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的支持,让孤独症儿童有了依靠
“许校长,我来领一张表!”“许校长,这个表怎么填?”4月3日,咸阳华侨儿童智能培训中心负责人许婉娜的办公室里,前来申领表格的人来了好几个。
“这些人,都是孩子患了孤独症的家长。他们来申领的,是中央财政支持陕西省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服务项目的资金。”被称为校长的许婉娜说。记者看到,在一张特制的“特殊群体救助示范项目申请审批表”上,清晰地标注着申领人的姓名、申领缘由等等。许婉娜告诉记者:“依照规定,被诊断为孤独症的2~12岁省内儿童,可以享受到每月2500元、共计3个月的政府资金支持,进行智能和康复培训。我们会特别照顾经济贫困、单亲、留守儿童家庭。”
许婉娜本人就是一个孤独症儿童的母亲。2006年,当她发现自己3岁的孩子在言行上与别的孩子有明显差别后,心急如焚,开始求医问药。结果,孩子被诊断为孤独症。虽然此后她曾四处为孩子寻找合适的康复培训机构,但考虑到孩子有可能一辈子都进不了正常学校,许婉娜最终决定,直面这个人生的不幸。
2009年,许婉娜将自己经营的华侨驾校转包出去,开始在驾校里的小四合院中装修布置,并艰难地打出了咸阳华侨儿童智能培训中心的牌子。经过艰难的前期教师招聘培训、资金筹措、教学楼扩建,2010年11月15日,在民政和残联等部门的支持下,咸阳华侨儿童智能培训中心正式获得登记注册。开办以来,先后有150多名孤独症儿童在这里接受了专业的康复训练,其中8名儿童进入正常学校和幼儿园,现在的在校孤独症儿童有65名,学校的教职员工也有30人。
“最大的难处是资金。”许婉娜说,中心开办3年来,一直亏损,至今已经贴进去了90多万元。无奈之下,她只好把驾校那边的承包费拿来贴补在中心。
“政府的项目支持,帮我解了燃眉之急,也让孤独症儿童有了着落和依靠。”许婉娜的义举,引起了省民政厅的关注和肯定。去年,由国家民政部通过省民政厅实施的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服务项目落户到了“华侨”,许婉娜一下子觉得有了底气。她说:“我们一定要用好这笔资金,更好地造福孤独症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