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症孩子母亲的心愿
核心提示
“如果明年,儿子看到我,就能主动叫一声‘妈妈’,那我该多满足啊!”符老师看着在身边晃来晃去、自个玩耍着的儿子,眼神里充满了期待。
11月22日下午5点半,结束了一天教学任务的符老师匆匆赶到龙昆南路宏昌楼502室,接她8岁的儿子。 因为患了孤独症,儿子每天都在那里接受训练。当看到妈妈走进来,儿子只是裂开嘴笑了一下。符老师走到儿子面前,俯身抚摸着儿子的头说:“儿子,叫妈妈。”儿子这才用不太清楚的声音跟着叫了声“妈妈”。
“如果明年,儿子看到我,就能主动叫一声‘妈妈’,那我该多满足啊!”符老师看着在身边晃来晃去、自个玩耍着的儿子,眼神里充满了期待。
符老师的儿子小朴,再过4天就满8岁了。在1岁半之前,小朴会叫爸爸妈妈,会说不少话,非常聪明。可是1岁半过后,小朴的话越来越少,到后来整整有2年的时间,他几乎一句话都不说,语言功能出现了严重退化。最严重的时候不管别人跟他说什么,他都完全不理,就像听不到声音的聋子一样。而只要没人看着他,他一个人就在房间里晃来晃去,非常好动,但做的又是些没有意义的事。有时甚至父母一松手,他就不知跑哪去了。因为根本不知道儿子心里想的是什么,符老师和丈夫要时刻盯着儿子,感觉非常累。
从1岁半发现儿子出现的不正常情况后,符老师和丈夫就带着儿子四处求医,省内各大医院都去了个遍。但是所有的医生在检查过后都说儿子的身体没什么问题,这种情况可能是暂时的,慢慢长大后就会好的。那时候还没有人提起过“孤独症”这个名词,大家都以为儿子可能是心理方面的问题。于是儿子也照样上幼儿园,只是不能像其他孩子一样学到东西,而且必须有专门的人看着他,督促他。
直到2000年,符老师将儿子带到北京去检查,才知道儿子患的是“孤独症”。2001年,符老师带着儿子去北京培训了2个月。这次培训主要是针对家长,符老师在那两个月里,最大的收获就是学会了让儿子稍微配合一下,在椅子上坐稳10分钟。
随后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儿子在4岁的时候终于重新学会开口叫“爸爸妈妈”,但直到现在,儿子对“爸爸妈妈”都并不是很理解,他只会模仿别人的语言发音,还不能一看到爸爸妈妈,就能主动叫出“爸爸妈妈”,尽管他也会表现出高兴的样子。儿子的语言功能目前还只停留在模仿阶段。
“因为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孩子其实是快乐的,而父母是痛苦的。”符老师说,这几年,因为儿子的病,她和丈夫已经花光了所有的积蓄。现在两人当老师的收入也只能维持一家人的基本生活,每个月光花在儿子身上的钱最少都要1500元。
谈到儿子的未来,符老师说,“孤独症”孩子的治疗需要很长时间,儿子目前的培训效果并不是特别明显,所以他们也不敢抱有太大的奢望,只希望儿子的每一个明天都能比今天有所进步,作为父母,他们就已经很欣慰。
符老师还希望政府能办一所专门为这些“孤独症”孩子设立的学校,让他们也能享有接受教育的权利,同时也能帮助减轻他们这些父母的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