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工场”的由来
访自闭症儿童助长中心创建者郭建梅
“梦工场”的创建者、 36岁的郭建梅女士也是一个自闭症孩子的母亲。
郭建梅的儿子童童今年 7岁,虽然智商只相当于两三岁的孩子,但他在认知能力上已经有了很大进步。
“童童学刷牙已经两年了,但他还是刷不好,系鞋带也学了半年多,也没有完全学会,不过已经有模样了,这已经有很大进步了。”郭建梅说。
“其实童童小时候特别聪明,很早就会说话,而且认字很快。可后来,这一切都改变了,一般孩子喜欢的东西他都不喜欢,他只爱玩改锥、插销、开关等各种工具。当时我们也没怎么上心,觉得反正都是玩。”郭建梅说,后来,她们开始发觉孩子的语言不仅没有发展,反而退步了。更为严重的是,没办法与他沟通,他不再说话,他最多的表达方式就是哭,认准一件事就无法改变。
“上街的时候,童童会忽然躺在地上打滚大哭,谁也不知道他为什么,他还会无休止地一遍一遍地上下楼,累得大人们说不出话来了,可他还是那么精力充沛。”
郭建梅说,到了 3岁时童童根本就不理人了,而且严重偏食,发展到最后每顿饭只吃米饭泡水就黄瓜。这时,她就觉得孩子出大问题了,这才决定带他到医院检查。
当时,童童像疯了一样大哭大闹,大夫的询问、检测根本无法进行。无奈之下,只好由大人替孩子填行为表,经过对照评分标准,童童被诊断为孤独症。
孤独症对于当时的郭建梅还是个陌生的词,她还不明白孤独症对孩子意味着什么。她的第一反应就是因为自己忙于工作对孩子情感疏忽造成的,她很自责,觉得以后要多陪陪孩子了。她依然天真地以为孩子只是性格孤僻,慢慢会好的。
可是医生告诉郭建梅,目前在国际上还没有治疗孤独症的办法,而且这种病会越来越严重。
伤心过后,郭建梅毅然辞去了待遇优厚的外企工作。她意识到对于患孤独症的孩子们来说,专业训练是他们的唯一出路。可训练这些孤独症的孩子,精力、人力、财力都是一个极大的消耗。孩子到北京做一个疗程的训练,各种费用加起来就需要一万多块钱,而且训练这些孩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比如说训练童童用线穿珠子这么简单的事情,需要分解出多个动作,光伸手把线拿起来的动作,就需要好几天才能让他记住。
“有人讲要走出孤独,远离孤独,我更想走进孤独,了解孤独。我想知道孩子在想什么,做什么,需要什么。”郭建梅的头脑中开始闪现一个念头,在天津开办一所接纳、训练这些孤独症孩子的机构,给这些孩子一个空间,同时把训练方法传授给家长们,那样大家就不用总往外地跑了。 2003年 8月梦工场儿童助长中心成立。
如今,郭建梅的“梦工场”里已经有 13个孩子了,每个孩子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都有了明显进步,她在艰辛和苦涩中感受着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