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孤独症及日常训练的注意事项
(一)认识孤独症
什么是孤独症?孤独症是由于脑功能异常而导致的广泛性发育障碍的精神性疾病,通常发生在儿童36个月前,但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医疗手段的不断完善,孩子的确诊时间越来越提前,这就保证了孤独症儿童的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为孩子的康复训练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孤独症儿童有三个主要特征:1.语言障碍。2.交往障碍。3.刻板行为。孤独症是1943年由英国医生肯纳首先发现并命名的,中国是1982年南京儿童脑科医院的陶国泰教授,首先确诊了四例患儿,孤独症儿童的康复训练从2000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大规模展开,在特教工作者及广大家长的共同推动下,孤独症儿童的康复训练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
目前,对孤独症儿童康复训练所采用的方法,大多借鉴美国的行为训练法。但因中美文化背景、社会资源、师资培训等众多因素的差异,行为训练的不足日益显现。大家逐渐去发现和探索更多的对孤独症儿童有帮助的方法,如结构化、RDI、疗育、刘氏、感统等方法被广泛采用。但目前尚未有一套本土化的,适合中国孤独症儿童使用的教育方法。1994年,北京联合大学特教学院的院长周耿教授受北京教委的委托,组织一批专家学者开展《孤独症儿童教育训练实践研究》的课题。2004年正式形成系统的理论—孤独症儿童三元训练体系。2005年进行大规模实践。2006年发表在权威杂志—《中国特殊教育》第四期 。本人也是三元训练体系实践课题组成员。我们在对孤独症儿童康复训练中本着综合训练、全面发展的原则,在七大领域(感知、粗大动作、精细动作、生活自理、语言交往、认知,社会交往)对孤独症儿童进行全面的干预。我们的课程设置也是按照三元训练体系的要求(以综合运动为基础性的训练,以沟通和认知为主流性训练,以行为和情绪为协调性训练)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教育。设置的课程有:综合运动(感统、粗大动作训练、精细动作训练、体育活动),认知(主题认知、综合认知),音乐教学(奥尔夫、音乐律动),手工艺术,电教(电视教学、电脑教学),集体游戏,行为训练,音乐治疗,艺术治疗,晨跑,个训(一对一,双训)。
(二)日常训练的注意事项
1.要坚持综合训练,全面发展的原则。
我们所设置的每门课程对孩子来说都是有积极意义的,所以家长要认真对待每一节课,不要偏重一种训练形式。我们通过运动促进孩子的发展,通过个训提升孩子的基础能力,通过群体课提高孩子的适应能力。为孩子走向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所以,每一节群体课对孩子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试想,一个小的群体都不能适应,如何进入社会这个大群体呢。孩子不可能一辈子都待在特教机构。
2.按要求、按计划完成日常的训练任务。
因孤独症儿童自身存在的双重性差异,致使对他们的训练存在着较大的难度。每个孤独症的儿童的个体差异非常大,所以我们对每个孩子均进行多次评量(课程评量,表现性评量,心理发展评量),并为每个孩子制定个别化训练计划,某些方面还要每个月进行一次动态评量,我们做这些工作,投入如此之大的精力,主要是力争做到使每个孩子的训练具有针对性,科学性,个别化。这就要求我们在训的每一位家长,一定要按老师的计划完成每一天的,每个月的训练任务。
3.调整好自己的心态。
孤独症儿童的康复训练工作本身就是一个长期的,艰苦的工作。在此,家长对孩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家庭的和睦,夫妻关系的和谐,家长的平和,对孩子都会起着积极的作用。所以,首先家长要戒“焦”戒躁,用积极乐观的心态投入到孩子的康复训练中来,否则家长不安的情绪会直接影响孩子的情绪,使孩子愈发封闭自我。其次,家长要保护好自己的身体,父母是孩子最基本的保障,如果家长累垮了,孩子的利益更无法得到保障了。
4.抓紧一切时间进行训练。
0--#p#分页标题#e#--6岁是孩子大脑形成的关键期,年龄越小孩子的可塑性就越强,所以在此期间家长要抓紧每一分钟的宝贵时间,随时随地,灵活教学,生活中的一切事物,都是我们教孩子的素材。生活中的所有场所,都是我们教孩子的课堂。
5.配合老师,遵守教学规定。
尤其是在群体教学中,家长一定要积极的配合老师,按老师的要求辅助孩子,完成课堂任务。我最反对的就是家长在课堂上聊天。老师在前面说,孩子在中间说,家长在后面聊。整节课乱糟糟。白白浪费了三十分钟。老师也多次强调,但是此现象屡禁不止。在以后的教学训练当中,如果我发现还有那个家长上课聊天,我会严肃地批评,甚至请你出去。其次,家长之间要互相尊重、互相体谅、互相帮助,尽量避免矛盾,为一个共同的目标全身心的去投入。
(讲稿题纲)
鞍山天使之翼孤独症儿童培训中心 杜彦君
二OO九年二月二十七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