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么让自闭症孩子在学校成为了“编外生”?
事件回顾:越越(化名)今年是一名十岁的自闭症孩子,本该四年前就和其他小朋友一样进入学校学习,然而由于反应慢、语言表达能力差、与同龄人沟通不畅等原因,没能按时入学。两年前,经过努力,八岁的越越终于买入了学校的大门,可让家人赶到伤心的是,学校迟迟不为越越办理学籍,原因是建了档案之后会影响班级和老师的”教学成绩”。因为没有学籍档案,越越无法享受不到一系列的阳光工程,无法享受学生公交卡的优惠,甚至无法参加学校的考试,这对于一个正在成长的孩子来讲,是一种残酷的打击。
自闭儿在学校成”黑户” 问题到底出在哪儿
这样的说法也让越越的家人无法接受,他们认为,如果越越是一个在某些方面具有天赋或者特殊才能的高功能自闭症孩子,可能学籍问题就早已解决了。但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每一个孩子都不会是一个模式,也不可能一样的聪明伶俐,否则也不可能组成这个五彩斑斓的大千世界。
自闭症孩子不是这个社会的破坏者,他们之所以会突然尖叫,突然乱跑,突然攻击别人,只是因为他们与这个社会沟通不畅,这并非他们的错误,在某种程度上,他们也是受害者。作为教书育人的学校应该给予他们平等的权利和待遇,而非或明或暗的歧视与排斥。”随班就读”政策不仅仅是一道强制性的法令与政策,更需要的是执行过程中对于特殊孩子的爱心与责任。教育的目的是让每一个孩子都能享受到平等的教育,能根据每个孩子的不同特点将他们培养成不同类型的人才,如果一味的追求所谓的”教学成绩”而失去了应有的公允与威严,就扭曲了教育的本质意义,这对自闭症孩子和自闭症家庭来讲都是一种伤害。
自闭症孩子融入社会,融入教育是一个长期而又漫长的过程,需要多部门,多群体共同努力来帮助他们迈出这道门槛。在这条道路上,国内著名的孤独症康复专家张桂娥教授带领的融合教育团队为自闭症孩子融合教育,融入社会开创了一条崭新的道路,以袖珍老师参与自闭症孩子教学课堂为模式,帮助自闭症孩子打开心扉,走进自然,寻找真实的”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