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智解读与自闭症
心智理论:
「心智理论」的定义是能够推断他人的心理状态(他人的思想、信念、 欲望、意图等),并有能力使用这些讯息来解读他人的语言、理解他人的行为和预测他人的行动。在幼儿开始说话时,即可透过他们描述行动的语言,清楚了解他们的心理状态。一般正常孩童早在十八个月到三十个月大时即能指出一系列的心理状态,例如:情绪、欲望、信念、思想、梦想、假装等。实验研究显示孩童的心智能力在三至四岁时已发展成熟。
我们通过测试来判断一个孩童出现涉及错误信念情境中是否拥有心智解读能力。举例来说,有一个情景是:孩童知道钱藏在旧的花瓶中,但小明认为钱是藏在抽屉里, 所以孩童应该会判定小明会去错误的地方找钱也就是书桌的抽屉 ,通过这个错误信念的任务,指出一般孩童约在四岁左右即能够通过这样的考验。
普通儿童心智发展历程
孩童能够理解错误信念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因为孩童必须考到Sally 的信念,以便正确预测她的行为。然而,正常孩童甚至在更早的阶段,就能清楚地察觉别人脑海中的讯息为何。对于这种察觉能力,可从孩童是否有能力通过视觉观点取替的测验得知。有关视觉观点取替测验有两个层次,层次一是能预测他人看到什么。这是两岁孩童即能出现的力。因此,当两岁孩童被要求回答出视觉观点取替的测验时,他即可将储存在脑海中的讯息和所讲的内容配合视觉所见的合理性来做判断。层次二是指孩童有能力去推断别人的观点。看起来孩童在这个阶段似乎需要更长的时间得以发展完成,但事实上,孩童一直到三至四岁时就能通过层次二的任务。孩童了解「看到导致知道」的原则即为孩童心智解读能力发展的成果。 例如,三岁的孩童很容易就能指出在1990年Pmtt和Bryant的实验中,这两个人知道在箱子里的是什么,如果其中一个看到什么东西装进去箱子里,而另一个也一样会知道箱子里装的是什么东西。这种结果表示,即使孩童在这么小的年龄都知道透过感官信息以 获取知识的重要性。
在许多有关孩童如何了解讯息状态的测验研究中,究竟是以何种方式知道孩童是如何理解欲望与情绪呢?所谓欲望指的是一个人主要的心智状态, 另一个心智状态能力指的是信念,信念即是指能够理解他人的行为。所有各类行为能够被解释,是依据解释者的信念和欲望。举例来说,一部电影剧情是主角鬼鬼祟祟地踮着脚尖走进空荡荡的房间里;此时观赏电影者会设身处地理解剧中主角的想法;试图理解剧中主角不想被注意到的欲望。这就是能以剧中主角的观点来思考。一些硏究发现,正常孩童较先发展理解欲望的能力,而后才发展理解信念的能力——事实上,早在两岁时,孩童即能清楚地理解欲望。一般称孩童两岁的阶段为「恐怖的两岁」,即是孩童在这个年龄已觉察自己的欲望和父母的欲望明显不同时,感到挫折的状态。
关于情绪解读方面,在婴幼儿时期就可以分辨高兴、难过、生气和害怕 的脸部表情。到了三岁,他们可以预测何种情况会影响情绪;到了四岁,他们能够考虑到别人的欲望和信念,并预测他人将有什么感受。例如:如果John想要一本新书,但他认为包裹里装的是另一个东西,此时他会感到难过。
假装是另一个硏究心理状态的重要议题。一般的儿童早 从十到十八个月大就开始进行假装游戏。实验也显示有口语能力的孩童,在他们能回答问题时,早已能清楚区辨假装与事实的差异。 因此,虽然孩童进行使用香蕉假装电话的游戏,但实际上在辨认香蕉和电话这两样物品的功能是没有困难的。对于孩童发展层面而言,这显然是一个难能可贵的发展成就。
理解社会行为
在这个阶段,我们需要好好思考为什么孩童可以习得这么多丰富的社会 行为知识主体:当孩童拥有「心智解读」能力时,他能得到什么益处? Dermett有可能是第一位提出心智解读是了解人类世界不可或缺能力的人。他将这种能力归因于人类的心智状态,这就是早期Dennett对人类心智解读的看法。 就我们对Dennett说法的了解,他认为人类行为可予以公式化,并且可去预测人们下一步的行为。
了解何谓沟通
心智解读的第二个功能是了解何谓沟通,一个最知名的例子是由一个语言学家Grice所提出的。他主张当我们要了解一个人说话的内容,重要诀窍就是要能去想象 他的沟通意图(communicative intention)。所以,当警察追捕强盗时,警察会先设想强盗知道他要强盗丢掉手中的枪,所以警察对着强盗喊:「丢下它」,强盗也能马上知道警察所说 的「它」是指自己手中的枪,因为强盗很明确地知道警察说这句话的意图是要他放下手中的枪。同样地,如果一个美术教师说:「今天我们要来画关在笼子里的兔 子」,教室里的学生会理解到重点并不是要在兔子身上画上颜色,而是要在图画纸上画 出兔子。显然地,在解读这种隐喻式的语言(figurative speech)(例如讽剌、挖苦、隐喻或幽默)时,心智解读的能力是很重要的,因为说话者并不希望听者直接从字面上来解读。就复杂的沟通意图来分析语言,对语言的译码不只是字面上的分析而已, 需要解读者花更多的精力去判断。我们必须先假设说话者的心理状态,才能清楚解读我们所听到的话语。Grice并不把这样的历程限定于文字上,更扩及非文字 的沟通。例如A站在一个通道前伸出手臂打开手掌,B会马上理解到 A即将要通过这条通道(这是建立在B了解这个手势意图的前提之下,才构成沟通行为)。
心智解读在成功的沟通模式中,另一个重要的角色是说者要能够监测并 察觉听者的信息需求。也就是说,要有能力判断听者能理解哪些知识,还有哪些不知道,并且要能知道提供何种信息来帮助听者可以理解沟通的意图。所以,一个成 功的沟通行为,说者必须不断地监测自己所发出的讯息是否能够被正确解读、是否需要换句话说、是否需用更精准的遣词用字取代模棱两可的语句,这样的历程可以 显示出沟通行为的本质和心智解读能力有高度相关性。
心智解读的其他功能
在社交理解和沟通方面一直强调心智解读能力的重要性,因为无疑地这应是它最重要的功能。然而,心智解读能力还有许多其他的功能,以下将详细说明。第一先讨论「瞒骗」(deception)。让一个人相信某一样东西是真实的, 但它实际上是虚假的,这就是所谓的瞒骗。一般而言,正常孩童大概是在四岁时有办法进行具说服力的瞒骗行为,而这时期孩童也才刚具备有错误信念的能力。
第二要讨论「同情心」(empathy)。 心智解读能力可以赋予孩童去推测他人如何进行理解事件以及他人对事件的感觉情绪为何。例如,一位三岁的孩童能够理解他人因为外界情境而造成的情绪反应;大 约到五岁时,能善于理解他人的感情,也就是说孩童能根据自己以为的原因去了解他人的情绪(例 如:一位孩童说出「Jane很高兴,因为Jane认为自己臝得了比赛」),不论他们的想法是否符合事实。
接着,将讨论心智解读能力的附加功能,它是属于一种自意识或自我反映。 一旦能归因自己的心理状态,也就是它可以开始反射自己的想法了。因此,四岁的孩童能区别事实,且能认清他们信念错误之处(例 如:「我认为这是……,但也许我错了」),并辨认有关于他们行为的原因 (例如:「我到车底看有没有我的球,因为我认为球在那里」),以及讯息的来源(例如:「我知道今天是Kate的生日,因为妈妈告诉我」)。显然, 这是孩童他们的思想能力上,从「此时此刻」状态转变到把重点放在自己的主观性。除此之外,心智解读的另一个好处是,一个人在实际行为尝试前, 他们可以在自己的心中预设问题并试想可能的解决办法(例如:「试想,如 果我做……会成功吗?」等)。
最后,心智解读的第四个功能是用教学或试图透过说服等方式来改变一个人的想法。心智解读之所以具备这样的功能,主要是因为若要了解他人的 想法和信念所形成的讯息,必须要这个人可以说出自己的想法来改变他人的所知或所想。
自闭症的「心盲特质」
一般人在孩童时期就能自然地理解自己和他人的想法。然而,越来越多的研究表示,自闭症孩童在推理他人的心理状态有特殊的困难,并已提出辅导方式来改善这个特殊困难,让自闭症能有所进步。举例来说,在理解错误信念的测验中,相较于一般孩童和心智年龄较低的学习障碍孩童的表现,自闭症孩童在这方面的能力显示出较大的理解困难。大多数自闭症孩童无 法通过「理解错误信念」的测验;不管以任何样本数量相比较,都仅仅只有少数20%至35%比例的自闭症孩童能通过。 然而,针对信念理解问题进行更多测试,包括次级理解(second-order)、系列性信念(nested beliefs),或信念的信念(beliefs about belief's)(例如:「Anne 认为 Sally 认为) 这些是六到七岁正常的孩童已能正确理解的范围,但是许多自闭症的青少年无法达到这样的能力。由此看来,绝大部分的自闭症孩童无法理解信念的议题,理解程度甚至不及三至四岁正常孩童的水平,但少部分自闭症者可以理解;显然地,自闭症孩童的信念理解能力无法达到六至七岁正常孩童的能力水平。明显地,在自闭症孩童发展信念方面,发生了某些问题。
有个著名的「瞒骗」实验,可让我们更了解自闭症无法理解个人与他人信念的情况。正如前面所讨论的,因为信念需要藉由操纵瞒骗的行为才能形成概念,这正是自闭 症孩童在信念理解的困难之处。例如,在一个简单的瞒骗测试「猜钱币游戏」(Penny Hiding Game) 中,当要求孩童把一元钱币藏在左手或右手,自闭症孩童无法把一元藏起来;当猜的人要猜的时候, 他们不知道「猜钱币游戏」的规则。举例来说,他们忘记要将空的手握起来,或者他们在众目睽睽之下把一元藏起来,或他们在猜的人猜之前,就直接告诉猜的人一 元在哪里。相反地,学习障碍的孩童与三岁正常的孩童,就很少会出现这种错误的情形。
究竟自闭症孩童了解他人心理状态的程度为何?当询问自闭症孩童,如果给故事中的主角他们想要或不想要的东西时,他们会有什么感觉?在回答这个问题时,自闭症孩童大多可以回答出正确的答案,显示他们拥有与相同心理年龄孩童的表现水平。因此,他们似乎具备这种理解简单欲望问题的能力。同样地, 在理解概念的测试中,自闭症孩童均已具备两个层次的视觉观点取替概念,在这方面的表现,他们发生的错误率不高。
情绪是另一个关键的心理状态。Hobson早期的研究发现,自闭症的受试者对于情绪表情配对测验方面的表现远低于其他组别的受试者。其他的研究则着重在自闭症孩童预测他人情绪而非表情辨识方面。这些研究的目的在 证实自闭症孩童能理解多少引发情绪的起因——在一个特定的情况下,这个人会觉得如何。如前所述,三 到四岁的正常孩童能理解情绪可能是由何种情境(例如:美好的情境让你感到高兴,烦人的情境会让你感到难过)和欲望 (例如:满足欲望使你快乐,没有兑现的话会让你感到难过)所引起。四至六岁的正常孩童已明白信念可以影响情绪(例如:如果你认为你即将得到自己想要的,你 会感到高兴,如果你觉得你不会得到,你会感到难过,无论最 后结果你是否获得)。
自闭症孩童已被证明能够判断故事主角在特定情境下的情绪,这样的能 力与学习障碍孩童预测已知的欲望状态的情节中主角人物是具相同能力的。 然而与五岁正常的孩童或学习困难的孩童相较之下,自闭症孩童预测故事主角在信念所导致情绪方面的能力明显不足。这意味着「简单的」情绪也许是自闭症孩童可理解的,而复杂的情绪对他们会造成相当大的难题。
自闭症孩童对「假装」(pretence)的理解上也有明显的困难。通常,两岁幼儿即会进行假装游戏(pretend play) ,当自闭症孩童具备两岁语词的心理年龄后,仍极少自发性地出现假装游戏。相较于学习障碍的孩童在这方面的表现明显不足。
临床经验的实例
关于心盲其启发性远远超过单以实验性的硏究所谈论的更多。自闭症心智文盲困难将导致他们在社交和沟通功能上的障碍,且终其一生皆会受其影响,如以下例子所示:
不易感受他人的情绪
Frederick是一位十二岁自闭症男孩,他的父母非常担心Frederick是否能融 入当地的中等学校。在Frederick入学的第一个礼拜后,他的父母果然接到令他们感到恐惧的通知,告知他们Frederick会在全校集会聆听校长训 示时,走到台上并对校长发表自己当时的感受。事实上,这种情况是公众集会的场合,学生应在台下仔细聆听,而Frederick无法判断该情境适合的行为。 无法考虑他人所知的讯息。
Jeffrey是一位任职于计算机公司的自闭症青年,平日生活中,只要他自身经历过的事件,Jeffrey也会认为别人应与他有相同的经历,他不了解别人无法感受到他的经验。因此,Jeffrey也不知道当他没有提供必要的基本背 景与资讯给同事时,同事无法了解他论点的来龙去脉。
在与人建立友谊时,无法解读和响应他人的意图
Samantha是一位十岁就读主流学校的自闭症女孩,她的父母亲曾仔细地教导她正确地说出她的姓名和住址。显然地,能说出自己的姓名和住址是交朋友时必要的能力,因此她在和其他孩童说出她的名字和地址时,如果其他孩童没有邀请她加入游戏或予以回应时,Samantha就会攻击最靠近她的孩童。
交谈时无法解读听者所感兴趣的话题
Robert是一位十二岁就读于主流学校的男孩,他经常向同侪及老师发表极为枯燥的长篇大论,例如:不引人兴趣的汽车负载量、桥梁结构,或罕为人知的医学知识,这些行径经常惹恼他的同侪和教师。他也会跟任何人随意讨论这些晦涩的话题,虽然对方已表现出不感兴趣,然而,他依旧继续热烈 地和对方分享。
无法察觉说者预期的含意
David是一位十四岁的自闭症学生,美术课时,他的老师要求他画他隔壁的孩童;David从字面上来解读老师所说的话,于是,就直接拿起色笔往他隔壁的孩童身上着色,由此可见,David无法了解老师话中真正的意思。
Leo是一位年轻的职员,与David同样有这方面的困扰,他也会仅以他人话语的字面意思来采取行动。因此,如果有人此时被激怒,以咬牙切齿的语气对他说:斗胆再做一次看看……!」此时他会迅速且乐意地去行动, 然而此种行为恰与说者实际的愿望完全相违背。
无法预期他人对某人行为的想法
当Joseph十几岁时,经常和陌生人分享个人的隐私,而没有领悟到与他人谈论有关于个人身体的功能或是家庭生活亲密的细节,其实是一件极为不适当的举止。举例而言,每当天气热的时候,他会当众脱下他的衣服,并不会感到不好意思,但这样却造成别人的尴尬。
虽然这样的问题随着Joseph的成长而有所改善,但在他开始到计算机公司 上班后,类似的困难又再度发生。他无法了解个人应有的隐私和空间,因此常会无故在女性同事的办公桌游荡,或搭乘电梯和排队时,不由自主地倾身靠近。经过几个月后,公司以性骚扰为由解雇他。
无法理解误解
Michael是一位自闭症青年,在他攻击寄物处服务员后被解雇了。Michael对于「因为服务员给错票根」而用伞攻击服务员一事,并没有表现懊悔之意, 因为他做事一向小心谨慎,所以无法理解他人有可能犯错。后来,他仍然对他失去工作的事情感到困惑,他认为该被解雇的应该是寄物处的服务员,而不应该是他。
无法欺骗或理解骗局
John是一位二十五岁的自闭症成人,在珠宝店工作。大家认为他极为诚实,所以让他保管保险箱的钥匙。然而,新来的夜间警卫利用John无法理解骗局的状况,说服 他将钥匙提供给其他人使用。某天晚上,新来的夜间警卫借机问到钥匙,john就毫不设防的马上将钥匙递交给他,结果钥匙和保险箱里面的东西全都不见了,所以他被指控是窃盗的帮凶。虽然这些指控到最后不成立,但John始终不明白他不再继续被雇用的原因。
无法理解他人行动背后的真正原因
David是一位在社交上有极大困难,但智力正常的二十岁自闭症成人,他在他叔叔的公司工作。叔叔顾及到David社会行为的特定模式,帮他安插一个单纯适合David职务的工作。然而David不但不感谢叔叔苦心安排,反而因为没有让他成为管理公司的董事而感到愤怒。在几天后他离职了,从此之后,他对曾经努力帮助过他的人都怀恨在心。
无法理解「不成文的规定」或约定俗成的惯例
Jan是一个二十五岁的自闭症成人,他花了数个月的时间参加一个促进社 交技巧的成长团体,极力想要藉此改善自身与人互动的社交技巧。事实上,团体的带领教师也花极大的心力试图帮助他发展「开场白」、找 出彼此有兴趣的主题或称赞对方的容貌。当Jan第一次参加舞会后,他开始对自己充满自信心,因为在那天晚上,能够花一整晚时间与一个年轻女孩聊天。事后,带领教师好奇地问他「你与那女孩都聊些什么?」Jan回答:「嗯〜〜我告诉她,她看起来很漂亮,而且说我多么喜欢她的红色洋装,因为洋装颜色与她的齿龈颜色好相配!」(译注:不识相)
以上诸多例子,乃是自闭症者错误解读他人心智之冰山一角,但是这些例子足以充分反映出自闭症者经常无法正确理解他人的行为与谈话。所以从例子中能够更让我们看清,自闭症者因无法解读他人心智之能力,常导致他人的排斥、孤立,甚至因彼此的误解而遭受虐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