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黑车”是为了给患自闭症的儿子治病,执法难
开“黑车”是为了给患自闭症的儿子治病
本报《关注大厂“Q的”系列报道》引起有关部门高度关注,而本报披露的《“Q的”问题不少管理遭遇真空》尖锐矛盾则让客运管理部门深受触动。作为城市客运管理的主管部门——南京市客运交通管理处终于发话,该处有关人士昨天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打黑困难重重似乎印证了这句话,昨天上午,南京市客管处办公室上演了一起“黑车”车主上门讨车的活闹剧,“黑车”车主一
家五口从上午9点左右至下午1点记者离开时,一直在客管处哭闹、争辩,严重影响了工作人员的正常办公秩序,而客管处却拿他们没辙。
“黑车”主大闹客管处
据了解,该“黑车”车主姓张,两年前举家从宿迁来宁非法运营燕子矶—中央门一线的8路“黑”中巴。客管处工作人员介绍,此次已是该车第二次被查处了。今年11月15日,该车因无证非法经营被稽查人员查获,双方反复交涉后,车主交了一万元罚金并且写下“今后不再经营黑车”的保证书将车开走。然而12月3日这天,经乘客举报,该车竟又一次被稽查人员查获,原则上说对这类“再犯”性质的情况应该予以重罚,经济实在困难的车主可持单位街道或政府部门的相关证明申请减免罚金,但是张姓车主一家没有选择按照正常的手续处理问题,而是举家冲到客管处哭闹以图解决问题。昨天上午11点左右,记者在现场看到,车主一家五口在位于永庆巷的客管处办公室里先是哭诉家庭经济困难,开“黑车”是为了给患自闭症的儿子治病,车主的岳母说到激动处,不禁开始谩骂,更放言当天若不还车,第二天就把生病的孩子带来让客管处养。面对车主一家的无理取闹,在场的办公室工作人员无可奈何。一名负责处理投诉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张某一家如果真有经济困难,完全可以通过正常途径解决,一味地吵闹不能解决任何问题。该工作人员还提到,近阶段的综合整治以来,类似张某一家这样的车主上门吵闹事件经常发生,每个星期都有二三起,令工作人员头痛不已。
现行法规留有打“黑”软肋
南京市客管处副处长毛耀林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黑车”虽能方便市民出行,但它的危害却不容小觑安全系数低,乘客遇到劣质服务投诉无门,且不能享受正规出租车提供的相关保险。因此,客管部门对“黑车”一直在不断加强打击力度。但“黑车”却屡禁不止,甚至出现“越打越多”的尴尬现象。2003年11月1日,《南京市城市公共汽车出租汽车客运管理细则》正式宣告生效,一年多来,《细则》中的禁止客管部门自行销毁、处理被扣“黑”车的举措在一方面体现了“人性化”执法,然而另一方面却不得不承认,它在无形中成为客管部门处理、打击“黑车”的一处“软肋”。不少“黑车”车主正是瞅准客管处没有最终处置“黑”车的权力,有的故意拖延拒交罚金、有的去客管处吵闹或者干脆把“黑车”暂时丢弃不顾再购置一辆新车,让客管部门握着一块“烫手山芋”,留也不是,弃也不是。同时,对“黑车”罚金的降低也带来处罚力度的下降,“黑车”利润丰厚,很多车主交了罚金后又重新营业,造成“黑车”屡禁不止。
法规上留有软肋,直接导致了政府部门的“不作为”。记者昨日获悉,南京市客运管理业内人士已经向人大代表反映此事,并呼吁在人大会议上就此提出提案,加大对“黑车”的处罚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