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更多的自闭症儿童实现“近朱者赤”
进入普通幼儿园接受学前教育'是一部分孤独症儿童家长为孩子做出的选择。“近朱者赤”'普通幼儿园对学前孤独症儿童的意义,我们是非常清楚的,但是,到目前为止,可以接纳孤独症儿童的普通幼儿园为数并不多,能有意识地创造适合孤独症儿童教育条件的普通幼儿园,更是少之又少。使普通的幼儿园教师了解孤独症,具有辅助孤独症儿童的能力,使普通幼儿园接纳孤独症儿童,是一个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幼儿园作为普通教育体系的组成部分,相对于中小学校来说,对孤独症儿童的接纳程度普遍是较好的。如果孤独症儿童被排斥于幼儿园之外,主要原因有几个:一是幼儿园担心孤独症儿童的自身安全,因为有的孩子没有危险意识,听指令能力极差,又不会模仿与从众,这会极大地增加幼儿园看护孤独症儿童的难度;二是孤独症儿童的攻击行为会影响到其他儿童的安全,这给幼儿园在协调特殊儿童与一般儿童的家长关系上造成很大压力;三是孤独症儿童的异常行为对幼儿园班级秩序的干扰。即便排除上述三种情况,班级里特殊儿童的存在超过一定的比例,普通儿童的家长心理往往就会产生变化,出于对自己孩子成长保护的本能,他们会从排斥特殊儿童到最后疏远幼儿园,幼儿园要承担这种无形的压力。因而,孤独症儿童融入普通幼儿园,需要家长和园方的密切合作。
孤独症儿童家长希望孩子被幼儿园接纳,并非仅仅是给孩子找一个托养看护的地方,而是希望利用幼儿园正常教育环境的支持,促进孩子的发展。但是怎样才能实现这个目的呢?
幼儿园“融合教育”,就是将有某种发展障碍的儿童融人班级中,借助正常的教育环境,经过辅助人员的特别辅助或者教师的特别指导,使孩子在幼儿园生活的某些方面实现某种程度上与班级的同步化。融合有广度和深度的要求,融合到什么程度要看孩子的具体情况,要看辅助的程度和师资水平条件。
幼儿园一日生活,一般由日常起居、餐饮,室内外各种集体活动、自由活动,集体课程几个部分组成,融合就应该包括生活融合、活动融合、课程融合三个方面。它们相互区别,也相互联系。孤独症儿童在三个方面的融合上都具有不同的困难,应该在三个方面对不同的孩子提出不同的融合要求。
孤独症儿童的幼儿园融合教育,具有自己的特殊性。最重要的有三点:第一,融合与辅助的侧重点,都应该放在孤独症儿童社会行为规范的学习上;第二,孤独症儿童的幼儿园融合教育应该从幼儿园辐射到家庭教育,因为孤独症儿童的社会性教育是全方位、全时段教育,仅仅依靠幼儿园还不能实现最好的效果;第三,孤独症儿童在普通幼儿园里要达到好的效果,个别辅助是必需的,辅助的程度和形式可以因人而异。
中国的孤独症儿童融合教育要探索的是,既要尊重孤独症儿童的心理发展规律,又要结合中国社会、中国家庭的教育、文化、经济、人力资源等方面的客观情况,在此基础上,充分开拓、利用普通幼儿园可能提供的有限的接纳机会,在保证普通儿童与孤独症儿童协调发展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促进孤独症儿童与环境的融合,为孤独症儿童社会性发展创造可贵的环境条件。
孤独症儿童幼儿园融合教育,需要依赖孤独症教育的专业教师、幼儿园教师和孤独症儿童家庭的密切合作,在相互信任和理解的基础上,实现人力资源的优势组合。
首先,孤独症专业教师需要根据幼儿园能提供的整体教育环境,研究每个孤独症儿童的特点,并根据幼儿家庭辅助程度等现实条件,指导幼儿园教师和家长,共同为孤独症儿童制订合理的融合目标。围绕目标的实现,确定合理的融合方式,确定合理的辅助方式,制订具体的集体融合方案与个别训练方案,并落实实施措施。孤独症专业教师还必须延伸指导孤独症儿童的家庭生活及社会活动中的教育,使融合教育的概念突破幼儿园教育局限,形成家园互动、立体化、全方位的学前康复训练。具有孤独症康复教育经验的专业教师,特别是具有社会性教育理念和教育经验的专业教师,在了解普通幼儿园教育的基础上,都应该具有进行孤独症儿童幼儿园融合教育的指导能力。
其次,幼儿园教师需要了解孤独症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给孤独症儿童家长和孩子以宽容和理解,给孤独症儿童最大限度的个别关注,利用好本班的生活及教育环境,积极地影响孤独症儿童,为孩子与环境的融合创造整体氛围。同时,幼儿园教师还必须协调好班级大多数正常儿童与个别孤独症儿童不同的教育需要,实现他们的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处理好普通教育与特殊教育的相互关系。有教育经验的幼儿园教师,经过对孤独症社会性教育知识的学习,一般可以具有实施孤独症儿童融合教育的能力。
孤独症儿童家长一方面可以直接作为孩子在园教育的辅助者,另一方面,家长又是家庭教育的直接实施者。后者更重要,因为家庭教育的功能和作用显然是幼儿园教育所不能替代的,社会性教育的契机很多在家庭生活中,在家庭为孩子提供的社会活动中。孤独症儿童家长与普通儿童家长的不同,在于我们参与孩子教育的深度和广度要远远超过普通儿童的家长。研究孤独症儿童的成长轨迹和教育方法,把握孩子教育的战略方向,这个角色只能由父母担当。在融合教育过程中,使父母同步获得支持孤独症儿童走出幼儿园以后持续发展的能力,应该是父母本人,也应该是孤独症专业教师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