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化《学龄孤独症儿童教育评估系统》发布
“我们国家大概有1000万的孤独症人群,其中有200万是孤独症儿童,并且每年以20万的速率在递增”,4月25日,由北京师范大学孤独症儿童教育研究中心历时三年的研究成果《学龄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教育评估系统》(以下简称《评估体系》)发布会在北京举行,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孤独症儿童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刘艳虹主持会议。
中国大陆高等特殊教育的创始人、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朴永馨、教育部高等特殊教育师资培养教学指导委员会秘书长、全国教育学会特殊教育分会副理事长王雁、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部长助理邓猛、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孤独症儿童教育研究中心主任胡晓毅、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康复系主任刘巧云、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研究员易莉、西南大学特殊教育系主任赵斌,以及部分孤独症儿童教育教师、媒体记者等出席发布会。
“好比你去看医生说发烧了,医生首先得给你量量体温看是不是发烧,确定到底多少度才能制定下一步治疗方案,这个评估体系的作用就相当于医生给病人量体温的环节”,朴永馨在接受中国青年网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我国在孤独症儿童教育方面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而首要的任务是要明确什么是孤独症儿童,“在判断、评估孤独症孩子的症状之后,再采取我们目前可能采取的措施,对症下药,进行康复治疗”,朴永馨说。
据介绍,《评估体系》由《学龄孤独症儿童教育评估系统软件》《学龄孤独症儿童教育评估指南》和《学龄孤独症儿童教育评估工具包》三部分组成,涉及感知觉、运动能力、情绪管理、常规执行、兴趣与行为、社会交往、言语沟通以及认知与学业八大领域,分为基本的生理需求、基本的发展需求和较高的发展需求三个层次,共计360多个条目。同时,该系统的适用机构及人群包括医院康复科、儿童医院、残联康复机构、特殊教育机构和儿童康复训练机构。
中国青年网记者了解到,《评估体系》不仅能对孤独儿童进行科学性的能力水平评估,还能提供以学生为单位的档案信息管理,从而帮助教师、治疗师根据评估结果制定适用于孤独症儿童的个性化教学、治疗目标和方案。
正如胡晓毅在介绍《评估体系》时表示,教育目标是教育评估工作的最终目的,“(教学评估)一定要和教学目标紧密挂钩,这么多老师一起辛辛苦苦做的评估工作不能是无用功,希望我们的教学评估能够直接指导我们的教学目标”。
王雁在发言中表示,“要想进行有效的干预,首先得知道这些孩子各方面的能力起点,优势是什么,不足在哪……”,她十分认可教育评估体系在孤独症儿童的干预、教育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目前我们国家对于孤独症儿童科学的评估工具是缺乏的,这套评估系统是有非常强的实用性,其工作价值远远超过理论价值,实用性非常强,尤其是其中的教育评估指南能具体指导一线教师在进行教育干预时,对孩子们进行评估,并作为教师制定教育、干预方案的依据,从而真正促进孤独症儿童教育发展。”在王雁看来,该《评估体系》的出现,是中国孤独症儿童教育评估中一项具有开创性意义的工作,真正做到了“研为教用”。
邓猛在发言时介绍道:“2013年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成立了孤独症儿童研究中心,目的就是促进本土化的孤独症儿童教育和康复研究,用孤独症教育研发相关的产品来推动孤独症领域的实践,来造福孤独症儿童及其家庭,同时也希望研发成果能为全社会提供正面示范、引领作用。”
“当前我国孤独症儿童教育面临的困境之一就是本土化和西方化的窘境,绝大多数方法和技术来自西方,但这些方法和技术很难跨国文化的藩篱,所以这些技术需要‘洋为中用’、‘拿来主义。’”他指出,“(我们要)立足于本土来发展我们自己的康复、教育技术,而《评估体系》恰恰是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迈出的第一步,这是我们自己的学者,自己的团队,在自己的土壤开发出的自己的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