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自闭症孩子的语言训练
说到语言训练,我想问问大家语言是什么?语言的用途?语言对自闭症孩子的康复有什么意义?
从教近20年,做特教也有小10年之久,特别是做特教过程中,接触了太多语言发展障碍、语言能力退步的孩子。其中有为数不少的孩子,是因为语言发育迟缓或语言退化去求医,而被诊断为自闭症、疑似自闭症的,于是这些孩子就需要开始语言训练及其他各项康复训练。
今天主要谈语言训练,语言首先是交流的工具,是表达情感思想表现情绪的一种形式,也因此语言能力的提升和重获,对自闭症孩子社会性的重建和康复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语言能力包括语言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两部分,人类获得语言能力均从生活环境而来。获取的顺序是先有语言理解力,包括对语音、表情、肢体动作、话语的理解,在理解力积累到一定量后,开始出现语言表达能力同样包括语音、表情、肢体动作、话语的表达。
婴儿期的孩子,就能通过环境的声音和家人的表情、肢体动作及话语来和家人互动,这就是理解力的表现。例如妈妈亲切的呼唤孩子名字和亲吻孩子,孩子就会发出“咯咯”的笑声;孩子有了第一次去医院打针的经验后,看到大夫或进入医院就会联想到疼痛表现出恐惧并哭闹;孩子咿呀学语时,家人亲切模仿孩子的声音,和孩子交流,孩子就会更多的积极的开心的“咿咿呀呀”;再如孩子如果尿了拉了困了饿了,都会用哭闹叫喊等方式来引起家长的注意获得帮助,这时家长如果用语言表示理解和明白了孩子的意思亲切悦声说:“妈妈,知道宝宝饿了,宝宝想喝奶了”等,孩子的情绪比较容易平和。这一切都是人类语言理解和语言表达的前期形式;
到了幼儿期,孩子开始说话了(注意是孩子开始说话了,而非学说话),这是孩子的理解力积累到一定量后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同时孩子会用自己的理解力来表述和表达一些特有的名词或意义,故这一时期又被成为命名期,例如有孩子在吃过“鸡蛋灌饼”后,没有完全记住这个名字,他会用他理解和会使用的相关特征来命名,如称其为:“酱饼”“楼下饼”等等。随着孩子理解力的进一步提升,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随之提高。
人类的语言理解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形成特征,是由具象到抽象,也正是这个特征所以孩子最先掌握的多是名词及动词,然后才是形容词、数词、量词、副词、代词……等。所以才会出现孩子在看到小心火车的警示牌后问:“妈妈,小心火车和我们坐的火车一样吗?”一个孩子在被家人举高高的时候会说:“放你下来,你害怕啦”;(代词混淆,先掌握和会使用的是第二人称“你”)。
患自闭症孩子在语言理解力的获取上存在着困难甚至缺失,因此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就受到了制约,出现语言发展迟缓或退化也就是必然的。
给自闭症孩子进行语言训练需遵循人类获取语言能力的规律,从日常生活着手,点点滴滴的渗透和提高孩子的理解力,给孩子足够的时间做语言理解力的积累,语言表达能力能自然会得到提升。切记也切勿:急于要求孩子仿说和强迫跟读,这样的结果很容易形成“鹦鹉学舌”及“自言自语”现象,孩子并不明白语言的用途和意义,不能真正的学会使用语言,那就谈不上获取和形成社会性更谈不上自闭症的康复了;反之,孩子的语言理解力得到了较大的提升和发展,由于种种原因,始终没法开口说话,还可以用书写或手语或图片交流系统来做表达,这对孩子获取和形成社会性促进自闭症康复是极为有利的。并且理解力是与孩子所有生活学习息息相关首要能力。
09年春季学期,我新接了一个9岁自闭症孩子的课,家访时我看到,这是个典型的“鹦#p#分页标题#e#鹉学舌”的孩子,没有一句正常的交流语言。孩子妈妈介绍,孩子从3岁确诊起一直到8岁,几乎去遍了北京所有的训练机构,孩子仍然只会“鹦鹉学舌”的跟说和仿说。原来以为会跟说仿说了应该很快就能有交流性的语言出现了,可一直没有。从8岁起请家教到现在教了1年了,孩子连苹果、西瓜都不认识(命名困难)。看到孩子的情况和听到这样的介绍,我很心痛!
从孩子那天和我及他妈妈的互动中,我能明显感觉到孩子有一定的理解能力,只是他的语言表达能力训练多于和超前于他的理解力,强迫跟读形成的语言表达孩子不理解自然就不会应用,所以孩子没有任何的正常语言交流还存在着很难逾越的“命名难”,甚至会在教学中,孩子出现了被“鹦鹉学舌”纠结难脱的现象。由此可以看出语言理解力的提高在语言训练教学中的至关重要的意义。
在对明明有了基本的了解后,我制定教学计划时就从明明能够理解的语言、行为开始,同时结合明明的生理年龄9岁和心智年龄3岁左右,利用游戏教学法教明明认字,字选择的是明明能够理解名词和动词;用生活场景教学法利用两节课之间的课间休息如:喝水、如厕、吃水果等等活动来帮助明明提高理解力。在短短两周的时间里,一天妈妈在给明明洗葡萄的时,问明明这是什么?“葡萄”明明回答说。妈妈很惊讶,接着明明认识了“香蕉”“梨”等。命名困难得到了突破。
在明明学会了一定数量的字后,为了帮助孩子摆脱“鹦鹉学舌”,我开始使用写字板来发指令,语言指令作为孩子注意力不集中时连同动作一起的辅助方式来用,比如:我们开始练习跳绳时,我会在写字板上写:“明明,去拿跳绳。”然后让明明看,孩子在注意力很好时基本都能去执行,但偶尔也会出现他没看,或者没仔细看,这时我才用语言:“明明,去拿跳绳。”同时把他带到挂跳绳的地方,取下跳绳练习跳绳。同时,在音乐教学中,我不再采用传统的教师教一句孩子学一句的教学方法,而是用同时跟唱的方式来教明明唱歌。一段时间后,明明已经不再处处学舌了,还能根据场景来回答一些问题,形成一定意义上的交流了。比如:在我准备离开穿鞋时,我会问:“明明,我在干吗?”“穿鞋”。“恩,老师穿鞋老师要回家了。”很多次后,一天我穿鞋时,没再问问题,孩子自己说到:“老师穿鞋,要回家了。”记得刚开始的时候我问这样的问题,明明总是跟说:“明明,我在干吗?”(这时我从不去纠正孩子,而只是说出正确答案。)
如何提高孩子的理解力?提高孩子的理解力从自然生活场景中开始。
生活里家长和孩子之间有非常丰富的互动场景和教学机会。因此自然生活场景是孩子提高和形成理解力的最佳场所。
在孩子眼里生活处处是游戏,并且孩子在游戏中学习效果更佳。正所谓:“寓教于乐,事半功倍啊!”
理解力的重要性我想大家是有目共睹的,现在来说说孩子语言发展的顺序。
孩子的语言理解力积累到一定时,由量变到质变就开始了“命名期”,这一时期有的孩子比较长,有的孩子相对短些;接着出现的是“需求表述语言”;“描述性语言”最后是“对话交流语言”。
自闭症孩子的语言发展突破也是需要遵循发展规律的,通常出现“命名期”是一个语言发展突破的标志,很多孩子从此就开始“说话”了。
前面说到,“命名期”有长有短,所以在“命名期”出现了一段时间后,观察孩子是否有了主动的“需求表述语言”,同时需要有意识的创造“需求情景”来鼓励和示范“需求表述语言”的运用。多示范,例如:下班回家,让孩子帮忙拿拖鞋,“宝宝帮xx拿拖鞋”。如果孩子做到了,要#p#分页标题#e#说谢谢!“宝宝我要吃苹果,帮xx拿个苹果”。(可以拿的东西很多很多,也就是可以示范及练习的机会也很多很多。)注意:让宝宝拿的物品都是孩子能够“命名”或能够“指认”的物品。制造“宝宝的需求”场景,比如吃水果时间,水果放的高高的;玩具在玩具柜里宝宝自己拿不到;吃饭的时候宝宝碗里是空的等等等等。随时给孩子制造开口的动力,还要给宝宝足够的反应和组织语言的时间,鼓励孩子开口。
接下来我们的宝宝该开始使用“描述性语言”了,自闭症的孩子在这往往会遇到一个坎,如果家长和教师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就会导致孩子语言发展的停滞甚至后退。培养宝宝的描述性语言也从生活中开始,原则还是:多示范,多练习,鼓励!练习示范先从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的情景开始,比如:带孩子去厨房门口,家长说:“xx在炒菜(洗菜、洗碗)”。出门时说:“xx,在穿衣服”,吃东西的时候说:“苹果真好吃”,“蛋糕甜甜的软软的,我喜欢。”外出:“今天车好多啊!”“真好今天没堵车”等等等等。同样有很多很多的示范练习机会。切记:你想孩子爱说话,你自己得先爱说话,你想孩子爱运动,你自己就不能整天在书房呆着。你的示范孩子会在某一天呈现给你的,当孩子尝试着来自己“描述”某一事时,一定记住给他时间,鼓励鼓励再鼓励。
在你给宝宝不停的示范“需求表述语言、描述性语言”时,其实你已经在开始和孩子示范“对话交流语言”的使用了。比如:拿一本孩子喜欢的书(玩具、食物),让孩子看见,等待孩子开口要,和他一起看(玩、分享),然后一起来回忆刚才发生的一切,让孩子转述这愉快的一幕给家人和朋友。是不是一个很好的对话练习呢?
孩子是来提升父母智慧的天使!
当然作为自闭症孩子,语言发展的过程会进度偏缓,但只要我们掌握好指导原则和方法,孩子的语言发展一定能够得到突破的。
指导原则:“多示范、多练习、鼓励、不校正”。有很多孩子在开始使用语言之初,会出现语速快,吐字不清,甚至发错音等现象,这在普通孩子中也是常有的现象。出现这种情况时,切忌呵斥孩子:“错了、说慢点、说清楚”等等,家长和老师只需心平气和的重复正确的发音和语速就可(再次示范),注意保护孩子学习和使用语言的主动性、积极性,减少孩子的挫败感及不安全感。
语言训练中家长和老师都需要掌握的方法是“多、精、待(代)、引”,多自然是多示范、多练习,精就是示范语言精炼到位,练习语言也精炼到位,比如在“命名期”精就是只说“名”以此类推;待(代)就是从等待到代言,在孩子说话时给足够的时间等待孩子组织语言,等待时观察孩子如果确有困难,代而言之(其实这同时也是示范,一般不要求孩子立刻跟说);引既引导和引领,创造环境制造困难,引导孩子开口,发起话题寻找机会引领孩子正确使用语言。
语言能力是走出自闭的一扇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