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教育路难走
在父母千娇万宠的疼爱中,每个小不点的人生旅程开始渐渐延伸。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做父母的当然深谙这一点。然而,不少父母对孩子的早期教育缺乏认识,仅仅滞留在物质的满足、环境的极端贵族化、行为的“无为而治”上。他们在爱孩子的同时,亲手“断送”了孩子的黄金发育期。
家长认识有误
一提起对孩子进行早期教育,有些父母就认为是教孩子早识字、计数、背诗、学外语等文化知识,有的甚至将小学的课本教幼儿死背硬记。孩子往往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早期教育并不等于早期智力开发。早期教育其实就是养成教育,是学习准备状态的培养。培养孩子良好的阅读、作息、自理、卫生、道德、记忆、观察、思考等习惯。”早教专家指出,这些是在传统的早期教育中被忽略甚至是省略的。传统教育将智力开发推高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智力的“独尊”地位,排斥了非智力因素的作用。现在不少父母过早地让孩子识字读书,学这学那,以把孩子培养成全能小天才为己任。这种盲目的神童教育,是对孩子进行掠夺性的智力开发,它违背了学前教育规律,打乱了儿童发育的秩序。
早教机构难发展
据统计,北京、上海等发达城市有早期教育中心166家,0-3岁孩子的早期教育的普及家庭已经达到93%。而重庆接受早期教育的仅有20%,这导致重庆早教机构的发展相当困难。
业内人士分析:现在大多数父母虽然已经有了早期教育的意识,但是却不了解怎样进行早期教育,对早期教育的重要性缺乏充分的认识。去早教机构听讲座的基本上是“家庭留守部队”,不是保姆就是孩子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学员的构成呈两极化趋势,要么是家庭经济条件特别好的,要么是家庭条件特别差的,要么是学历特别高的,要么是学历特别低的,很多人是抱着看热闹的心态走进早期教育中心的。
管理出现真空
据了解,早期教育的规范管理和资格审定存在很多问题。他们注册是在工商系统按公司给注册的,因为教育部门不给审批。早期教育是非义务教育阶段,所以成为“真空”。
这样也导致很多父母对早期教育机构不放心,因为小学的老师是国家通过正规渠道培养的,小学的教育手段和教育思想是一致的。而面对社会上纷繁复杂、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教育机构,在疑惑诧异、“乱花渐欲迷人眼”的眩晕中,很多父母是困惑的,在所有的精彩登场谢幕之后,有一种无所适从的感觉。到底哪一个才是最好的?到底哪一个才能让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成为了初为人父为人母者的“哈姆雷特式”的困惑。本报记者彭莉采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