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心二意”育出康复智障儿——焦作福康学校印象
如果不是亲眼所见并且设身处地地体验,你是根本想像不到做智障儿童的教育康复工作是要付出多少爱心、耐心和信心的。
全国助残日前夕,记者慕名走进河南省首家个人投资创办的寄宿制教育康复学校———焦作福康学校,去感受这里的学生、教师以及教育成果。
在该校采访,记者发现,课堂上多数学生神情呆滞、精力不能集中。一到下课放学,再观察这些孩子的吃喝拉撒睡,记者的头霎时大了,这么多智力存在严重缺陷,肢体、行为、语言存在障碍的孩子咋管理呀!
校长刘福香告诉记者,弱智学校的孩子大脑不健全、肢体不协调,有的呆滞,有的无自控和辨别能力,有的甚至难以自理吃喝拉撒睡……因此,学校聘用教师和勤务人员的硬性条件就是“三心二意”,即必须拥有特别的爱心、特别的耐心和特别的信心,一心一意、诚心诚意从事特教事业。
在这里,无论春夏秋冬,教职工都是一个兜里装卫生纸、一个兜里装手绢,以便于随时随地给孩子擦鼻涕、眼泪以及大小便。
在这里,更使你感到不可思议的是,无论是三五岁的小孩子或者是十几岁的男孩女孩,都会毫无顾忌地亲昵老师,手挽手拉着老师在校园里散步,而这些20岁上下的女老师更会像母亲对待孩子一样,毫不嫌弃地与他们一块儿吃饭,为这些比自己还高的智障孩子整理个人卫生。
2001年就到福康学校从教的裴文娟和程华感触颇深:“在这里不仅要忍受每月只能出校门回家一次的孤独,还要克服巨大的心理障碍。你想,一个不到20岁的大姑娘,要给比自己还高的男孩子女孩子换穿衣服,帮他们整理个人卫生,还要陪他们上厕所,甚至当着师生的面给他们擦屁股,多不好意思。时间长了我们也就习惯了,别看这些孩子个子大年龄大,但他们的智商却只有三四岁,他们没有邪念,只要老师摆正心态,把这些残疾儿童当成自己家的孩子对待,就会和他们成为好朋友。”
杜长兴老师是育成班的班主任,凡是进福康学校的学生大多数先经杜老师进行一个月的观察、摸底、矫正、训练,并根据观察分析,确定孩子应输送到哪个班,进行哪些教育补偿和训练。从管理强度和难度上看,杜老师的工作是最重和较难的,他对学生的详细观察记录和所下的评语,谁看了都心服口服。
患有孤独症的王进到福康学校时已经12岁了,不仅没进过校门,还有随时随地大小便的毛病。为一个电视的“视”字,杜老师手把手教他写了600多遍;仅矫正他大小便时养成举手报告的习惯,杜老师就花费了7个月的时间。
来自伊川的郑欣去年到福康学校时已经18岁了,由于患有重症小脑瘫,一米八的大小伙子智商不如两三岁的小孩,动作不协调,到处乱跑,赖床尿床,吃饭穿衣都很困难。为了矫正他的这些坏习惯,杜长兴和其他老师都耐住性子低声和他说话,正面引导。杜长兴两个月专门陪他睡觉、聊天,白天胳膊挽胳膊拉他走路。经过一年多的精心矫正,目前郑欣已经有了很大的改观。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焦作福康学校实行的是24小时跟踪矫正法,做到“言不伤,活不乱,跟踪矫正坏习惯”,对每个孩子的性格、爱好、潜能、教育起点进行详细记录,并运用实践中归纳的小步子程序法、游戏法、愉快教育法、低音高效法,因人而宜,因材施教;把孩子发病原因、治疗情况、用药情况、智商等级、专家结论进行详细了解,对目前正在用药的孩子,由校医遵医嘱按时按量喂药,并提供详细服药情况记录,为学生家长及时了解学生病情、为专家制订高效治疗方案提供帮助。
6年来,经过福康学校老师精心教育,康复的孩子已有300多人,接收义务远程教育的有600多人,学校向全国各地邮寄、发放的弱智儿童科普知识资料20多万份。有26名智障儿童转入了普通学校,14人成家,18人走上了工作岗位。
福康学校特殊的教育康复措施为智障儿童开启了自立的大门,铺就了希望的道路,受到了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的赞誉和支持,这也更加坚定了刘福香对智力残疾儿童教育康复的信心。去年以来,学校免费接收了市社会福利院转来的20名来自下岗失业、残疾人家庭的智残儿童,义务为福利院培养了6名特教老师。现在,学校已经办起了水厂、养殖厂,建了农业试验田,为康复较好、达到就业年龄的学生提供岗位,目前已经有4名学生在试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