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星星的孩子”]孤独的世界
[走近“星星的孩子”]孤独的世界
孤独的身影。
吹泡泡本是儿童最喜欢的娱乐活动,却难以吸引孤独症患儿。
下课后,孩子们没有激烈的交流、也缺乏彼此之间的打闹……
患儿突然心烦,就对身旁的人拳脚相加,让人防不胜防。
那会还是仲秋时节。当我第一次走进武汉梨园医院孤独症儿童康复中心,走近那群孩子的身边时,我的心有一种无法言说的悸动。花朵般的年龄,花朵般的小脸,可是他们却与正常的同龄孩子那么不一样。面对我的摄影镜头,他们竟然无动于衷,依旧自顾玩耍,完全漠视我这样一个陌生人的闯入,漠视正要聚焦他们的这台厚重的相机。
起初,我以为孩子们怕我,但2个月内10多次的拍摄经历仍是这种状况,好像我在他们眼前并不存在似的。
他们似乎从没有萌生过要在镜头前争着摆出各种姿势,或者尝试用小手触摸一下炮筒式的镜头,更没有大伙围上来叽叽喳喳问个不休的那种常见的儿童嬉闹。
这是我生平第一次遇到的一群“特别”的孩子:从外表上看不出有什么不对劲儿,但仔细观察后会发现他们目光清亮却不愿和你对视,能说话却根本不和你交流,有听力却总是充耳不闻,行动自如却总与你的安排相悖。
这是一群被称作“星星的孩子”。他们其实是患有孤独症的儿童。孤独症又称自闭症,是发生于儿童早期的一种发育障碍疾病。1943年,美国精神科医生凯纳发现并诊断了第一批孤独症患儿。我国首度确认“孤独症”至今只有26年。
孤独症儿童给人印象最深的是刻板行为、独特的兴趣和惊人的机械记忆能力。患儿一般都会表现出这样或那样的刻板行为或动作,例如转圈、嗅味、玩弄开关、双手舞动、来回奔走,特别迷恋某些东西尤其是圆形物体,爱看电视广告或天气预报,爱听某一首或几首固定的歌等等。往往在某一段时间有某几种刻板行为,随着时间发生变化。在生活方面也表现为顽强的拒绝改变,例如坚决拒绝某些食物,固定坐在某一位置进食,坚持只在家里上厕所等。多数患儿记忆力较好甚至记忆力惊人,尤其是在机械记忆方面,例如年代、汽车牌照、地图形状等等。
此外,多数患孤独症的孩子还存在感觉异常,包括对某些声音的特别恐惧或喜好,有些表现为对某些视觉图像的恐惧,不喜欢被人拥抱,痛觉迟钝。多动和注意力分散行为在大多数孤独症患儿中较为明显,但常常被误诊为儿童多动症。发脾气、攻击、自伤等行为在孤独症患儿中都可以看到。
孤独,正在成为现代社会的症候群。据道道阁儿童之家报道,在中国,病情严重的孤独症患者有65万余人,较轻的则达到500多万人。
今年秋季,前来武汉梨园医院孤独症儿童康复中心报名排队的孩子有100多人。而这里的条件只能接纳患儿60余人,其他患儿只能排队等待来年或呆在家中,有的只好每天到中心上2个小时的课。据康复中心主任李丹介绍,近年来,中心接诊的孤独症患儿数量逐年增加,其他医院接诊的患儿数量也在上升。
这是一种特殊的病,之所以特殊,是因为它在被发现后的60多年中,人类一直找不到导致疾病的病因,找不到有效的治疗方法。近年有较多文献报道,该病发病率不低,发病高峰期为1岁到3岁,多发为男孩。男女发病率差异显著,比率约为4∶1。我国报道为6.5∶1至9∶1。据专家介绍,孤独症并非父母亲在情感方面的冷漠和教养过分形式化造成的,也不受肤色、民族、以及父母受教育程度的影响,很可能是基因和环境双重作用导致的。目前与孤独症有关的基因尚未得到确认,这方面的研究仍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