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文去哪里”,贵在将心比心
轻微自闭症初一学生阿文(化名)因扰乱课堂行为和威胁性语言等问题被家长投诉,学校一度拒绝其进入课室,12月12日,该生因要求调整座位与老师、保安、警察等发生争执,一度在混乱中揪住班主任老师的头发,后被制止。该生家长表示,自12月5日以来,学校拒绝家长进入学校陪读,相当于创造机会让孩子发生激烈行为并记录为“证据”,以便把孩子“赶走”。对此,学校方面表示,阿文的行为影响了教学秩序,家长作为监护人,应该带孩子治疗,在其能控制行为了再进校就读。联名反对阿文随班就读的家长目前增至4 2人(初一6班共有46人),家长的诉求是把阿文与其他孩子分开。前日,珠海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也表示,公安已经立案侦查,把事情作为治安事件来看待。(12月15日 《南方都市报》)
轻微自闭症初一学生阿文屡屡“扰乱”课堂秩序,其父母认为是因为学校和老师严重歧视的结果,而学校认为是其孩子病情太严重,影响到学校和其他同学,要家长承担起监管职责,而阿文的行为也引发其同学及家长的惶恐不安,联名反对阿文随班就读,三方各有理由,也无法说服对方,故而陷入剑拔弩张的局面。
其实回到事件的原点,阿文父母将其送入该中学,是希望自闭症孩子融入正常的孩子中间,通过和其他孩子的正常交往,减轻孩子的病症,而学校接收这个孩子,除了履行《九年义务教育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法》之外,也希望通过关爱弱势群体,培养全体学生的爱心和高尚人格,无疑是好事一桩,倘若各方都能自始至终关注和爱护这个特殊的孩子,相信能够几方共赢。
虽然学校最初对待阿文很友爱,尽最大的宽容度接纳阿文,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学校的表现出现疏漏。虽然社会目前有共识:应该让自闭症的孩子进入普通学校就读,但是,简单的随班就读会因为普通老师不具备相应的特教知识和经验而无法对这些孩子进行更有效的教育,同时也会给日常教学带来很多困扰。如文园中学并未通过教委、卫计委等正常途径邀请医院介入协助,对接纳自闭症孩子随班就读存在不专业、不科学的盲区,再比如在阿文情绪异常时,简单粗暴地对待使阿文在重压和刺激之下,发生极端行为,加剧了病情,以至于形成了激烈的家校对抗。
事情发展到如今水火不容地地步,阿文的父母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诚然,自闭症孩子需要融合教育,但融合教育不是简单的随班就读,而是涵盖了自闭症儿童生活中能够接触到的任何正常环境、正常人群中的融合教育。阿文发现自闭症至今已有十多年,但是其家庭没有给予规范治疗。所谓规范治疗,不仅针对孩子的专业治疗也针对家长的心理辅导,家长更要学习如何去对待青春期的自闭症孩子。而不能一成不变。阿文家长不肯让他休学治疗,阿文也不接受单独课室和特殊课程表,导致事件恶化。阿文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对特殊学校抱有如此强烈的抵触心理,恐怕与家长的教育方式有关。
很多病患家长的确为患病孩子付出了比一般父母成倍的艰辛,但是,由于对自闭症缺乏正确认识,不愿意承认孩子患病,不愿意遭遇异样的目光,没有意愿和能力送孩子去特殊学校等,甚至因为受歧视、自卑心理积压表现于外在行为的蛮不讲理。在孩子出现暴力行为的时候,家长就应该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学校毕竟是有着许多学生的普通教育机构,而不是专门的医疗机构,更不能以自己“无力阻止”而将监管之责推给学校,一味强调自己的弱势,一味顺着自己孩子的要求,而漠视其他同学的权益,动辄以死相逼,不仅磨灭了其他师生家长的同情心,也非常不适合阿文的成长。
我们都不缺乏爱心和耐心,但置于真实环境中,曲折和现实往往令我们忘记初心。一起教育纠纷演变成治安案件,这是谁也不愿意看到的,据全国残疾人普查情况统计,儿童自闭症已占我国精神残疾首位,为了提高人们对自闭症和相关研究与诊断以及自闭症患者的关注,联合国把每年的4月2日定为“世界自闭症日”。 所有自闭症孩子在普通学校上学都可能会面临阿文这样的问题,需要家、校、医三方配合来解决。特殊生能否就读,贵在将心比心,当各方都能站在对方的角度以己度人,能对自闭症有足够的了解和科学认知,平等、宽容、友爱地对话沟通,政府也给予最大扶助和支持,共同探求解决之道,“阿文去哪里”就具备了典型的“解剖”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