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闭症康复个案:韵哥儿的拥抱
1
学校刚开始招生的那天下午,一对姐妹带着一个十来岁帅小伙儿敲门进来。我和她们交谈着,介绍着相关的种种,老师们则试图带着他做做运动,玩玩玩具,做做游戏。
然而他不动,他安静地蹲在一边,偶尔地,急速地伸出指头,敲敲我的黑色皮鞋。然后迅即看我一眼,又低头下去。
孩子,十周岁了。至今没有语言,妈妈和阿姨都很着急。
妈妈告诉我,他很早就发现了,但是被送到特殊教育学校,和聋哑儿童们一起学习——但他显然无法融入学习。一年年这样耽搁下来。
听了我大概半个多小时的介绍,她们立刻报名。
2
第二周,孩子过来正式上课。那个安静的孩子不见了。他发着脾气,任老师,妈妈百般劝解,他都不理。
递给他的玩具,塞给他的小食品,都被拍飞。
他只哀哀地蹲在墙角,哭。
哭声是凄厉的,让人听了为之心碎。
3
老师没有灰心,所有人都不能灰心。
也许他是累了。也许又出现了他喜欢的东西了。事情的转折那么不可思议。但上帝既然让我们来从事这个事业,用心去做,突破口总会找到。
时间已经是到了做感统训练的时候。
负责感统的高老师走到他跟前。他依然蹲着。妈妈和阿姨在一旁干着急,脸上满是忧愁。
这时候,他伸出手,轻轻地,迅速地敲了两下高老师的平底软底皮鞋。
高老师往后退了一步,他抬头看了老师一眼。也跟着移动了一下,再度敲敲他的皮鞋。
高老师蹲下来,拿了一个皮球,说,拍拍。然后示范着拍了两下。
他又看了老师一眼,伸手在红色的皮球上摸了两下。但没有拍——也不会拍。
高老师立刻伸出大拇指,夸张地表扬他:韵哥儿,你真棒。
然后把脚往前一伸。
果然,他又轻轻地敲了两下皮鞋。
4
这节课,当然还有哭,还有闹。但只要那黑色的皮鞋出现,总能及时降低他情绪的发作状况。
一节课下来,老师的汗已经浸透衣服。
但结论却让人心情沉痛:他各项能力,都存在严重欠缺——眼睛不能注视,不会拍球,不能看手部动作,双臂无法彻底伸展。
这对十周岁的孩子来说,未免,太残酷。
5
第一次跟老师进入个训室,依然是哀哀地哭着。任谁都不理。
熊老师这天的鞋子也是黑色的,她刻意地跺了跺脚。
于是他注意到了。
于是他又敲了。
好的,有了你喜欢的东西,就有训练的突破口了。
老师发指令,辅助他完成,奖励他摸摸鞋子(强化)。
慢慢地,做完老师的指令任务后,除了夸张的表扬,代之的不再是摸鞋子,而是吃颗QQ糖。
他吃,老师也吃,老师做出夸张的享受动作,说,好吃。真好吃。
他开始能够用眼睛好奇地看着老师的动作和神情。
虽然只是一瞬。
这一瞬就够了,很显然,他喜欢的东西,至少多了一样QQ糖。
6
一节课,又一节课。
一天,又一天。
一周,又一周。
一月,又一月。
韵哥儿到今天,来了整整三个月了。
7
他能说“我要”,虽然极少次。
他能说“妈妈妈妈”,虽然含糊。
他拍球的次数不仅超过了五十次以上,而且已经会双手同时拍,而且可以双跨(穿裆)。
他仿佛也发现了自己的手上有无穷的能力,他的眼睛,能够随着手上的动作而动,虽然,还不免要走神的。
他平展着双手,走过平衡木。
他已经能根据老师的要求,将球投降那小小的篮球框了——虽然大抵还是不能投中。
但,这就是那个什么都不会,只能哀哀地哭着的韵哥儿吗?
8
这节课是集体游戏课。
辅课的妈妈和孩子们背对,四手反握,背靠背之间,放入一个小小的皮球,然后,如螃蟹横行,从教室的这头走向那头。
第一组,在加油声里面,快乐地完成了。
第二组,在加油声里面,成功地完成了。
······
韵哥儿上来了,他低着头,在老师的指令声中,和妈妈背靠背,手拉手。老师把球放入他们的后背之中。
加油,加油,加油。
鼓掌,鼓掌,鼓掌。
他们也完成了。
老师兴奋地上前祝贺,说,韵哥儿你真棒,跟老师击掌一下。
他伸出双掌,和老师快乐的击掌了一下。
老师说,韵哥儿,真棒。跟妈妈拥抱一下。
这时候所有的人看到,他忽然露出洁白的牙齿,笑了。
然后,张开他已经越来越有力且越来越灵活的双臂,抱住了妈妈。
大家拼命鼓掌。
妈妈的眼睛里闪着泪花。
9
老师,十岁了,没有学校愿意收,他能力不够好,能进步吗?
韵哥儿妈妈,有谁是天生能力很好的呢?别人不教,我们来教。十遍不会,一百遍,一千遍,他总能有所进步吧。
可是,真的可以吗?
不尝试怎么知道呢?我只知道,如果放弃,他只有更糟糕。他的人生从此暗无天日,毫无快乐啊。这么帅的小伙子,我们怎么能放弃?
谢谢老师了。
不用客气,大家一起加油吧。
三个月前的对话,言犹在耳。
10
进步是一天天的。
但,路,还漫长呢。
让我们携手共同坚持,共同面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