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岁学童患上“多动症” 专家:经适当教育训练可自愈
案例:
读者昊昊(化名)妈妈来电:
我儿子今年9岁,上小学二年级,很聪明,学什么东西只要有兴趣,一下子就会了。对于喜欢看的书和电视节目,他能安静地集中精神看上一两个小时。但上课时却总是坐不住,要不就是晃椅子,招惹同学,要不就是东张西望,注意力不集中,非要老师提醒后才有所收敛。课余活动时不跟同学一起玩,但好搞恶作剧,经常把同学撞倒还装作若无其事。他在家里也很任性、很固执,遇到稍不顺心的事就大喊大叫,为此他也没少挨他爸的打,每到这时我就手足无措,不知如何是好!
专家分析:
孩子多动不“奇怪”
“昊昊属于儿童行为偏差中的多动表现,其实每个儿童都会在成长中的某一个阶段出现这样或那样的行为偏差!”汕头市青少年心理咨询中心的专家告诉记者,通常在21个月到14岁之间是“多动”的频发期,每个儿童平均可以出现4~6个行为偏差问题。这些行为的出现往往与孩子的前庭功能及平衡功能失调,肌力不够,协调能力差等有很大的关系,同时也与环境因素、家庭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
专家介绍说,处于多动时期的孩子的大脑是未成熟脑,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多动的行为也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减少,但在这一过程中会给孩子的学习、生活带来很大的困扰,甚至严重影响到孩子能力的发展。比如像昊昊那样上课时小动作多,坐不住,喜欢撩逗别人等,会给学习生活带来不利影响。因此,专家建议家长和老师对这些孩子进行有意识的提高注意力训练,只要教育得当,一般情况下孩子进入小学三年级后多动、注意力不集中等情况就会逐渐减少。
“严父慈母”式教育不可取
老师和家长们首先应该对儿童予以更多的关心和体谅,不能因其“好动”而感到心烦,更不要过度批评甚至打骂造成儿童的自卑心理或精神压力;其次,还要从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入手,矫正过程中尽量以正面鼓励为主,积极强化,耐心地矫正儿童的多动行为。专家强调说:“其实很多孩子都像昊昊一样能够接受老师的暗示,所以,课堂教学中老师有意识地利用目光暗示、点头暗示等手段,及时提醒学生遵守课堂纪律,对于孩子们逐步养成上课专心听讲的习惯很有帮助。”
专家还提醒家长们,父母双方对于孩子的教育最好保持一致态度。比如,不少父亲在教育子女时通常比较急躁、粗暴,有的还动手打孩子,而母亲通常对孩子比较溺爱、娇惯,这样反而“助长”了孩子的逆反和任性行为。因此,家长们在对孩子的教育方式问题上要多作沟通,父亲要多发现孩子的优点和长处,而母亲则应克服溺爱的弱点,努力做到夸奖与批评相结合、关心热爱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共同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专家还强调,一旦孩子出现较为严重的行为偏差,而家长教育显得无能为力时,就应该及时带孩子到相关教育机构接受早期的行为干预治疗。
主持人点评:
教育也要讲究“艺术”
也许不少家长在教育孩子时都遇过这样的“棘手”情况:一遇到孩子犯错,母亲通常发挥语言“优势”,苦口婆心地说教,甚至冷嘲热讽地挖苦;父亲在这样环境下也更易被激怒,一旦孩子不受用,父亲就采取“武力”方式教育孩子,而当他们真正动起“真格”时,母亲又心软起来,拼命维护孩子……长此以往只会形成恶性循环,孩子对母亲的说教厌烦、对父亲的行为反感。
尽管年轻的父母们越来越注重孩子的教育方法问题,但目前“严父慈母”式的教育在中国还是具有普遍性,家长、老师、孩子之间都缺少有效的交流沟通。其实,教育也是一种“艺术“,如果能更多地了解孩子、尊重孩子,做到“有的放矢”、“张弛有度”,教育孩子并不总是那么让人“头疼”,有时也能让家长们体验到“艺术”的美妙。
本期主持人 本报记者 邓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