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闭症孩子汉普走向“正常”,说明了什么?
一位姓华的自闭症患儿妈妈为孩子苦恼:“儿子总是情绪暴躁,动不动就扔东西,也不知道该如何矫正?”
她描述道,自闭症儿子从4岁开始训练一直到9岁。孩子13岁没上学。就是从不会说话到会说话,坏行为太多,一无聊没事干就拿家里的东西从窗户扔下去。现在有了二胎,他一发脾气就拿奶粉倒掉,或者打烂奶瓶。
还有一些星妈不断地求助:“自闭症孩子应该怎么办?完全没有自我。”

还有更多的星爸星妈担忧:大部分自闭症孩子的眼神很差,少部分眼神还凑凑乎乎,为什么是这样的场景?
还有一个更深刻的问题值得所有星爸星妈思考:“为什么十几岁自闭症孩子变成疯症的很普遍?”
正如很多星儿家长的忧虑一样,他们都有一个期盼:自闭症孩子能够回归正常,但是这种回归之路又显得路漫漫。
该如何破解这种窘境?自闭症孩子真的无法走上“正常”之路吗?什么样的境况才算是“正常”?
在自闭症圈内有名的汉普爸爸在十余年陪伴和提升自闭症儿子汉普的过程中,不断地积累、不断地和孩子一起成长,也在多年如一日的康复训练中带着汉普回归了“正常”。
他有什么样的方法值得推广?能复制吗?汉普的“正常”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究竟该如何理解汉普的“正常”,又说明了什么?
过分纠结:如何认识孩子的行为干预?
今天,汉普爸爸带着汉普讲述了他的故事。
依然回到文章开头的那个星妈的困惑疑问。
一个很轻度的自闭症孩子,他三岁时候无善无恶无企图打掉一个碗,后来一次,孩子和家长一起去一个机构吃饭时,孩子打掉一个碗。
对于发生在自闭症孩子身上的此种行为该如何理解呢?
也许很多星爸星妈都会把孩子说教一顿,而那个机构老师则是把孩子推在墙角控制住一段时间。
当初听到和看到这个事情后,十年过去了,这场景一直浮现在汉普爸爸眼前,挥之不去。
甚至他一度觉得看到的是以强凌弱,除此再没有其它,好可悲。大人这样把孩子挡在墙角控制他不让他动弹一下,以示惩罚。
虽然摔碗的行为看似可大可小,但是十年了,家长没有接受孩子的这个行为,孩子也就一直停留在这里。
汉普爸爸也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

有多少家长多少专家在重复着这样的故事?这是不是行为干预?从小行为干预,到大还是行为干预。干预让孩子心乱了疯狂了。为什么十几岁自闭症孩子变成疯症的很普遍?难道是他生来就要疯的吗?
汉普爸爸讲述他和汉普经历的同样的事件。
汉普小时候拿着酒瓶子玻璃从窗户扔到楼下,碗啊盘子啊,经常从窗户弄下去。我们家在三楼,什么卡片纸片的从窗户弄下去。从饭店拿酒瓶子扔到马路边,从商店提个酒瓶子出来扔路上,在超市拿臭豆腐罐头瓶子砸地上。小时候生气时趴地上碰头,墙面上磕脑后,专门找尖硬的地方碰。
当时,汉普爸爸没有办法,只能不给这个行为额外增加企图,只能把环境里的啤酒瓶子玻璃收拾干净。
后来,他明白,打碎几个碗算什么?作为家长得能过这个坎,孩子才能过了这个坎。家长若过不了这个坎,孩子也过不去。
家长的选择:无形与有形之间,如何减轻孩子的形式障碍?
过不了心坎的家长,害死自己的孩子,然后砸了自己的脚。恐怕许许多多十几岁自闭症孩子的家长就想着把孩子送给别人带。谁带呢?
汉普现在一个人出去不需要管,去到很远的地方,自己吃吃喝喝玩玩再回来。
十年了,汉普爸爸越发清晰地明白一个道路:阻止孩子向前走的,是错误的理念,所以家长要有辨别力。
就好比摔碗,本来没有价值的行为,被家长弄成有价值的了,于是孩子就干这个,因为它有了价值。打掉碗,如果家长不理他,他会拉家长的手让家长打他,这就是这个行为的价值所在。家长赋予了一个不好的行为以价值,这个不好的行为就得以生存下来了。
家长应该在无形之处用功夫。但这是难点,因为不沾染形式。那怎么让孩子看到听到呢?怎么教孩子呢?怎么样减轻孩子的形式障碍?
首先要尽量去掉形式,着眼于心。因为,形式灌输毁掉了孩子的眼神。
孩子做他喜欢的事情时,眼神聚焦于他的目标。家长逼孩子做孩子不喜欢的事情,用形式灌输孩子时,孩子的眼神游离飘忽。家长十年如一日进行形式灌输,把孩子的眼神塑造成一个流离涣散的结果。
而由此导致的家长对孩子的上手辅助,对孩子的说的话,给孩子弄的步骤图,这些都是形式,通过这些形式让孩子心里清楚,是妄想。而且,这些形式反而会加重孩子的障碍负担,他本来就是不懂形式,本来就是形式障碍,而很多家长偏偏要通过形式搞他,给他增加形式负担,这是加重障碍,这是二次伤害。
为此,减轻形式,明白意思,这是方向。
例如,孩子的加法怎么才能会呢?他本能里就有,在无形式的地方存在着加法。无形式的加法如何表达出来?如何促进孩子去使用各种形式呢?
思考两个因素,一是在孩子无形式的地方,他是有加法的;二是形式是因为需要而产生。孩子对形式有需要了,形式才产生了。
不能用形式去让孩子看形式,教孩子形式里面的意思。形式是从意思上面长起来的,形式是从无处产生的,因为意思需要形式表达而产生形式。所以需要坚持孩子的心做一致,把他的心做一致拍照观察,照片就是他心里长出来的形式。
而拍照不是随便拍拍就行,而是要拍孩子可以看得懂的照片链。
在此环节中,汉普爸爸先是观察汉普,发现他内心有加法,然后拍照片链,把他的加法表达出来,然后他看照片链,会促进他去做更难的加法。当他的加法越来越难时,他就得借助形式辅助他自己了,比如用纸和笔记录下来,这时候形式就出现了。形式是因为他的需要而出现,也是他自己找出来的,在形式还没有来到之前,他已经明白了形式的作用,这就是心做一致。做是因为需要而产生。
汉普爸爸说,自闭症患儿家长要做到心中有体系,那么孩子才可能一次成型。自闭症孩子就是个瓷器,只能一次成型,可不能来回捏。
把无做好,无中生有,这个有就是活的,有灵魂的。
汉普爸爸在十余年陪伴汉普康复的过程中,始终坚持孩子的心做一致,观察和拍照孩子的心做一致,把心做一致里面的逻辑用照片表达出来,这就是非语言表达。然后再进行图说一致,上升到抽象符号的表达。心做图说这四个阶段全部贯穿。心做图属于闭嘴,重点做好闭嘴阶段。
简单说,就是闭嘴前提下做事。家长要会闭嘴,会在闭嘴里做事。闭不上嘴的家长不是好家长。语言本身是有局限性的,它无法表达一个意思的所有方面,也无法把一个意思精确无偏差地表达,所以并不是在嘴巴上用功夫的。家长闭上嘴巴,孩子才有好的语言。语言也必须是孩子自己突破而来的,家长所做的事情是促进这个过程。
心做独立:如何看清形式的局限?
正如一位和汉普爸爸学习的星妈留言:“孩子的有些行为本不是问题,是家长的过分的关注把它塑造成了真正的问题,过度的焦虑继续扩大问题。”

自闭症孩子的目标是独立生活,独立出行,独立工作,说到底就是独立。
那么,什么是独立?
汉普爸爸认为,答案就是,心做一致就是独立。
从小就要开始培养独立性。独立是要抓住的目标。简单说,独立性就是自己做主。想做就做,不想做就不做。想说就说,不想说就不说。只要是他自己做主,那就是好事。与他能做多少,会做什么,做的好与坏,能说多少,说的如何,没有关系。
但是,一般家长看重的正是这些形式,而不是形式是怎么来的,所以家长容易把孩子带偏,这是孩子难以好起来的原因所在。
和说都是形式,形式本身不重要,重要的是形式是怎么来的。例如:“他在睡觉时会说,我爱爸爸,或者我爱妈妈”,孩子能说这样的话不重要,重要的是这样的话是你让他模仿记住而说出来的呢,还是他自己憋出来的。如果是他感情体验够了,情满自溢,需要用形式表达出来,他自己憋出来了这样的形式,那么这才是真的。
体验、形象、抽象,这是学习的三个层次。家长提供的环境是体验和形象,也就是多体验多拍照。抽象的知识,不是重点,重点是抽象的知识来源于体验思维和形象思维。要做基础,而不是做结果。基础做好,果实自然来。
所以如今的汉普的语文自然流畅,相比那些一直在搞文字灌输的孩子来讲,汉普是真懂文字的意思。因为很多文字是他需要写出来才写出来的。有需要的形式是活形式,没有需要的形式是死形式。
“汉普不喜欢做的事情,比如叫他劳动、自己刷牙、洗脸,整理自己的东西,这些他都不喜欢做,并且做的不好,凡是精细的动作都不能顺利完成,不会使用筷子,现在是使用勺子吃饭的,是用左手写字”,对于那些孩子不喜欢的事情,能不做的就别做,坚持孩子的心做一致。不喜欢也必须做的那些事,可以逼他做,因为没有办法呀,两害择其轻。”汉普爸爸明白这个道理,也在践行着这个道路。

比如刷牙是怎么做的?汉普以前就不刷牙,很少刷,他8岁前没刷牙,汉普很担心,没让他接触过饮料,他不知道饮料这回事,只喝水,这就是汉普爸爸提供的环境,一定程度上保护了牙齿。刷牙这件事,我能放多少是多少,前一段时间我每天折腾他刷牙,这段时间他自己也主动做到了,不用我再说了。
比如洗脸,就没管过。多少天没洗脸,也不知道。汉普爸爸尽我最大能力坚持他的心做一致。
至于整理自己的东西,汉普爸爸从来不管。他倒是很能霍霍,是一个垃圾制造机,一天能制造出很多垃圾,这都是活啊!他主动干了不少活,他干的都是他想干的。这促进动脑。
至于精细不好,不会用筷子,用左手写字,这与自闭症没有关系。
汉普的“正常”:自闭症应该如何走向“康复”之路?
一是保护心里,不要给他造成二次心里伤害。
二是促进他表达,做图说都是表达形式,他能把心里东西通过做图说而表达出来,他就通畅了,不憋屈了,心里舒服了。
简单说,不要把自闭症康复成精神病,就是最好的康复。其实,这样的目标非常难,极少人能做到,因为没人会把这当作目标。管你心里难受不难受,你只要每天拖地擦桌子进行生活自理训练就行了,管你心里难受不难受,你每天必须做完作业遵守规定,这样做的结果是孩子情绪爆炸了,然后家长说果不其然啊,自闭症孩子都有个青春期问题,于是终于放手了,再不逼孩子训练生活自理和写作业了。
汉普爸爸认为,一个生命就像一个弹簧,不是轻易能被打压下去的。越压回弹力越大,但是你不能死不悔改一直压到它没了弹性。

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不舍不会得。家长因为放不下形式灌输,所以孩子心里受到伤害。伤害多了,成了精神病。
自闭症康复是世界难题吗?为什么是世界难题?
因为放下形式灌输比登天还难。如果放下形式灌输,那做什么?一般家长会想这没事可干了,失业了。其实,事情非常多,忙不过来,这是心做图说的领域。把心通过做图说而疏通出来,要做太多的事,而且家长还得与自己的性格作斗争。
“看到喜欢的东西容易兴奋,还会有拍手的行为,经常自言自语说一些书中看到的内容。“这是心做一致,滋养心灵。行为顺不顺你的眼睛,不是问题。心里有没有伤害,才是问题。”
与孩子的交流方式有三种,做、图、说。家长用说与孩子交流。自闭症本身是说障碍,你偏要用说来交流,这是加重障碍而不是减轻障碍。家长如果会用更简单的形式甚至无形式而让孩子明白自己的意思,家长才具有与自闭症孩子交流的能力。
孩子不会交流,其实是家长不会降低交流的形式难度。“嘴上漂”是很多家长的做法,很自以为是。因为也就会这么多,闭上嘴巴就什么也不会了,一天就是啦啦啦唠叨。
至于智力,这是没个深浅的东西,是无法测评和判断的,你应该认为每个人的智力是无穷大就对了。至于认知能力,只是家长所认为的形式能力,不是衡量孩子的标准。
汉普爸爸接的,“总体而言,我们希望儿子能在语言,社交,学习,动手能力方面有进步。这是我们作为爸爸妈妈的想法。”这证明家长看重的是形式。如果不管孩子内心难受与否,家长就会用形式灌输去获得更多的形式,而这些形式都是苦果。
自闭症孩子的问题不在他身上,而在于标准身上。用不同的标准去衡量他,就会有不同的结果。一个标准下的好事,在另一个标准下可能就是坏事。一个标准下的坏事,在另一个标准下可能就是好事。
内心健康是标准,形式不是标准,无是标准,有不是标准。把无做好。
说到底,家长要把自己的衡量标准搞对,不要南辕北辙,这是问题所在。
如果你的标准错误,再好的孩子也好不了。如果你的标准正确,再差的孩子也能很好。汉普就是一个例子,重度残疾,可以做到心理健康,可以做到生活独立、出行独立、算账独立。有图有视频为证,不信的话来与汉普同住几天,请他吃几顿饭,亲自感受感受。
自闭症孩子从小就得走对路。走对路,残疾再重也不怕。走不对路,残疾再轻也害怕。
(注:文中图片由汉普爸爸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