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折翅的天使回到天空
推一把,他们就可能成为社会的包袱,拉一把,他们就可能成为自食其力的正常人。他们用的告示板是刷着墨汁的小木板,上课铃还是一位校工手摇着铃铛在走廊里走来走去,可即使这样,老师们说:“我们这里的条件是全省最好的。与物质上的不足相比,我们最盼望的是社会对我们孩子不歧视的目光。我们孩子不是弱智,在某些方面,他们甚至表现得更近乎天才。”长春市宽城区培智学校,一所特殊的专门培养智障孩子的学校,在那里每天都有许许多多我们不了解的事情发生。尽管天使坠落凡尘时折断了翅膀,但折翅的天使仍是天使啊。
毕业班姜老师说:推一把,他们就可能成为社会的包袱,拉一把,他们就可能成为自食其力的正常人。我担心这些即将走向社会的孩子,尤其害怕人们歧视的眼神会刺伤他们,他们都是心地单纯、自尊心很强的孩子。
培智学校会议室的大门“咣当”一声被人撞开了,正在开会的老师们面面相觑,是谁这么冒失?
“他说话了、终于能说三个字了……”李艳杰老师异常兴奋地带着哭音高喊着,显然,人们对这个突然到来的喜讯还没有丝毫的心理准备,整个会场一片静默,随即哭声就像突然融化的冰凌一样在会场中荡漾起来,一向持重的安校长也禁不住直掉眼泪。
三年了,严重自闭的军军(11岁)终于开口说了第一句话:“老师好!”
军军是一个眼毛很长、长相清秀的小男孩,他经常安静地坐在角落里自己玩,有时甚至哼唱一些不知名的歌曲。乍一看去,军军与普通的孩子没有什么两样,但是一旦你企图与他眼睛对视时,才会发现他躲闪的眼神,从不会和你进行任何眼神的交流,仿佛你并不存在他的眼前。
在你的每句问话面前,军军的小脸冷漠得就像冰山一样,他只会和自己玩,完全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有的时候,军军会反复一个动作,而且走路必须要走固定的路线,一旦改变他会号啕大哭。刚来到这个特殊学校时,8岁的军军是被妈妈抱上楼的,他不敢走楼梯。老师们把他接过来,一带就是三年多。
军军有“要求”时,他不会说话,他的语言就是咬、掐,“想上厕所吗?想喝水吗?想做游戏吗?”就像对密码一样,细心的老师要逐一核对军军的需求,直到对上为止。时间不长,老师的手臂上就留下了许多交流的伤痕。
自闭症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至今,自闭症研究仍是特殊教育领域的哥德巴赫猜想,有关于自闭症的病因一直没有最终定论,但就是这样,2001年8月宽城区培智学校还是开设了自闭症儿童训练班,军军就是11个患有自闭症孩子中的一个。
沉睡的心灵
刘舟老师 其实,有时我很怕听到“桃李满天下”的语言,因为很有可能,我教的孩子一辈子也不会有大的出息。家长、老师对普通孩子寄予的希望是:将来做科学家、医生、工程师,但是我最大的愿望就是让孩子们能像正常人一样生活。
镜头一 上午10时,一缕阳光照进四楼的感统训练室。“27、28、29……拍得很好,一定要拍到200个。”随着刘舟老师的数数声,小杰的小手拍打着黄色的大皮球,他的眼睛不时晃过窗外、墙壁上的画、刘舟老师等,哧溜——皮球拍丢了。
小杰没有去拣球,掉头跑到一旁去看黑板上的文字,仿佛压根就忘了拍球的事。刘舟老师严厉地说:“小杰,快把球拣回来,拍到200个就行了。”
小杰嘴一撅,立刻哭出声来,他拣起皮球又拍了起来,皮球在地板上发出清脆的撞击声。不一会小杰的嘴角露出了笑意。
镜头二 “45、46……”还没过两分钟,小杰撂下了黄色的大皮球,直奔蓝色的皮球,“小杰,拍黄色的球!”小杰置若罔闻。
当小杰拍到150多个球时,就彻底“罢工”了,不论刘舟老师怎么软硬兼施,小杰就是拒绝配合,站在感统训练室的中间号啕大哭。
镜头三 过了片刻,当刘舟试着领小杰的小手时,小杰上来就咬了她一口。
刘舟没有发怒,甚至还笑了一下。她很沉静地把球拣了回来,并把小杰拥在身前,手把手地带着小杰继续拍球,“196、197……”小杰哭喊着扭动身体,执意地不配合。刘舟不得不用双腿抵住小杰的扭动,不一会刘舟的额头就结满了细小的水珠。
镜头四 休息片刻,刘舟牵着小杰的手来到走廊,开始训练平衡木和无扶手的楼梯(模型)。小杰微小的身躯在无扶手的楼梯上晃动着,刘舟老师站在楼梯前,伸出双臂向小杰展开怀抱,小杰胆怯地试着迈出右脚,身体晃动得厉害,好像就要跌倒的样子,小杰随即退缩了,嘴角一撇“哇”地哭出声来。
刘舟用手轻轻一引小杰的右手,小杰小心翼翼地探出右脚,搭在台阶上顺势迈出了左脚,刘舟悄悄地抽回了双手,小杰再次哭出声来,但是双脚还是不由自主一步步地迈了下来。“关键的地方扶一把,但是该放手时,必须放手,让孩子自己走完这段路。”刘舟老师严肃地说。
灵魂的钥匙
陈明艳老师 跟孩子们接触多了,你会发现孩子们的心地非常单纯,渐渐地老师们的肢体语言多于用嘴说的时候,人也变得单纯多了。
在对这些智障孩子的教育中,交流和沟通显然是最困难的环节。
2001年8月,陈明艳老师开始担任孤独症儿童训练班班主任。刚开始,她也很难接受,自闭孩子几乎从不和外界交流,还伴有自伤行为、刻板行为等综合症状,这样的孩子怎么教育啊?这在特殊教育中也属于很棘手的事情,当时陈明艳老师感到自己遇到了非常大的难题!
刘舟老师回忆当初她们的经历说,最开始几乎每个老师都哭过鼻子。她刚到这个学校时,尽管自己学过特殊教育,但是刚接触这些孩子时,她还是感觉沟通起来非常困难,这些情况是她当时无法想象的!
当时陈明艳老师教5个患自闭症的孩子。这是什么样的课堂啊!一到上课时,几乎没有一个学生是好好坐在座位上的,有的学生满地跑,有的学生坐在地上哼唱、尖叫,哪个学生能坐在凳子上一分钟都是奇迹,拉裤子、打人更是常事。
刘舟站在讲台前,一个简单的单词讲了几十遍,可是孩子们还是用迷惘的大眼睛看着她……刘舟转过身子,面对着黑板禁不住泪水流了下来,直到泪水干了,她才敢转过身来,刘舟生怕让孩子们看到:老师竟然哭了!
“当时的心情就别提了,不论你如何辛勤耕耘,却看不到果实,这确实挺让一个教育者感到悲伤的!”刘舟微笑着说。
后来我们都逐渐调整了心态,并不是孩子不专心听讲,而是他们就是生活在自我世界的孩子,他们确实无法接收我们传递的信息,我们不仅要因材施教,更要因症施教,老师们针对孩子不同的特点和特长,采取不同的办法进行教育。现成的特教教具很少,我们就自己动手做了很多。
陈明艳老师说,在这里,螺丝帽、废相纸筒、带孔的珠子,都被老师们改成了教具,尽管简陋,但是实用。当时针对自闭孩子的特教在省内还是空白地带,没有多少经验可以借鉴,于是她们就开始到处“搜刮”资料,到吉林省妇幼保健院学习儿童心理治疗;到长春市、吉林省幼教名校“听课”、抄写他们的教案;坚持收看感统训练节目,上网收集开启孤独症孩子心灵的钥匙……
6岁的冬冬刚入学时非常任性,没有语言,并且伴有严重的拒食行为,对陌生环境的排斥使他每天都如蚊子般哼鸣,他与人沟通的方式就是又咬又掐,怎么解决这个难题呢?
陈明艳老师决定先从孩子的吃饭问题开始训练,为了刺激冬冬的味觉,激发他进食的欲望,陈老师每天定时用压舌板帮助冬冬训练,压舌板上总是涂抹一些刺激味觉的食物,如奶油、果汁……开始冬冬并不配合,在训练中左躲右闪,对老师也是拳打撕咬,挣扎中唾液、鼻涕、强化物常常蹭陈明艳老师一身,衣服被抓破了、头发被拽掉一大把,每次训练都是孩子和陈老师的意志在交战。
每次吃饭陈老师都向冬冬讲述饭菜的味道、颜色,让冬冬感受饭菜的香味,再连哄带劝地喂他进食。一次,陈老师像往常一样给冬冬喂饭,冬冬猛的一口咬住陈明艳的手,陈老师没有发怒反而非常高兴,冬冬终于有主动进食的欲望了!
一个学期后,冬冬进食的问题终于解决了,其他问题行为也逐渐消失或强度减弱了……
许多人未知的世界
卢老师 阴天的时候,孩子们的情绪波动很大,也是我们特教老师最累的时候。
在外人的眼中,宽城区培智学校的孩子们学习的项目很多都是做游戏、画画等,例如一名特教的母亲,她是从事普通教育多年的老教师,她在和女儿交流的时候也表示,对于特殊教育她知之甚少,并不了解她们的世界。
走进培智学校,在一楼的大厅里,“特殊教育,造福后代”映入眼帘,这是1992年江泽民题词。这是一所专门招收智障儿童的特殊教育学校,配有现代化多功能教室、律动室、劳技教室,孤独症儿童训练实验区。在教学上,学校实行分类教学,实施IEP(个别教育计划)、CPC计划(以学生为中心的满足学生需求的教育计划)及一对一、一对二教学,打破学科局限,打破班级授课制。
这里的学制安排很特殊,从一年级到九年级的所有孩子,他们每个人都可能是同班同学,每一个老师几乎都面对全校的学生。例如小侠,他可能要上三年级的语文、五年级的数学、八年级的体育,但是每个孩子都有一个固定的班主任。为了补偿学生缺陷康复身心培养,学校设置九年学制,加学前班,职前教育培训,最长达12年。
这里与普通学校有很多截然不同的地方,他们使用国家全日制培智学校教材,除开设的七门学科外,还根据特殊教育需要开设了保健课、防侵犯课、防挫折课等科目。
在这里,拍球也是一种训练方法,因为对于普通孩子非常简单的动作,在智障孩子身上就难上加难了,往往要训练上一周、一个月乃至更长时间……这主要是训练他们的协调能力和注意力,一般只需一个老师。抛接球的训练就不行了,必须要两个老师配合。
正如陈明艳老师所说,就在孩子们小心翼翼地穿起一个个晶莹的珠子的时候,就在像卢老师那样数百遍地教孩子们发出一个简单音节的时候,就在孩子们在简单画板上勾勒图画的时候,就在孩子们随着音乐老师的节拍迈开稚嫩的舞步时,孩子们的智慧开始发芽,灵魂得以重新塑造。
特教工作同样需要社会的理解和帮助,很多人对智障孩子存在歧视,对他们漫骂,甚至侮辱,这是特教老师感到非常悲伤的地方!
“这些孩子心地都很善良,很多在社会不多见的品德:淳朴、诚实、天真浪漫。在很多智障孩子身上随处可见。在我们教学中,孩子犯错误了,我们批评他,甚至处罚他!但是一旦我们听到谁侮辱这些孩子,我们的心里就非常不是滋味!”
智障孩子眼里的色彩
乔老师 我最大的愿望,就是给孩子们办个画展。
在全校的29名老师中,乔老师是为数不多的男老师之一,他专门教孩子画画,但是他和所有的特教老师一样,都身兼多职。
从事特殊教育7年,乔老师攒了一堆非常珍贵的宝贝,孩子们的画已经积累多达400多幅了。每当看到这些画时,乔老师都有一种特别充实的感觉。但是现在,这些宝贝却又成了乔老师一个悬而未决的最大愿望,如何让外界真正认识这些孩子美丽的一面,乔老师梦想着筹办一个画展,专门给智障孩子筹办的画展!但是由于经费紧张,对于乔老师来讲这还很难!
乔老师说,其实有些智障孩子,就是某些方面的天才。例如,11岁的小侠,那种画面透视能力,是常人需要系统训练才能具备的,但是在他身上仿佛是与生俱来的天性。正如乔老师在教孩子们绘画时所说,画画是角度问题,这么看好看,那么看也好看,每个人都有完美的一面。
这在地板曲棍球等体育项目方面等体现得很明显,在培智学校的光荣榜上,一连悬挂着14枚金牌、2枚银牌和7枚铜牌,这是焦老师带着孩子们,在历年的全国特奥会等比赛上拼搏获得的,在另一个领域,智障孩子们让世界睁大了惊奇的眼睛。
不幸中的翩翩起舞
(奶奶陪孙子一起上学五年)
陈明艳老师 家长的两种极端态度,过度溺爱和放任不管,受伤的都是孩子。
“97、98、99、100、1、2、3……”在培智学校四楼的律动室,传出一位老人反复的数数声,推开教室的门,只见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奶奶正站在跳跳床旁拉着正运动着孙子的手,继续地数着,孙子跳一下,奶奶数一下,“小刚(化名)跳得真高!”奶奶不时地鼓励着。只听见老奶奶和孙子一样“呼哧、呼哧”地喘气声,跳了100下;“来奶奶再陪着一起练传球、拍球”,紧接着还要练习脚踏平衡;奶奶牵着孙子的手走过触摸板,小刚一只手牵着奶奶,一只手掐着腰,一圈、两圈……“1加2等于?”奶奶问,再走一圈奶奶又问,“1加3等于几?”“等于4。”孙子每走一圈,奶奶都要考问,就这样每天坚持各练100下,奶奶要不停地数上千个数。
练完之后,只见马奶奶又将孙子送到了另一个教室,小刚又开始在老师的帮助下开始练习精细动作了。马奶奶说,她家住得很远,每天要倒两遍车接送孙子上学,学校为了照顾马奶奶,允许她在学校陪同孙子一起上课。为了让孙子能够一直安静地在课堂上学习,马奶奶在间操时间还为孙子准备了吃的,除了在学校锻炼和学习,马奶奶订期还要带孙子去医院做检查。
小刚长得白白净净的,五官端正,走路也很正常,看上去和正常的孩子没有什么区别呀?马奶奶伤心地说,“我孙子长得没说的,可就是自闭症让全家人犯了愁,为了他我提前退休已照顾了他12年,每天和他一起上课、训练、去医院检查、一起放学回家写作业,整整5年啊!每当看到他有一点点进步,就是我们全家人最高兴的事儿!”
孙子5岁了,家人才发现和正常的孩子不一样。喜欢玩玩具,但是不爱惜,喜欢搞破坏。长春的医院都跑遍了,后来又去了北京,经诊断孩子得了自闭症。“多好的孩子呀,可语言有障碍,目光又不与人对视,人际沟通能力差,协调能力差!”马奶奶一股脑儿地道出了全家人的心酸。
自闭孩子的生活
乔老师 “我这辈子不可能成为国家栋梁了,既然从事了这个工作,我就是要做垫脚石的,让这些不是正常的孩子踏着我的肩膀攀登,我希望他们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土地。
就这样,马奶奶陪着孙子五年如一日地奔走于学校、家庭和医院之间。奶奶说,这孩子也怪,别看平时学数数、写汉字费点劲,可他对歌星、歌词特别的敏感,《同一首歌》是他每周必看的节目,每一位歌星唱哪首歌他都会对号入座,记得一清二楚。
教学生精细动作的鲁老师说,这些自闭孩子不与人接触,模仿能力特别差,通过做一些精细动作,现在他们渐渐公开做一些参与集体的活动;大多自闭孩子兴趣单一,有的喜欢画汽车,那他就只画汽车,而且画得都非常好。虽然他们不是天才儿童,但是他们有着特殊的才能,应正确地引导他们,可是真正地走进这些孩子的世界是很困难的。“
父母在别人面前不敢提起自己的孩子
聪明、可爱的宝宝让家长感到自豪。可对于培智学校的家长来说,在单位同事不敢和他们提起孩子,看着他们一天天长大,家长更开始犯愁,不能和正常的同龄孩子一起快乐地成长、上学、游戏,将来怎样面对社会?会不会再组成家庭,拥有自己的事业?作为这些特殊孩子的家长,他们不敢在别人面前提起自己的孩子,只有伤悲,没有值得骄傲的地方。
他们本可以自由翱翔
陈明艳老师 有些孩子在发展的关键期被耽误了,这对孩子的一生都可能产生难以估量的影响。
“你的孩子该洗澡了,他在学校表现的不错,已经会发a的音了。希望家长帮助他巩固。“这里的老师使用了一种特殊的方法,与家长们保持联系,就是沟通卡。
刘舟老师说,其实有很多话,我们觉得应当提醒家长和未来的家长,一定要注意孩子的后天发展。
有很多自闭和肢体残疾的儿童是由于家长过早的开发智力造成的,也就是“感觉统合失调症”产生的原因。,感觉统合失调症是外部感觉信息进入神经中枢后并不能很好地组合,整个机体不能和谐运作,使认知能力与适应能力削弱,学习或工作效率低下。时间长了,这种不和谐运作与所产生的低能表现必然导致心理障碍。如孩子在没有走路能力时,就让孩子困在学步车里学习走路,久之造成孩子机体职能失调,因为过分开发孩子的某一种能力,也会不同程度地排挤其他能力的提高。从而削弱了其他各功能。造成视力,听力不能统一。刘老师说,美国曾经成功治疗过一例自闭患者,据他回忆,自闭患者之所以不愿与他人对视,是因为患者看东西的颜色和形状是模糊和抽象的,和常人不同。还有的患者来回的转圈,是因为当他们不动时看物品是运动的,而他们转圈时看的东西却是静止的,这些都是感觉统合失调的症状反映。
还有的家长过早强制让孩子认字,超出孩子当时的智力范畴;例如俗语说七爬八坐,如果孩子在这阶段耽误了,将对孩子造成很难估量的影响。在怀孕期间过量饮茶和喝咖啡以及过多胎教都会造成孩子后天的智力迟缓。所以对于孩子的教育要根据年龄段,不可过早地开发智力。
刘老师讲,家长如果发现孩子有感觉统合失调症也不要过于紧张,可以让孩子走出小书房,走入小伙伴之中,让孩子走出孤独与乏味,从与外界的广泛接触中强化各类感觉统合能力;凡孩子可以做好或学习做好的事情都让他们自己做,以提高孩子的感觉统合能力、劳动兴趣与综合心理素质;.让孩子定期参加活动,包括各类体育活动,对平衡等感觉统合能力的提高大有裨益,也将促进各个统合能力的提高。
孩子眼中的社会是什么?
王丽副校长 现在对孩子最大的障碍就是:社会对孩子不信任、不接受、不交流。是社会宽容地接纳这些孩子,还是孩子们主动融入社会呢?
2个小时卖出去的20份报纸
“卖报,卖报,《新文化报》5角钱一份。”16日一大早,九年级的年龄在18岁~20岁的4名同学以售报的形式开始了2005年第一次社会实践。本报记者提前为这些孩子准备了30份当天的报纸。“不能为他们准备太多的报纸,一旦卖不出去会影响他们的情绪。”一名老师事前叮嘱记者。
渴望:孩子们要办画展
每个人都在精心准备比赛
4名学生为此精心地做了准备。在教室中,他们将以前同学使用过的“培智学校爱心售报点”的红色条幅围在一张课桌上。将报纸的正版和副版合叠在一起。每张报纸都铺得整整齐齐。“怎么少了一份?”李小惠缓慢的吐字引起了大家的注意。本报记者清点了一下,的确少了一份。“哪去了?哪去了?”顿时,班级里乱成一片。
“赢了,赢了!”正当大家急成一团时,学生李旭高举报纸跑进教室里,绕圈高呼。“这不是报纸吗。”大家拽住李旭,身材矮小的李小惠跳起一把夺回了报纸。原来,李旭是篮球迷。15日有姚明的比赛,一心想知道比赛结果的他趁同学在整理报纸时,偷偷地拿走一份到走廊里看。当得知姚明所在的球队获胜,姚明在场上表现出色时,他高兴地“露了馅”
记者将自己随身携带的报纸送给了李旭,李旭看到吉林“东北虎”没有进入决赛,只争夺第三名时,他的情绪一下又低落了。
“我来,我来。”教室又一次沸腾起来。七八个学生七手八脚地挤在一起,将原本只用两个人就能抬动的卖报桌搬到校外。大家都对4名同学的社会实践给予了极大的热情。
虽然售报点在学校门外不足5米的地方,但班主任姜老师和体育老师齐老师还是不放心,站在操场上望着4名学生。见到一名女生穿着单薄,齐老师脱掉外衣跑过去披到了学生的身上。
慌张:临场要退缩
“老师给你们开张”
8时,西天光路,人流穿梭。4名培智学校的学生经过一番忙碌后开始了售报员的社会实践。“卖报,卖报。”在4人面面相觑近10分钟后,李小惠终于发出了第一声的卖报声。但微弱的声音丝毫没有引起路人的注意。但暗中仔细观察的乔老师还是很高兴地点了点头。“这一声有可能就是融入社会的开始,希望社会能够接纳他们。”
在李小惠的带动下,3名同学也相继发出了声音,路人也开始纷纷注视他们。“我要回学校。”正当售报点已经引起人们注意时,年龄偏小一点的张路掉头要往学校跑。“这么多人看我,我不卖了。”张路一边挣脱同学,一边激动地喊着。“我来买一份,给你们开开张。”学校体育部主任舒老师的突然出现,让张路一下就安静下来。原来,舒老师一直在楼内探望几个人的动向。看到张路的异常反应他立刻跑了出来,在稳定其情绪的同时,为了不让这次社会实践中途流产,舒老师急中生智地想出了以买报人的身份来稳定学生们的情绪。“给你一块钱,来份报纸”,面对舒老师递来的一元硬币,张路愣了片刻接了过去。另一名男生赵晓刚赶紧将一份报纸交给了舒老师。“还没有找我钱呢。”舒老师微笑的“催促”张路找钱。张路翻遍了全身后挠挠头说,“老师,没有零钱。”张路的话也提醒了同学,充当会计统计工作的李小惠这才想起忘记带零钱了,赶紧跑回教室取零钱。
“别怕,好好卖,老师们都支持你们。”舒老师眼中流露着肯定和鼓励的眼神让张路深深的点了点头。舒老师看着学生们倒退的回到了学校。
放松:主动迎面去卖报
有人躲避 有人主动
“叔叔,阿姨买份报吧,我们是培智学校的学生。”“不买,不买。”面对迎面售报的学生,一对夫妇推开4人急匆匆的离开。
“培智学校的孩子卖报,我来一份。”正当4个人有些沮丧时,一名40岁的男子主动的来到售报点买了一份报纸,“如果你们长期卖报纸,我就固定到你们这来买。”“谢谢叔叔!”4人异口同声的说道。躲在一旁的记者追上该名男子。
“我觉得这些孩子特别不容易,能出来卖报纸说明他们经过学校的培养已经能够加入社会了,社会上应该帮助接纳他们,再说,我每天上班都经过这里,买份报纸看也挺方便的。”这位自称姓孙的先生说,同时希望这些孩子通过卖报能感受的生存的艰辛,这对他们以后真正走入工作岗位有充足的心理准备。
激情:降低价格 推销上门
“三毛钱一份报纸!”当赵晓刚喊出报纸价格时,立刻被三名伙伴纠正:“是五毛钱一份,不是三毛。”“听我的吧,就三毛钱,眼看上班高峰就过去了,便宜点卖。”“他竟然能根据市场的行情降低价格,有能耐。”校园内,齐老师听到赵晓刚的话兴奋的对记者说。
但是市场的行情再一次让学生们失望,虽然降低了价格,但由于上班上班高峰期差不多已经过去,直到8时30分左右,4名学生一共才卖出了5份报纸。
这时,年龄稍大的赵晓刚再次起到了指挥领导和稳定“军心”的作用。他决定带着张路到学校对面的门市房内挨家挨户的上门服务,两名女生在原地叫卖报纸。
“出去,出去,我们家不买报纸。”面对一次次拒绝,赵晓刚硬着头皮领着躲在后面的李小惠走家串巷。功夫不负有心人,10分钟后,两人又卖出两份报纸。
也许是白眼更加“激励”了他们,也许是买报人温柔的笑容鼓励了他们,4名学生的喊声越来越大,赵晓刚两个人把范围扩大到停靠在校园周围的出租车,四周的老师担心他们把嗓子喊哑,让校园内的同学们偷偷地给他们递来了矿泉水。
9时许,卖报的社会实践终于结束了。结果是:卖出20份报纸。收入7元。
在校园做起了买卖
同学们涌到校门口像迎接特奥会凯旋归来的英雄一样将4人簇拥到班级里,但4人仍未从兴奋中缓过来。看到手里剩下的10份报纸,4人竟然利用下课时间,向全校的老师推销起报纸来,老师们欣然地掏钱买报。但一直在寒风中默默看护孩子的齐老师,面对李小惠递来的报纸却摇了摇头。李小惠见此说:“老师,才3毛钱一份。”齐老师更加坚定地摇了摇头,李小惠呶着嘴生气地转身离去。
“我要让他们知道,挫折也是一种磨练,对于他们除了激励外,更多是让他们懂得成功是得来不易的。”齐老师望着学生远去的背影若有所思地说。
对特殊孩子应该更加宽容
安校长 其实我不希望这些毕业的孩子总回学校,因为这说明他们在外面过得不是很好。
记者:您认为培智学校需要社会上给予什么样的帮助?
王丽:一提到帮助,人们就会想起金钱上的资助,说实话,学校的资金是比较短缺的,连上课用的训练器材基本都是老师们亲手制作的,但我们不需要财力上的帮助,因为全校教职工一致认为,我们自己能亲手解决的问题都靠自己来解决。如果真要帮助的话,就帮助那些智障的孩子们,把钱直接作用于孩子身上,给他们买些新衣服,买些新文具。能让他们开心就行。
记者:你认为社会上对智障及其他残疾的人士的帮助还有哪些改进?
王丽:在发达国家和地区,有义工会经常到类似的学校去帮助智障和其他残疾的人士,当这些有缺陷的人走入社会后,义工还会继续对其进行心理和生活的辅导和帮助。这些帮助都是长期的甚至是终身制的。义工也是经过政府系统培训过的,有丰富的经验。而我国也有像青年志愿者的义务帮困群体。但这些志愿者几乎都为在校的大学生,虽然他们热心于公益事业,但是很少有人受过系统的培训,缺少这方面的知识和耐心。有的连自己都是还未成熟的孩子,更别提从心理上帮助别人了。
我们的学校也经常会有青年志愿者来学校,但他们仅限于帮助打扫卫生以及和学生们做做游戏。我们曾经在旁细心观察过,发现他们根本没有耐性真正深入到孩子的心灵中去,有时方法不当反而会影响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所以,政府和社会应该吸取国外的先进经验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建立长期、专业的义工制度。
记者:如果孩子在社会上受到歧视,作为老师心里肯定会不好受吧?
王副校长:可以说是非常难受和气愤,记得有一次,我们带领学去动植物公园玩,有一名游客就骂这些孩子是弱智,说一些不堪入耳的话。老师们都被激怒了,与其发生了激烈的争吵。这样的事是有一些。但还是有很多让我们感到欣慰的事情,比如经过学校的274路车的司机和车长,经常照顾坐车回家的学生。给他们让座,提醒他们到站下车。
记者:你如何看待特教老师这个身份?
王副校长:特教老师是集老师、家长、保姆、医生为一体的角色。曾有一个女孩子,她刚有特殊情况,老师亲自给她垫上卫生巾,但由于这些孩子十分偏执,在厕所就扔了,老师在外面再给她拿新的,孩子再扔出来,老师再给她……一连垫了20多次,直到女孩习惯为止。
病情中的孩子拉、尿在裤子了,老师要为他们洗,等等。这些都是特教老师不一样的地方。
记者:老师受到过孩子们的伤害吗?
王副校长(轻松地一笑):那简直是太平常不过的,有的孩子一到情绪激动和有什么要求时就会咬、打、掐老师,但老师们不怪孩子们,因为我们知道,这些孩子的自伤、伤人行为不是本意,这是一种释放,要在逐渐的教育中予以消解。
记者:您如何概括特教工作的重要性?
王副校长:在我们特教领域有一种枝叶的比喻。假如一名智障的儿童是一棵没有经过特殊教育的树干,那么就会生出一名家长为了照顾孩子无法参加社会劳动的枝叶,接下来,还会长出家庭减少收入枝叶,造成家庭贫困的枝叶,造成夫妇关系紧张导致离婚的枝叶、孩子得不到良好教育的枝叶、给国家和社会造成负担的枝叶等等等等。我们的任务就是让孩子健康的成长,长出良叶。
但由于种种原因,目前学校没有能力接受所有智障的孩子,这也是我们焦虑的地方。
记者:您认为智障孩子成长中最大的障碍是什么?
王副校长:对于孩子成长最大的障碍是社会不信任、不接受、不交流,尤其是他们长大成人后真正的走入社会,参加社会劳动,这障碍简直就是打击。所以说,是社会上宽容的接纳这些孩子,还是让孩子主动的去接触社会呢。但让这些孩子主动的接触社会是很难的?
篇尾语
爱自己的孩子是天性,爱别人的孩子是高尚,爱残障孩子是神圣。
本组稿件 本报记者 卓然 本组图片 本报记者 季啸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