蔼可亲的“家教”不仅给孩子带来了知识,更将那份真挚的爱深深地扎进了孩子的心中。
今天又是周末,全家人一大早就准备好了一切,只等着别开生面的“小课堂”再一次开启,虽然小俊暂时还无法用言语表达自己的兴奋,但妈妈说,每到时间一点点接近,他的眼睛就开始一直盯着房间墙壁上的楼门声控电话,等待着那优雅柔和的门铃声响起……
别开生面的“双语小课堂”
在一张小课桌前,曹婷宇面带微笑,指着自己的嘴巴,缓慢地发出“嘴巴”的音调。而坐在她对面的是2岁时就被确诊自闭症的小俊,如今虽已6周岁的他却还是无法顺利地说出“嘴巴”这个词语。于是,曹婷宇只能一遍又一遍反复训练他。虽然孩子百般不愿意跟着念,可曹婷宇还是保持笑容,重复着,重复着,直到孩子跟她一起念出“嘴巴”……
曹婷宇和孙萧都是80后,她们是绿园区春光小学的语文和英语老师。同样,绿园区所有爱心教师都是30岁左右的年纪。为了给小俊更好的教育,她们两个人专门负责小俊一人的家庭课堂,虽然不是专业的自闭症儿童康复训练教师,但通过查阅资料、亲自去康复中心学习,两人为小俊准备了一堂又一堂生动的双语课。
根据小俊的习惯和爱好,她们设计了每周六和周日各两节30分钟的课程,15分钟休息一次。虽然短短的15分钟,但小俊总是坐不住,无论曹婷宇准备的教学器材多新颖,不到5分钟,小俊就开始浑身扭动,两手不停地揉搓,时而伸手拨弄曹老师的手指。
“现在已经好多了,以前孩子就是3分钟热血,过了就必须下凳玩一会儿,再哄回来比登天还难,那段时间急得想哭……”虽然这仅仅是与小俊接触中遇到最小的困难,但两人从选择那一天开始就没想过放弃,她们通过一次次努力,一次次尝试,总结了一套“对付”小俊的办法——恩威并施。
此时,热情殆尽的小俊又玩起小动作,小巧的左手不停地捏着右手的大拇指,双脚前后踢打桌椅……“小俊,集中注意力!跟老师读!”曹婷宇表情略显严厉,声音也提高了半个格。此时小俊似乎有些害怕,稍显安稳。可没过多久,小俊又开始燥动。
这时,曹婷宇从书桌里拿出了一张贴纸,上面各式各样的小动物立即引起了小俊的兴致,“只要小俊表现好,老师就给小俊贴一个漂亮的小动物……”
为了调动小俊的积极性,曹婷宇准备的每节课的内容都不一样,甚至有的已经超出了她的专业,只要小俊喜欢,她就会凭着自己积累的些许知识一遍遍地做给小俊看,直到他开心地用手去比划着,耐心地一次次临摹,比如剪纸,美术等一些艺术课……
说着一口流利英语的孙萧的课程更是多样化,时而坐在椅子上作出夸张动作;时而走下课桌,伴随着轻缓的音乐共同舞动;她也经常自掏腰包为孩子专门准备糖果、小玩具等一些小礼物,激励小俊的学习兴趣。
“这些都是我们一次次试出来的,只要他有兴趣,我们就会努力地给他安排生动的教学内容,越生动就越会给他带来快乐。”孙萧一边擦拭额头的汗珠,一边引导着小俊跟随音乐舞动。
从排斥到那一次震撼心灵的拥抱
与其它自闭症儿童相比,小俊的开朗显得有些另类,他爱笑,却很少与人交流;他的喜好分时段,却难已找寻规律的分界点……“最近他就不喜欢人戴表,看见就让人摘下来。”即使和蔼可亲的老师也没有“特殊”待遇。
主动报名参加“重度残疾儿童家庭课堂”时,对于与自闭症儿童沟通难度大的情况,虽然曹婷宇和孙萧早有心里准备,但最初与小俊接触,急躁、倔强的小俊还是让两人手足无措,曹婷宇更是急得回家大哭了一场。
“就是着急,感觉自己精心准备了一周的教学课程和器具,一点也引不起小俊的兴趣,还不搭理你。”想到最初受到的排斥与冷落,曹婷宇还是有一些心酸。
但是,凭着坚定的信念和持之以恒的耐心,两人一次次精心准备的生动教学内容和多样化教育方式渐渐被小俊接纳,而让曹婷宇最难忘的还是那句问候和那一次震撼的拥抱。
那是1个月前一次普通的语文课,课程上了不到10分钟,小俊又开始“不老实”,伸手去抢曹婷宇手中的卡片,几次尝试失败后,小俊的表情变得委屈,曹婷宇也第一次破例给小俊提前下了课。而此时,小俊竟然给了曹婷宇一个诡异的微笑,随后开心地跑到沙发上又蹦又跳。
当时曹婷宇并未在意,当她整理教材时,却听见一句断断续续的话语:“曹……老……师……好!曹……老……师……抱……抱……我!”
曹婷宇一抬头看见面带笑容,伸开双臂的小俊,泪水如潮水般从眼中涌出,那一刻,所有的委屈都化为激动的泪水,曹婷宇冲过去紧紧地抱住小俊,小俊紧搂住她脖子的小手更让她的泪水难已控制。
那一刻,在场的孙萧和小俊的父母都流下了激动的泪水,但他们脸上却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如今,课后两位老师都会再陪小俊一会儿,有时在家里玩耍,有时带小俊上小区里散步……他们已不再是简单的师生,而是小俊孤独的心灵里能带给他快乐的两位挚友,虽然他还难以理解这一词语的含义,但他孤独的心从这那一刻,敞开了。
那几次永生无法忘怀的泪水
孩子患有自闭症,对于每个家庭来说都犹如晴天霹雳,在精神与金钱的双重重压下,又有几人真正能够承受住这种痛苦。
但让记者惊讶的是,从这些孩子的父母身上,记者却很难捕捉到重压下带给他们的痛苦表情,感受到更多的是发自内心的坚韧和执着,这是与小俊的父母初次交谈给记者留下的第一印象。
从2岁被确诊后,耿妈妈就放弃手中的工作专职在家照顾孩子,在工厂打工的丈夫成了家庭唯一的劳动力。为了给小俊一个好的生活环境,小俊父母硬着头皮租下了如今这两室一厅的房子,客厅里摆放着几件普通家具和生活用品,最漂亮的装饰物就数挂在墙上小俊两周岁的相片。虽然艰苦,但两口子咬牙一直在坚持着,“为了孩子,只能拼了!”
耿妈妈说,她的眼泪在几年前就已经哭干了,平日里看到别的孩子咿呀学语,而小俊只是 “沉默不语”,连最简单的“爸爸”、“妈妈”都不会叫,遇到一些事,说不出来就用手去指;孩子大了,每次走到学校门口,都会手把着栏杆,向校园里“啊啊”的叫,耿妈妈明白,孩子想上学,可她能做的只能是哭着将小俊抱走……
“那时候我经常做梦,梦见孩子会说话了,会叫妈妈了,醒来时眼角还流着泪水。”直到去年夏天,耿妈妈带着小俊第一次来到自闭症儿童康复中心训练,孩子跟老师学的第一个发音就是“妈妈”,看到老师一遍遍的重复,小俊却怎么也学不上,当重复到第6遍的时候,小俊的嘴中发出一句轻微的声音“妈……”,虽然那个声音是那么的轻,可在耿妈妈的耳朵里,这个“妈”字却是那样的清脆、明亮,“我当时都蒙了,回手就抱住孩子大声的哭,嘴里不停地喊,小俊会叫妈妈了!小俊会叫妈妈了……”那一次是耿妈妈听到的世界上最美妙动听的声音。
谈到对社会的期望,耿妈妈坚定地说出四个字:理解、接纳!回忆起几年前那次公交车上的经历,耿妈妈“哭干”的眼睛里再次被泪水湿润:一次耿妈妈抱小俊坐公交车,由于小俊好动,不小心就“打”了旁边一位女士,没等人家说话,耿妈妈赶紧赔不是,“对不起,我家孩子有病,实在不好意思。”可对方的一句话却深深地刺痛了耿妈妈的心:“孩子有病你还带出来,我看你脑子也有病!”耿妈妈的泪水再次夺眶而出,她什么也没说,含着泪水在下一站下了车,抱着小俊走回了家,“除了我,谁也不许说我儿子有病,谁也不许伤害他!”
然而,自从绿园区开展的“重度残疾儿童家庭课堂”走进小俊家,看着送来的崭新桌椅和老师们耐心的教育,耿妈妈第一次真正有了归属感,“我不会说啥,就是谢谢,谢谢你们给我儿子一个上课的机会!”这一次,耿妈妈的眼泪是幸福的。
伸出双手托起他们心中的梦想
听说海豚声音可以治疗自闭症,耿妈妈一直想带上小俊去大连海洋馆,让他听听那最美妙的声音。
据有关资料显示,目前中国每1000人当中就有1名是自闭症患者,但由于整个社会缺乏对自闭症的了解,这个日益庞大的群体正承受着诊断难、治疗难、上学难等一系列问题,能够得到专业辅导的患者更是少之又少。
您愿意伸出双手帮助像小俊一样的自闭症儿童实现他们心中的梦想吗?您愿意走近自闭症儿童和他们的家庭,关注他们的生存现状,倾听他们的心愿,让全社会都来关心、帮助自闭症儿童。
即日起,本报联合长春市爱心慈善基金会、绿园区委宣传部开展“让星星的孩子不再孤单”——关爱自闭症儿童爱心大行动即日起正式启动,本报面向社会征集爱心人士和志愿者,帮助他们把小小的心愿变成现实,
您的爱心,可以是一笔善款,一份小小的礼物;也可以是走到自闭症儿童中间,教他们唱歌、画画、游戏、运动;还可以是一句祝福,一份鼓励……从今日起,您可以拨打本报热线电话:89866789或发送邮件ccwbzwxwb@126.com,报名参加我们的爱心行动。
崭新的桌椅、可爱的书包文具,和蔼可亲的老师……虽然身患自闭症,但在这一刻,小俊是幸运的。在绿园区与小俊一样享受这种“爱心家教”的重度残疾儿童还有15位,他们有的身患脑瘫、有的肢体残缺……虽然他们不能到幼儿园、学校正常上课,但他们却在家中感受着来自社会的关爱。
今年,绿园区把关注残疾人、关爱残疾人作为今年民生工作的重中之重。经过反复讨论、无数次的调研,4月25日,绿园区“重度残疾儿童家庭课堂”正式启动,来自绿园区11所学校31名爱心教师自告奋勇,主动走进16位重度残疾儿童家中,他们用爱心和耐心为这些孩子上了一堂又一堂生动的小课。短短两个月,“重度残疾儿童家庭课堂”已成为各大媒体关注的焦点,新华社、中央电视台新闻直播间、《光明日报》等中直及省、市各大媒体及网站更是纷纷对此事进行报道、转载。也正是这短短两个月来,16个家庭发生了细微的变化,“孩子敢说话了。”“我儿子现在变得开朗了”……“重度残疾儿童家庭课堂”带给16个孩子的不仅仅是书本的知识,更多的是幸福和欢乐。
残疾少年儿童与其他少年儿童一样,是祖国的花朵,是祖国的未来。开设重度残疾儿童家庭课堂,保证重度残疾少年儿童接受教育的基本权利,为这些不能进入校门的孩子打开知识之窗,开发教育潜能,提高认知能力,帮助他们适应生活、融入社会,是一项体现爱心、温暖人心、凝聚民心的民生工程,是一件实施以人为本、建设和谐绿园的好事、实事。
“我们最终的目的就是让这一部分孩子更快的融入社会,有一部分孩子是有机会走向大学校门的 ,能让这样的孩子真正接受正规教育,成为未来新领域的人才。”我们相信,绿园区这一创举,不仅是一项惠及百姓的民生工程,更是一次对生命与心灵的拯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