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症孩子的社会融合教育和智力开发的培训理解
听甄老师课的第二天晚上,我们一小撮人吃饭加总结。某爷说,要在生活中教,见什么教什么。没等他说完,几个妈妈就堵了他的嘴,说他等于没说。不是这几个妈不客气。当了这么多年自闭症他妈,谁不知道要在生活中教啊?再说了,甄老师社会性课程都听好几回了,怎么可能不明白生活中教的重要性?这是甄老师一直以来反复强调的,把生活还给孩子,在生活中训练,训练中生活。甄老师这次《孤独症孩子的社会融合教育和智力开发》培训,主要内容不是告诉我们在生活中训练,而是用什么方法提高孩子的智力水平。关于这次培训的感受,正在咀嚼中,需要消化比较长一点的时间才捋得出来一点头绪。所以今天不说这个。
今天就顺着“生活中教”这个话题,说一说我自己的感受。生活中教什么,怎么教。
还是举例吧。最后一天听完课我去康康姑姑家接康、外婆和在我们家作客的三舅公。晚饭时看着桌子上一大桌子丰盛的菜,我问康:知道为什么今天兰阿姨做这么多菜吗?当然,他肯定答不出来。我指着三舅公、外婆等人,告诉他,因为今天姑姑家有许多客人,所以要多做一点菜招待客人。这是因果关系,因为有客人,所以要做很多菜。这中间又包含了社会常识,待人接客。然后我再问:知不知道哪些是客人?客人和主人概念早就有了,他出去作客,别人来我们家作客,但奇怪的是那天他并没有完全回答正确,估计是地方转换了,加上那天人物比较复杂,所以有点混淆。把客人主人的概念重新帮他捋了捋,再提问,能够回答。然后把难度提高一点,问:康康在姑姑家是客人,那康康回到自己的家呢?是主人,回答正确。再问:叔叔(姑父)在姑姑家是主人,去我们家呢?是客人。回答正确。顺着这个思路他开始自己发散,说自己回到**2(我们家房号,他几乎从来不说家,都用房号代替家)是主人,去隔壁刘弟弟家玩就是客人。最后,就客人主人的事给他做了简单总结,在自己家是主人,去别人家就是客人,客人和主人在不同的场合是会变的。这里面教了关系,引进了思维,符合甄老师的在教常识中培养思维能力的要求。同时,也符合甄老师的无论什么事情,最后都要给孩子提炼概括总结,以此培养孩子的抽象概括能力提高同理解能力的要求。那天因为要下雨,吃完饭我们就赶着回家。回家的路上有点小得意,继续教。问他为什么今天吃完饭就走了,没有在姑姑家多玩一会儿。回答:因为下雨。对,下雨天开车危险,所以趁还没下雨赶紧走。有点开窍了。
因为我开窍了,所以他才开窍,这是成正比的。说实话,去年8月听了甄老师课,我最大的收获是:帮助孩子建立起事物之间的联系,教孩子明白事物之间是怎样联系起来的;随时给孩子做提炼总结,培养孩子抽象概括能力。去年一年,我做得最多的就是这两个方面。
再接着举例。前几天,带康去机场接爸爸,去之前把张小芳妈妈做的训练小课件看了一遍(小芳妈妈做的课件棒极了,小芳妈妈已经连续两年赞助了甄老师的培训,让我们众多的家庭和孩子受益,在此表示我们最真诚的感谢~),那些内容康基本上都过了,就让他看了看爸爸转发的携程的出行短信,理解短信的内容,哪个航班,几点到,几号航楼(让他看短信是非常好的训练理解的方法)。关于哪个行航空公司哪个航站楼,以前讲过,但这种知识我都记不住所以也没有特别要求他记。还是接着说那天我都教了什么吧。走五环上机场高速,一路上看到许多冀牌的车,问他冀的车牌是什么意思?河北的车,他能回答。他知道冀是河北的简称,这些知识很早就开始教他,他的《品德与社会》有相关内容,外出旅游我也会把这些知识点教给他。看到“京承高速”的提示路牌,我的灵感又来了。给他讲为什么刚才一路上看到许多河北的车。我指着京承高速入口的路标,告诉他京承高速就是北京到承德的高速公路,承德是河北省的一个市(他去过承德旅游,知道承德是河北省的)。刚才看到的河北的车,有很多可能就是要上京承高速回河北,所以这条路上看到河北的车特别多。他频频点头并且重复我的话。不管他记住多少,至少这些知识都在往脑子里灌。关于河北的车,还没完。周二我们去金羽翼画画,四环路上又看到一些冀牌的车,接着教。我说在北京我们经常看到河北的车,河北的车特别多,知道为什么吗?因为河北省离北京很近,开车几个小时就到了,许多从河北来北京办事的人就开着车来了,办完事再开车回去,很方便。但如果在重庆或者海南,离北京特别远,几千公里,开车太远了太累了,他们来办事一般就坐飞机或者火车,所以我们在北京很少看到重庆或者海南等地方的车(这里面还可以引出大区、相邻省市的概念等,正在通过一套地理书教中国区域的划分,比如华北区东北区西南华南等)。因为总带着他在外面跑,他看到车就会说河北的,某某地方的,或者北京的。康康现在的学习动机特别强烈,这是非常好的事,既然想学,那咱就教。我不再给他说冀是河北的车,沪是上海的车,而是告诉他冀牌车沪牌车等是外地车,京牌车是本地车。接着把本地外地的概念给他讲了讲。因为这个概念跟主人客人一样,地方不同会变化,所以泛泛地讲他是不会真明白的,准备以小课件的形式再深入地讲。
生活中教的机会和内容特别多,再接着举一个小例子。每天早饭后我都要泡茶,夏天喝的是绿茶。那天泡茶的时候想起熊爷说绿茶80度左右泡出来好喝(这道理知道平时懒得麻烦),就不嫌麻烦地把烧开的水先倒进冷杯过一遍,过了一小会儿再倒到茶杯里。康正好在旁边,他看我跟平时泡茶的程序不一样,流露出不理解的眼神。一看这眼神,我就知道又可以教了。我告诉他,为什么要把水凉一下,因为绿茶用80度的水泡才有绿茶的清香味,如果100度的水泡就太老了不好喝了。他很有兴趣,上楼学习的时候,还津津有味地说这件事。于是在讲课之前,我们俩先把茶的知识复习了一下。他找出以前做的茶的小课件,把绿茶和红茶等各种茶需要的温度加上,一边写一边问:碧萝春用多少度的水?我没有直接回答他,告诉他绿茶都用80度左右的水,碧螺春是绿茶,你说应该多少度?他一下就回答出来了。然后自己接着说,西湖龙井、永川秀芽都是绿茶,所以也用80度的水泡。从一般到个别,这不就是演绎推理吗?没想到如此轻松地就把演绎推理用上了。正好那天上午甄老师打电话过来,我有点小得意地把这事告诉她。甄老师没有表扬我,而是告诉我这件事上我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知识没有教给康,就是水的温度和散热的关系。我又小小地冒了一下汗。冒完汗之后,做了一个关于水热量流失的详细科学的小课件,是在外甥蒙蒙帮助下做的。今天周末康爸在家,我把小课件给他看,让他带着儿子做实验,结果人家先把我们的小课件点评了一下,不准确不全面,说什么辐射、传导和对流,才是热量传递的三种方式。我说甭管什么方式,你把儿子讲明白了就行。写这篇文章的时候,父子俩正在兴致勃勃地做实验呢。这件事情我想的是根据课件带着康做实验,但甄老师说还不够,还得让康根据这个原理解决一个问题,那就是给他一杯开水,怎么尽快降低温度。我怎么就没想到呢?甄老师说过的呀,解决问题是理解的延伸,所有的知识转换成能力,那就是解决问题。给热水降温的方法康早就会了,早晨喝豆浆的时候如果太烫,他会拿一个碗倒一些出来快速度冷却,或者装一盆水把豆浆碗放进去,或者加几块冰块。他虽然会,却并不知道原因。这件事情给我的启发是,我们每个人都有很多局限,教孩子多的一定是自己擅长的。
丰富多彩的生活给我们提供了#p#分页标题#e#无数的教的机会,关健是我们要有一双发现的眼睛。用以琳方老师的话就是我们要随时处于教学状态。
前面说的是在日常生活中的随机性教学。下面再说一说社会活动教学,通过参与典型社会活动学习。
很幸运,在北京,我们总有许多参与活动的机会。这些年带着康参加了许多丰富多彩的活动,新闻发布会,新歌发布会,主题纪念活动活动(比如“爱在蓝天下”画展开幕式),各种画展,演出、婚礼等等。就在昨天,我还带着康参加了金羽翼的“星+星艺术家体验日”活动(当张军茹老师知道我要把这次活动的相关内容教康的时候,很周到地把活动的新闻稿发给了我,特别感动)。每一次活动我都会带着他提前做功课,告诉他是什么活动,活动是什么意思,都有什么人来,活动由谁主办,活动的礼仪规则等等。在活动中,既可教他的社会性,社会常识,还可以教给他许多知识,这是我和参与活动的几位妈妈的共同感慨,也是我们之所以能够坚持不怕麻烦带着孩子参与各种活动的原因。
还是举例来说吧。前几天带他参加了歌手小鱼儿的新歌专辑发布会。我接到发布会主办方的电话,确认去之后他们给我发了一条短信,上面有发布会的时间地点内容等相关信息。我和康的学习就是从这条短信开始的。短信内容是这样的:2011年8月16日晚八点,孙敬媛(@鱼儿blanda)新专辑〈人鱼歌姬〉发布会在甲子会所(北京市朝阳区工体北路工人体育场南门)隆重举行,诚邀您作嘉宾出席。收到请回复,联系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某某某。。。。。一边读短信,一边让他把重点内容写在纸上,什么活动,活动时间、地点等,这些基本信息都搞清楚后,我就给他讲他不明白的其他内容。比如什么是专辑,〈人鱼歌姬〉是专辑的名字,专辑对于他很抽象,告诉他就是CD唱片,可以放在车里听的那种。小鱼儿姐姐的专辑就是小鱼儿姐姐一个人唱的歌。后来在发布会上我们收到的礼物里有专辑唱片,回家的时候他很积极地把唱片放到车里听,更加深了他的印象。小鱼儿姐姐他很熟悉,知道小鱼儿姐姐是歌手,结合他认识的电影演员、电视演员、导演歌手等信息,告诉他歌手演员都是艺术工作者,把这个概念给他作了概况总结,这个时候,那本幼幼知识全库中的《职业》一书就派上了用场,我们做了有分类有概括的小课件。康还把会所跟紫云轩茶事联系起来,联系得很好,因为有积累。发布会我们邀请佰澄和妈妈一起去的,活动过程中佰澄妈妈也抓住一切机会,给他们讲活动现场的布置,灯光,歌迷、隆重等。我还提前告诉他,这种活动很高雅,不能乱说话,也不能有不合适的举动等等。活动结束的时候,康康和佰澄给小鱼儿姐姐献花,献花这个环节是我们事先没有安排的(担心他们出状况),也没有讲。献花的时候,小鱼儿正在跟其他献花的歌迷朋友合影,佰澄就拿着花站在离小鱼儿比较远的台上站着自娱自乐,完全忘记了这花应该给谁(很逗哈)。康倒是直接把花给小鱼儿姐姐送去了,还跟小鱼儿姐姐合了影。本来,合完影他就该下来了,这时候下一个环节开始了,开香槟庆祝。小子继续稳稳地站在人群中。我在下面实在按奈不住,猫着身子冲进去,准备想办法把人堆里的小子拽出来。等我进去时,发现小子站在人群中间,微笑着举着杯子,正准备跟张朝阳先生碰杯呢,很“绅士”。没办法,我只好退出去,又笑又担心。终于结束了,小子很正常地下来了,我们也松了口气。我们问他酒喝没有?小子认真地回答:酒没有喝,小孩子不能喝酒,喝了会醉。后来我们笑说这小子也混进主流了。从这里也可以看到,没有教的他们就不会。通过这次活动,他们看到的学到的很多,而这样的活动是我们没有办法设计的,所以这样的机会对他们很宝贵。其实也有家长非常善意地提醒我参加活动太多,浪费了孩子的学习时间,但我还是会坚持我的想法,让孩子在活动中得到锻炼和提高。
再举一个小例子。前些天我们带着康参加了一个朋友儿子的婚礼。他从没参加过婚礼,时间比较仓促,只简单地给他讲了是谁结婚,在哪里。婚礼是西式的,在户外举行的,整个仪式都带着他看了,一边看一边说给他听。仪式结束后是西式自助餐,小子自己取餐用餐很欢喜,他一边吃一边问我:这个自助餐几块钱?说得旁边的人笑了起来。因为他不明白参加别人的婚礼是什么意思,这中间的人与人的关系等等,所以会提出这样的问题。这就是教跟不教的结果。
关于生活中教,罗罗嗦嗦写了这么多,很发散。如果非要跟今年甄老师的课拉上点关系的话,套用甄老师的一段话:“智力是在哪里培养出来的?是在学科知识的获得中培养出来的,是在社会活动中培养出来的,是在人际交往的活动中培养出来的。离开了知识获得过程,离开了人际交往过程,无法凭空地培养智力。”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缺失的太多,需要带着他们回到起点,从生活感知开始教,通过大量的感性认识,到抽象概括,再到寻找事物之间的规律和关系,最后到思维。
最后,还是以甄老师的话作为结束语:社会性教育的智力开发:以生活感知为基础,以培养思维为核心,以塑造社会功能为目的。
PS:今年甄老师的《孤独症孩子的社会融合教育和智力开发》培训,我说我最大的收获是明白了智力和知识的关系。明白了之后才知道困难有多大,可困难再大也得硬着头皮上。任重道远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