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7年的陪伴 让孤独症患儿“卓越成才”
随着近日中小学入学报名时间的临近结束,再过几天,就是正式开学上课的时间了。有家长为了孩子能够入学报名忙的不可开交,也有家长为了为了孩子的成绩是否能够顺利升级而担忧。但是李英娥却为儿子林林不能降级而苦恼。这着实有点让人费解。
妈妈陪儿子林林作业
为了儿子,妈妈从不曾离开过
“儿子说和同学有了感情,相处的很好,班主任也说从孩子身心角度考虑,建议正常升入六年级。可是你们可能不知道,我的孩子是一个孤独症患儿,我希望他能多适应一年,巩固一下基础知识再读初中。”李英娥这样给记者说。
林林2岁8个月时被确诊为孤独症,从此李英娥就放弃了工作全职陪伴儿子,为了让儿子接受正常教育,她从幼儿园起便开始跟儿子一起上学,一起听课,一起考试,一起作业,今年是她随堂陪读的第8个年头。
李英娥将儿子2岁前的照片拿给记者看。照片里的婴儿,亮而有神的眼睛让人印象深刻。“那时,我是幼儿园老师,老公是公交司机,每月收入稳定,儿子健康漂亮。”林林过了2岁后,很久不开口说话,连妈妈也不喊了,也不跟其他小朋友玩,拿到玩具娃娃后,又总是拧掉娃娃的脑袋和手脚,然后放到嘴里咬,眼睛还向上瞪。“他还特别刻板,如果总放在脸盆架上的盆子有天放地上,他就哭闹,非将盆子放架子上不可。后来才了解到,原来这种刻板行为是孤独症的典型症状,于是就带孩子去看了医生。”
“医生当时告诉我,这个病很难治,我不信!”李英娥带着儿子先后赴赣州、重庆、苏州、南昌进行康复治疗,花费数万元,儿子在情绪控制、语言、社交方面才有了点点的进步,也彻底意识到,孤独症真的治不好!“不能打败它,我就和它和谐相处吧”
经过测试,李英娥发现儿子智力介于正常和异常的中间点,就决定让孩子上普通学校。“一开始,我就知道这条路不会好走,因为很多人阻止我,劝我,说孩子的情况不适合上正常学校……”李英娥安排儿子进了自己上班的幼儿园,一边照顾儿子,一边兼顾工作。“儿子进小学后我只能辞职,跟他一起上学。”李英娥说,“特别感谢林林的学校收留了我的孩子,还特例让我和他一起随班就读。”
在一次家长会上,李英娥足足在台上讲了40分钟,从儿子发病前的乖巧可爱,发病时一家子的崩溃,全国求医的艰难,到儿子病情好转又开始叫妈妈时的欣喜。班里四十多个孩子的家长都忍不住擦拭着泪水。“我知道我争取到了他们的理解和尊重。”
儿子的努力,让每一个人感动着
陪读林林上学的前两年,李英娥神经高度紧张。 “他会趁我不注意,跑出教室。”一、二年级时,林林总会在上课时随意出入教室,或突然跑上讲台拿老师的教案。遇到这些情况,她不能蛮横制止孩子,怕他情绪崩溃,只能耐心讲道理,慢慢安抚。
孤独症儿童没有自控力,做作业不能专心,李英娥只能不厌其烦地指导、指导再指导,“他现在随堂作业能随堂完成,也不会拖拉。”克服了听课和作业的难题,作文和阅读理解又成了横亘在李英娥和儿子面前的两座大山。为帮儿子写好作文,李英娥带着他去实地观摩。“写景的时候,我会带他去风景区观察,花瓣是什么形状和颜色,柳树随着风是如何飘动,写动物的时候,带他去动物园,观察小动物是怎么吃东西和睡觉。”林林考试时,李英娥也不能松懈,“怕他考了一半就跑掉,只能坐在旁边,等他考完。”
谈起林林母子,林林的班主任更是赞叹不已:“林林妈就像半个班主任,不少孩子都挺喜欢这个‘编外老师’。我认为林林的记忆力超过班里任何一个孩子,他有过目不忘的本事,很会画画,能准确地画出中国地图,甚至能标明每个省的具体位置。”
不要埋没孤独症患儿的特长
7年康复陪伴,林林从一个连妈妈都拒绝喊的孤独症患儿,成为会和同学玩、成绩在班上中等偏上的孩子。林林在作文中写道“我小的时候,妈妈总是跟在我身边,我去哪里,妈妈就跟到哪里,妈妈照顾我很辛苦,我爱妈妈。”坚强的李英娥哭了。“我很欣慰,可我也有不能实现的遗憾,我最大的心愿是能有专业人士指导林林画画或者唱歌,让尽情的发挥它的特长,可是家里条件不允许,我一直都没能够让他实现这个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