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闭症弱中央统合理论综述
摘要 弱中央统合理论(WCC)是自闭症心理学研究领域中的一个新理论,可以较好地解释心理理论及执行功能缺陷理论所无法解释的自闭症症状,即自闭症个体通常表现出有限的兴趣而同时拥有特殊技能。本文对WCC的内涵与研究进展、WCC与其他两个重要理论的关到?辛俗凼觯?⒍愿美砺鄣姆此汲晒?推渌?吕砺劢?辛私樯堋?
关键词 自闭症 弱中央统合理论 综述
1 引言
自闭症最初由美国医生肯纳(Kanner)于1941年报告,《国际疾病分类手册(第十版)》和《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四版)》将其隶属于广泛性发育障碍,还提供了明确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①社会交往方面的严重障碍;②沟通交往方面的严重障碍;③行为兴趣和活动方面的狭窄刻板和重复性质。此外,该病症发生于3岁以前。自闭症可根据智商水平进一步划分为高、中、低功能自闭症,并与艾斯伯格综合症(Asperger'ssyndrome,AS)共同构成自闭症谱系症状(autismspectrum conditions,ASC)。
弱中央统合理论(Weak Central Coherence,WCC)是近年来自闭症心理学研究领域中的一个新兴理论,它可以解释心理理论和执行功能理论所无法解释的自闭症症状,即自闭症个体的狭窄兴趣和特殊才能。本文对该理论的内涵与研究进展、WCC与其他两个重要理论的关系进行了综述,并对该理论的反思成果与其他新理论的进行了介绍。
2 WCC的内涵与研究的进展
2.1 WCC的内涵
自闭症弱中央统合理论的提出源于自闭症个体的一些独特行为表现,例如:仅听声音就能判断出几十种不同品牌的吸尘器,在数秒内找出书架上放错的书,等等。实际上,肯纳早就把自闭症个体这种关注细节的现象归属于“同一性坚持”这一自闭症典型特征。
可以说,自闭症个体这一独特的感知能力既是一种障碍,同时又是一种优势;它会使他们因环境微小改变而产生不安,但也会使他们拥有一些常人所没有的独特能力,即能力孤岛(Inlets of Abilities)。而对障碍和优势这两方面都能加以具体解释的认知理论正是弱中央统合理论。弗里思(Frith)是该理论的提出者,他注意到正常发展的儿童或成人常以牺牲对细节和表面结构的关注为代价来处理信息以形成意义和格式塔(整体)结构。他认为自闭症个体缺乏正常人信息处理过程中的这一“构建倾向”(Buih-in Propensity),即无法“整合尽可能广泛的刺激,概括尽可能广泛的背景”。该理论的核心内涵是:自闭症个体复杂刺激的认知倾向于将其理解为相互分离的部分,而难以将之整合成有意义的整体。
自弗里思提出该理论后,研究者们对自闭症弱中央统合理论的兴趣快速增长。随着研究兴趣的增加,弱中央统合的观念立即得到了自闭症个体及其家庭的广泛认同。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在于:这个理论不仅能很好地解释其他理论所无法阐明的自闭症临床症状,如特质领域、超敏锐知觉以及低迁移能力等;而且从本质上说它首次关注到自闭症个体由于特殊知觉方式而拥有的特殊能力,即他们的“闪光点”。这个理论有助于更客观地认识自闭症,也给自闭症个体及其家庭增强了信心。
2.2 支持性研究结果
自闭症弱中央统合理论的已有研究通过各种实验任务主要探讨了自闭症个体在视觉、听觉、以及语义加工上的加工方式,以验证该理论的核心假设,即自闭症个体无法进行整体加工而采用局部加工。由于听觉加工方面的研究还处于相对起步阶段,以下主要从视觉加工和语义加工两方面进行具体阐述。
2.2.1 视觉加工的弱中央统合
在视觉加工方面,研究者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获得了较多实证性证据。静态视觉加工上,研究者所采用的实验任务主要有:积木测验(Block De-sign,BD)、镶嵌图形测验(Embedded Figures Test,EET)、Navon等级图形测验(Navon Hierarchical Fig-ures Test)、视错觉任务(Visual Illusions Task)、不可能图形任务(Impossible Figures Task)、迷宫一地图任务(Maze-map Task)、模式或光栅区分任务(Pattern orGrating Discrimination Task)、区分细节不同的简单刺激任务(Discrimination of Elementary Stimuli Differing atthe Featural level)、以及细节性和连接性视觉搜索任务(Featural and Coniunctive Visual Search Tasks)、心理旋转任务(Mental Rotation)、画图任务等。其中,积木测验和镶嵌图形测验是最为常用的实验任务,以下加以具体阐述。
积木测验要求个体在大脑中把几何图形分解为具体的部分,进而以此为基础用积木重新摆出该几何图形。沙阿(shah)和弗里思巧妙地通过比较自闭症个体按照整图与按照分割图完成积木任务的方法,检验了这样一种假设:自闭症个体在积木测验上的优势源自更多地把物体视为部分而非整体的加工倾向。结果发现:与正常控制组相比,自闭症被试在整图条件下表现出他们惯常的优势;而在分割图条件下这一优势并不出现,这是因为该条件下控制组被试成绩明显提高。自闭症个体在分割图条件下并没有出现成绩提高的现象表明他们在积木测验上的突出能力源于他们较强#p#分页标题#e#的分解能力以及缺乏对图片进行整体加工的能力。她们进一步给被试呈现旋转过的图片以及斜线数量增多的图片,从而增加任务难度。结果发现,在这两种条件下,自闭症被试和控制组被试都出现了相同的成绩下滑现象。这更加证明,自闭症个体在积木测验上的优势源自其突出的局部加工能力而非他们突出的视觉空间能力。镶嵌图形测试(EFT)是自闭症中央统合研究的另一个范式。沙阿和弗里思最先检验了自闭症儿童在该测验上的表现,采用的是该任务的儿童版本(Children’s Embedded Figures Test),要求被试找出潜藏于熟悉的有意义物体(如童车、木马)图片里的简单形状(三角形或房子的形状)。他们发现,低功能自闭症被试找出隐藏图形的能力显著地高于智力障碍组和正常控制组。这一结果表明,相对而言,自闭症个体对信息加工中的更大背景并不敏感。乔利夫(Jolliffe)和巴伦·科恩(Baron-Cohen)扩展了这些研究结果,他们采用镶嵌图形成人版测验(要求被试从抽象的几何图形中提取目标成分)作为测验工具,结果表明:高功能自闭症和艾斯伯格综合征个体的成绩优于正常控制组。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有关自闭症面孔加工的研究正在快速增多。面孔是一类可以按照细节或整体结构进行加工的刺激,但它在生物进化和技能发展上具有特殊性,因而面孔加工是一种独特的视知觉加工,由面孔研究所得到的结论并不能推广到其他刺激类别上。研究已表明,自闭症个体表现出异常的基于细节的面孔加工。
而动态视知觉方面的研究表明自闭症个体视觉信息加工的二分性:他们在加工静止空间信息时,表现正常或更为优秀;而在分析动态信息时则处于劣势。他们通常不敏感于大量复杂的动态刺激。针对自闭症视觉动态知觉能力下降的现象,研究者提出了两个假设:一是“特定通路假设”(Specifo ic-Pathway Hypothesis),另一个是“特定复杂性假设”(Specific-Cornplexity Hypothesis)。前者认为,因为动态知觉主要在背侧通路进行,同时受腹侧通路的调节,所以自闭症个体背侧加工流的障碍导致外显的动态知觉障碍。后者则认为,自闭症个体对复杂动态刺激敏感性下降的现象源于自闭症个体知觉水平上整合机制的有效性降低。两种解释最本质的区别在于:特定通路假设认为自闭症个体对任何动态刺激的敏感性都会下降,而特定复杂性假设则认为他们只在分析信息量大的动态知觉上表现出敏感性下降。相关研究还在进行中。
2.2.2 语义加工的弱中央统合
中央统合不仅涉及视觉、听觉这些感知觉水平上的加工风格或整合能力,还涉及更高层次的语义加工水平上的加工风格和意义整合。迄今为止,语义加工的弱中央统合研究所采用的实验任务有:利用语境区分同形异音字(Homographs)、回忆相关/无关词(Related/Unrelated Words Recall)、回忆有意义/无意义句子(Meaningful/Meaningless Sentences Re-call)、相关词启动任务(Related Words Priming)、局部统合推断任务(Local Coherence Inferences)以及歧义句测验(Ambiguous Sentence Test)等。其中,前三种实验任务是实证研究中常用到的基本范式,下面对它们作简要的阐释。
弗里思和斯诺林(snowling)通过测试儿童使用语境区分同形异音字的能力来探讨自闭症个体语义水平上的弱统合性。他们给儿童呈现诸如“Hemade a deep bow”这样句中含有同形异音字的句子,结果发现:与控制组相比,自闭症儿童较少使用句子语境来确定单词的意义及其发音,而倾向于使用常用的发音,例如“bow”在“He had a pink bow”中的发音。
赫梅林(Hermelin)和奥康纳(O'Connor)在自闭症语义加工的弱中央统合方面开展了许多研究。在一项实验中,他们让自闭症儿童和智力落后儿童完成回忆有意义句子和无关词的任务,这些儿童在接受性词汇和数字空间上是相匹配的。结果发现:智力落后组回忆出的句子量要远多于无关单词,而自闭症组则没有从句子所提供的意义中获益。塔格·弗卢斯伯格(Tager-Flusberg)进行了一项实验,其目的在于排除自闭症个体在句子上相对较差的表现源于句法加工缺陷这一可能性,让自闭症儿童和匹配的控制组儿童回忆同一语义类别的12个名词和12个语义不相关的名词;结果表明:控制组语义相关词的回忆量多于语义不相关词,而自闭症儿童两类词的回忆量之间没有差异,且回忆量都不多。
需要指出的是,近来有不少研究开始采用相关词启动任务,该任务通过考察自闭症个体是否会表现出启动效应,从而间接判断他们的意义整合能力。启动效应表现为:当启动词与目标词相关或一致时,个体能对目标词的读音或命名等做出更快更准确的反应;而当启动词与目标词无关或不一致时,个体对目标词的反应会受影响或与无启动词的中性刺激条件下的反应类似。这一任务的优势源于启动任务可以反映出潜在的内隐加工,可更深入地探讨自闭症个体的语义加工统合。
当然,以上两方面的研究并非完全独立,例如已有学者开始将视觉加工和语义加工结合起来,探讨当信息以视觉形式呈现时,是否可以提高自闭症个体有意义的语义加工#p#分页标题#e#能力。随着研究的进一步开展,多通道、多水平的研究将会是一种趋势,而且也是必要的。
2.3 反对性研究结果
尽管已有大量研究证明WCC的合理性,但随着研究的深入,研究者逐渐发现并积累了大量与该理论不相符的研究结果。
感知觉水平上,早期研究表明自闭症能更准确地判断出视错觉图形,但这一结果并没有在后期罗帕(Ropar)和米切尔(Mitchell)所做的研究中得到重复。Navon等级图形任务的研究结果也存在着不一致:研究者发现有部分自闭症个体在该任务上表现出了正常的整体加工优势。在语义加工水平上,也得出了相似的结论:给自闭症儿童实施同形异音词区分任务,并没有发现自闭症个体特有的无法根据先前语境分辨发音与意义的稳定现象。洛佩斯和利克曼采用启动实验范式,发现由一个单词或情境(或可能是情境中的局部元素)而引发的直接启动效应确实可以发生于自闭症个体,而且自闭症个体可在单个信息以视觉形式和言语形式两种呈现方式下对信息进行语义关联。这些证据表明:无论是在感知觉水平上,还是在高层次语义加工上,自闭症个体都能够表现出整体性加工,从而削弱了WCC的解释力,因为该理论强调自闭症个体由于缺乏整体加工能力从而表现出局部加工的优势。
此外,研究表明自闭症的局部或整体加工受外在指导的影响。普莱斯特德(Plaisted)等人的一项研究结果表明:当要求自闭症被试在局部和整体水平上分离注意时,他们会表现出局部加工优势以及局部刺激对整体刺激的干扰;但是在指导被试关注于整体水平的选择性注意任务时,他们并没有表现出上述现象。因此,可能只有当自闭症被试未被指导关注整体信息时,他们才会表现出整体加工优势的减弱或缺失。洛佩斯等人在面孔加工上发现了同样的效应:自闭症被试在有注意提示的条件下显示出结构性的加工方式,但在无注意提示的条件下则不显示。
最后,在实际生活中,自闭症个体确实能够表现出一定的整体加工能力。例如,他们会把每天的行程组合在一起(打乱行程可能会导致一种压力感),能在一个较小的领域里积累相关事实(如推算日历),能在画画的时候把彼此相一致的视觉元素放在一起,等等。这些证据表明自闭症个体确实可以进行结构化整体加工,例如链式加工(如行程组合),以及领域内的统合(如推算日历)。
3 WCC理论与其它重要理论的关系
目前,WCC理论与心理理论及执行功能缺陷理论是自闭症心理学研究领域最受重视的三个理论,探讨WCC理论与另两个理论关系的研究也为数不少,因而有必要对WCC理论与其它两个理论的关系作简要的概述。
3.1 WCC理论与心理理论(Theory of Mind,TOM)弗里思及其同事最初认为,WCC导致个体难以把信息整合为更高层次的意义,而这可以解释他们在社会理解上的缺陷(如细节加工会干扰面部情绪的认知,从而降低解释社会行为情境的敏感性),即“心理理论”缺陷,二者是一种因果性关系。然而,更多研究表明二者并非简单的因果关系。
哈珀(Happe)发现,在ASC群体的大样本研究中,他们在心理理论任务上的表现与韦克斯勒量表的阅读分量表(通常被视为需要实用性和社会性技能)相关,而与积木分测验(弱中央统合的标志)的表现无关。摩根(Morgan)等人也发现,以ASC学前儿童为被试,并未发现WCC(可用EFT测量)与社会性技能(共同注意、假装游戏)之间的相关性。也有研究表明:无论心理理论的表现如何,ASC个体均表现出关注细节的加工方式。这些事实表明,自闭症个体这两方面症状可能是独立的。
然而,贾罗尔德(Jarrold)等人报告,大学本科生在测量心理理论的“眼睛任务”上的表现与完成EFT任务的速度之间呈负相关。此外,一个以自闭症儿童和正常儿童为样本的研究表明,错误信念任务表现与EFT表现之间存在着负相关,且即使排除,言语智力和年龄因素后,该相关依然显著。这些研究结果又说明这两种理论间存在着某种关系,或WCC造成TOM缺陷,或TOM缺陷造成WCC,或二者相互影响。
为了解开二者之间的复杂关系,纵向研究是重要且必要的。目前为止,探讨二者关系的纵向研究只有一个。伯杰(Berger)等人以青少年和成人为研究对象,在两年的追踪研究中发现,可以预测高功能自闭症个体(年龄在16~25岁之间)社会性理解的是认知转换,而不是镶嵌图形任务上的表现;这表明心理理论可能与执行功能有着更密切的联系。
3.2 WCC理论与执行功能缺陷(Executive Dysfunc-tion)理论
如上所述,执行功能缺陷理论主要用于解释自闭症个体的刻板和重复性行为。执行功能是一个概括性术语,包括了大量的更高层次的认知能力,这些能力对于实现新目标所需要的灵活性与调节性行为是必要的。WCC与执行功能之间的假设关系较为明确。因为执行功能包括处理一定背景下的信息以获得整体信息,即中央统合;因此有理由认为,执行功能障碍可以解释许多弱中央统合的研究结果,如:如果认为局部加工是自闭症个体的默认加工方式,那么无法对信息进行整体加工可能是因为他们无法在局部加工和整体加工两个水平间进行转换;工#p#分页标题#e#作记忆的限制也会让自闭症个体倾向于在局部加工上的表现更好;计划能力差可能会让他们以逐步加工方式完成新异任务。从这个意义上说,可以将中央统合视为执行功能的一个方面。
但也有实证性研究表明中央统合可能是独立于执行功能的。托尼西(Teunisse)等人发现,相对于正常发展被试,高功能自闭症青少年更常表现出弱中央统合和不佳的模式转换,但二者并无相关性,且与症状严重性及社会技能无关。布思(Booth)等人通过一个画图任务直接验证了计划这一执行功能对整体,局部加工可能产生的作用。他们比较了年龄和IQ都匹配的ASC男孩组、ADHD男孩组以及一个发展正常的对照组。在要求事先计划(增加了一个被要求的内在元素)的图画任务上,两个临床组都表现出了预期的计划缺陷;而图画风格的分析则显示,只有ASC组表现出逐步绘画(例如,以细节特征起笔,或者从细节到细节的绘画)的风格。在该任务上,执行功能与中央统合之间并不存在相关。因此,布思等人认为,弱中央统合并不体现于所有执行功能障碍群体,计划性差也不能解释自闭症关注细节的特点。此外,执行功能的神经基础主要在前额叶,而已有研究表明中央统合的神经基础并不在前额叶。
这些研究结果表明,弱中央统合和执行功能缺陷这两种理论间确实有一些共通点,但弱中央统合并不只是执行功能障碍的副产物,而确实有着一定的独立性。
4 理论反思与其他新理论的提出
这些反对性研究结果和轶事性记录促使学者开始重新客观评析与理解该理论,并提出了其他新理论。
4.1 弱中央统合:一种知觉风格
弗里思和哈珀近来开始反思WCC理论并做出一定的修正,他们认为WCC是一种知觉风格而非缺陷,这就意味着一个连续体的解释方式,即:弱中央统合处于认知风格正态分布的一端。自闭症群体位于这个连续分布的极端,他们的家属可能也位于这个分布的极端上。而相反的认知风格(即强中央统合)的特征或许就是倾向于处理要旨和整体形式,而忽视对细节和表现形式的注意和记忆。因而,尽管弱中央统合的个体在观察整体图景方面表现较差,但强中央统合的个体则可能会是糟糕的校对者。值得注意的是,在这种假设中,这些风格只是代表了各种偏向。强中央统合的个体可以通过努力增强他们对细节的注意(例如,为考试而识记无关联的事实);同样地,有必要的话,弱中央统合的个体也可以提取出一篇演讲的主旨。
据此,每个人都可以在中央统合功能这一正态分布曲线上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那么,有理由相信:①自闭症群体的弱中央统合只是反映了一种正常的个体差异,而且弱中央统合也只是反映了自闭症群体的整体加工风格,对于群体中的个体而言也还存在着个体间的差异;②在其他临床群体中也可以发现类似的加工风格;③在正常人群中也存在着中央统合的个体差异。下面将分别提供相关的证据。
首先,已有数据表明:弱中央统合可能只是ASC群体中一个亚类的特征。也就是说,并非所有的自闭症个体都会表现出明显的弱中央统合。由于自闭症群体的异质性较大以及测验的信效度还需完善,所以这一结论还是具有说服力的。
其次,其他临床群体也会表现出这种认知风格。实证研究表明:精神分裂症、威廉斯综合征、抑郁症患者以及脑右半球损伤者这四个临床群体都表现出局部加工偏向。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特征是细节加工与整体加工间的存在竞争;精神分裂症特质较高的患者较少使用背景信息,在特定任务上成绩出众。威廉斯综合征患者有着不同寻常的细节加工能力。抑郁或焦虑症患者在整体加工和局部加工的表现可能会不平衡,临床上的负性情绪往往与细节加工或分析性加工相关,这个结论与非临床样本上得出的情绪推断是一致的。负性情绪对自闭症的中央统合是否有作用还不明确;但高功能自闭症个体普遍有着焦虑症和抑郁症。后天性右半脑损伤的个体在视觉空间构建任务上表现出缺陷,能够保留细节信息但会遗失整体结构。这些病人的交谈也是分裂的,难以将言语信息整合起来,也难以提取要旨。但是,相似的行为并不一定意味着相似的认知风格。尽管将不同的临床群体与自闭症群体在相同的统合任务上进行了比较,但是它们之间是否确有相同的认知风格依然是不清楚的。当然,也有研究表明某些群体并未表现出弱中央统合。布思等人测试了自闭症男孩与多动症(ADHD)男孩在弱中央统合任务上的表现,结果表明:自闭症被试表现出关注细节的作画风格,但ADHD被试并未表现出这一风格。
在普通人群里,也可发现中央统合上的个体差异。在婴幼儿、儿童以及成人身上都获得了一些表明局部——整体加工个体差异的证据。在需要使用局部——整体加工资源的任务上,已报告有性别差异。
4.2 其他新理论的提出
由于WCC理论不能很完美地解释自闭症的症状表现,近来出现了许多新的理论。其中,莫特伦(Mottron)的EPF理论和巴伦·科恩的高度系统化理论较为系统,下面将分别加以阐述。
4.2.1 EPF理论
由于越来越多的研究结果与弱中央统合理论不相符合,莫特伦和布拉#p#分页标题#e#克(Burack)提出了“知觉功能促进化”(Enhanced Perceptual Functioning)理论,即EPF理论。该理论认为,整体和局部这两种加工方式可以分别独立地进行。具体而言,自闭症个体的主要特征是低水平加工有优势,即“知觉功能促进化”(EPF);但同时在整体加工上⒚挥腥毕荨D?芈椎热巳衔??荅PF使得自闭症个体表现出明显的局部加工偏向,尤其是在需要局部加工的任务上表现得更为明显。此外,他们虽然提出自闭症个体的整体加工并不存在缺陷,但也提出他们的高水平概念加工对低水平知觉加工的影响减少。换句话说,他们认为,在高水平概念加工会对低水平知觉加工产生干扰的任务上,自闭症个体的表现将优于对照组个体;然而,当高水平概念加工或意义加工是必要或有利的时候,自闭症个体也能进行这一加工。
因此,这一理论可以解释以上那些与WCC理论相悖的研究结果。此外,也有研究开始以WCC和EPF两种理论作为研究的假设,设计实验任务对两种理论进行验证。例如,谢泼德(Sheppard)等人采用画图任务对两种理论进行验证;其结果明确地支持了EPF理论而不支持WCC理论。研究还发现,自闭症群体能对音乐刺激进行较好的局部加工和整体加工,这也支持了EPF理论。
4.2.2 高度系统化(Hyper-Systemising)理论
(1)理论阐释
巴伦·科恩提出了完整的自闭症高度系统化(Hyper-Systemising)理论。首先,他提出了该理论的三个奠基性概念。①环境的“变化”可以根据是否是自发产生的而分为施动性变化和非施动性变化;前者是自发产生的,而后者是非自发产生的。②“系统”是以规律性加以定义的。有些系统有100%的规律性(如电灯开关或数学公式),因而可以100%地加以预测和控制;计算机则可能是有着90%规律性的系统;而社会世界可能只有10%的规律性。③“系统化”是指搜寻数据的结构(模式、规则、规范、周期)以测试正在变化的数据是否是一个系统的一部分。系统化包括观察输入——操作——输出之间的关系,从而确认出规律以预测X事件将会以P概率发生。基于这三个基本概念,他认为,个体将会对非施动性变化进行系统化,因为非施动性变化较为简单,系统化后至少都具有中度规律性,变异性小,对之进行系统化是有效的;而个体将会采用“移情系统”这一神经认知机制解释施动性变化,因为这种变化复杂,系统化后也会有较大的变异,因而不适合进行系统化。
其次,他详细阐述了系统化理论。该理论认为,人类大脑有一个系统化机制(Systemizing Mecha-nism,SM),该机制在不同个体身上有不同的水平;在人群整体中,系统化有8个水平。水平越高,系统化能力越强。其中,高功能自闭症(HFA)人群的SM位于水平6,中功能自闭症人群的SM位于水平7,而低功能自闭症人群的系统化机制则位于最高水平(水平8)。因而,高功能自闭症人群试图通过“系统化”进行社交或移情;他们在包含时间或物理因果关系的图片排列任务上的表现高于平均水平。中功能自闭症群体在错误照片任务上的表现高于平均水平。低功能自闭症群体处于极端系统化水平,会表现出高度重复行为、自我刺激等14种主要行为。
最后,巴伦·科恩还提出了“选择性交配”(As-sortative Mating)理论,从基因角度论证高度系统化是ASC症状的一部分。该理论认为,自闭症个体的高度系统化可能源于有两个高系统化者作为其父母从而产生的基因效应。相关证据有:ASC儿童的父亲和祖父以机械工程为职业的可能性是普通人群中男性的两倍;而这些父亲和祖父的SM设置高于平均水平(水平4)。理科(工程、数学、物理)学生比文科学生有更多的自闭症亲戚。与普通人群相比,数学家有更高的ASC比率,他们的兄弟姐妹也有较高的ASC比率。
系统化理论不仅可以较为全面地解释自闭症的三个主要特征,同时也与基因这一病源学水平相联系。基于该理论,ASC个体尽管在社会性世界中存在障碍,并且有着异常的行为和兴趣等,但是高度系统化也使得他们在那些系统化领域里表现出特殊的禀赋。
(2)高度系统化理论与弱中央统合理论
由上述阐释可见,高度系统化理论不同于弱中央统合理论的地方在于它与掌握一个新系统有关,要求发现潜在参数间的规则、规范及关系。将一个系统各部分信息整合起来的能力正是弱中央统合的对立面,可以解释自闭症个体所表现出的整体加工。同时,由于自闭症个体在获得一个系统后难以很快地将其他属于该系统的参数纳入,因而就会表现出对同一性的固守,以及对不符合该系统的细节的过度敏感与关注,也就表现出弱中央统合所强调的细节性或局部性加工风格。此外,系统化理论还注意到了未被弱中央统合理论所包含的ASC个体的一个重要表现,即他们拥有在受限的狭窄兴趣领域里收集和联系信息的渴望;这既是ASC个体整体加工能力的体现,也有理由成为对他们进行教育的重要突破口。
此外,高度系统化理论强调其潜在的基因因素,而弱中央统合理论的一些研究也得出了相似的结果。哈珀、布里斯克曼(Briskman)和弗里思。使用EFT任务、分割/无分割积木任务、视错觉任务以#p#分页标题#e#及句子填空测验等统合性测验研究了ASC男孩的父母。他们发现,在这一组测验上,大约一半的父亲以及1/3的母亲表现出了一致的弱中央统合(常常表现为在任务上有更高的成绩)。对照组(阅读障碍男孩的父母、无障碍男孩的父母)被试在测验及自我报告上一致反映出对细节的关注量要显著得少。这些结果表明,弱中央统合这个心理特性很可能受基因的影响。因此,这两个理论在基因层面上是相通的,只不过高度系统化理论更为全面,对自闭症症状的解释面更广。而且,从理论阐释角度出发,系统化和中央统合这两个心理特性是所有人都拥有的。那么就存在一种可能性:它们所对应的基因是多基因,只不过每个人所附带的基因数不同,从而表现出的程度也不同;但是这些基因的广泛性也可反推出其生存的适应性及稳定性,那么就有可能在未来出现更多的高系统化者或弱中央统合者。这一可能性并非完全没有道理。高度系统化理论中,那些处于水平4和5的个体往往能够确认出数据中的规律或模式,从而表现出更高的创造力;在这种意义上,很可能是逐渐增加的系统化基因已经为人类历史做出了显著的贡献。
5 结论
综上所述,弱中央统合理论是自闭症心理学研究领域的一个新理论,能够较好地解释自闭症的一些非社会性症状。其最初强调ASC个体缺乏整体加工从而表现出局部加工偏向。随着研究的深入,该理论内涵发生了变化,已由强调整体加工的缺陷转向强调局部加工的优势,并逐渐将中央统合视为一种认知风格。此外,EPF和高度系统化理论这两种新理论能较好地弥补WCC理论的一些不足。目前的研究表明不可以将弱中央统合视为一种执行功能障碍,且大多数研究表明弱中央统合是独立于社会认知障碍的。还需要对弱中央统合在认知神经水平上的机制加以探索。此外,有必要建立起弱中央统合或其他新理论与真实生活能力及障碍的联系。最后,弱中央统合的研究成果还有待于转变成教育方法,这将最终验证该理论的真实性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