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手妈妈“量化”育儿
今天正好是儿子出生的第十一个月,在养育儿子方面,老婆也从最初的“理论强于实践”,到现在“理论与实践同步”,确是经历了很多令人啼笑皆非的趣事。
在老婆怀孕之初,就买了好几本“教科书”,像《新手妈妈育儿全书》、《育儿百科大全》、《宝宝喂养》等,这些书籍从各个方面对育儿工作做出了理论指导,基本上都是按着孩子成长的普遍规律总结出的,孩子出生时应该多高、多重,有哪些特点,然后是一个月到两个月应该是什么样子,应该注意哪些事项,以此类推。有些指标是不好量化的,但身高体重、奶喝多少、水喝多少却是看得见摸得着的。老婆当了妈妈极其严谨认真,她认为孩子的身体生长或饮食量没有达到书上所标的量化指标便是不正常,就得纠正。现举四例:
量化指标1:身高。书上说,新生儿男婴的身长应在50.2厘米以上,我儿子出生时是50厘米,虽然大夫说是正常的,但还是引起了老婆的“警觉”,跟我说,如果这孩子将来个头随你,我可跟你没完,害得我整天向她点头哈腰。直到儿子10个月时例行体检,身长达到了74.5厘米,超过了73.8厘米的平均水平。
量化指标2:配奶水温。因为老婆没有奶水,儿子不得不喝奶粉,要喝奶粉就得配奶。老婆还是严格执行书上的要求,水温要准确地保持在45摄氏度,高一点或低一点都不行,为此专门买了带温度计的奶瓶,用了没多久温度计就在高温消毒时弄坏了,就又买了一个可以弯曲的卡片式温度计,配完水后可以把它围在奶瓶上测水温。这东西测得准是准了,就是耽误工夫,孩子那边哭闹着,你这边还要等水温合适。到后来,配得也熟练了,凉水与热水的比例是2比1,上手一摸,基本上就是适合配奶的温度了。
量化指标3:配奶量。根据书上的教导,新生到一个月的婴儿,可以每8个小时喂食一次奶液,每次70ml。新手妈妈严格执行,可是有一次儿子喝完奶后并没有像往常一样呼呼睡去,还是哭闹,以为孩子有什么毛病了。还是儿子的姥姥有经验,说我孙子是不是没吃饱呀?试着又给他配了30ml的奶,儿子咕咚咕咚喝完就睡了。从此,老婆知道了孩子的饭量是要长的,再说不同的孩子的饭量也是有个体差异的。现在,儿子的饭量也与时俱进了,每次喝奶都要210ml,大人吃的饺子他能一顿吃8个,比有的两岁的孩子吃的都多,被他妈妈戏称为“小饭桶”、“小灌肠”。
量化指标4:奶瓶刻度。买奶粉的时候,厂家都会在包装袋或盒上注明“本产品每勺奶粉配30ml水”。为了测准这30ml到底是多少水,老婆把家里的奶瓶按大小个排队,依次去测奶瓶的刻度,测来测去这些奶瓶的刻度多少都有些差异。老婆挠头了,嘿,到底哪个准呀?不行,得找个准的量,于是,又派我去一个在医院工作的哥们儿那里找量杯,赶上这哥们儿实在,不仅给我拿了个量杯,又顺手塞给我一个量筒。
回到家里,老婆又是一通测试,奶瓶倒量筒,量筒倒量杯,折腾完她又傻了———量筒和量杯的刻度也不一样!您说这个巧劲。老婆一怒之下,把它们扔进了垃圾筒。
经过近一年的磨炼,老婆对书上那些“量化指标”已不那么敏感了,她也不再把那些书奉若神明,等儿子长大了,我们一定会把他妈妈这些趣事说给他听,让他知道当妈妈的多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