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听、动”的教育理念如何帮助孤独症儿童
在孤独症儿童康复教育的领域,刘弘白博士独辟蹊径,倡导用提高能力的方法来帮助孤独症孩子。
刘博士认为,不论孩子是哪种病症他都是可以教的,重要的是方法。孤独症的孩子绝大部分存在着两种障碍,一方面是交往障碍,另一方面是学习能力的障碍。交往障碍是难以解决的,而学习能力是完全有可能通过训练来提高的。孩子的能力提高以后,也会有令人惊喜的进步,同时交往能力也会改善。
学习能力包括视觉能力、听语能力、感觉运动能力。学习能力不足体现在:认知水平低、语言能力不好、说话不清楚、句子短、肌肉比较软,协调性差。
下面我们来解释刘氏的“视、听、动”理论。从感觉运动方面来说:运动是人类发展的第一智慧,很多发展障碍和孤独症的孩子都存在动作不协调、肌肉软、平衡差的问题。应该平时多给他们运动的机会。多做翻跟头、荡秋千、弹簧床、丢接球、拍球等动作来提升他们的方向感、平衡感、韵律感、速度感、肌力、松懈、协调的能力。我们最关心的语言问题也是靠适当的运动来解决。孩子说话不清楚,是由于口腔、舌、咽喉等发音器官的肌肉发展不好,如果我们想改善孩子发音的问题,就必须通过运动才能更快的提高。因为只有大肌肉发展了小肌肉才能发展,所以为了完善发音器官的肌肉,单单做口舌操这种小肌肉运动是不够的。大肌肉运动如抓单杠、翻滚、跳等动作是能够改善发音器官肌肉的好方法。在运动中孩子也能体会到方向、速度、节奏、韵律、从而提高这方面的认知。包括“拿放、上下、来去、快慢”这些词语只有在运动中才能更好的体会。
听语能力:听语能力不同于听力,是指听力正常的孩子瞬间听的记忆量。孩子生下来直到七岁,每年的听语的能力是不同的,两岁听三个字,三岁四个字---依次类推七岁八个字。听语能力不足的孩子,家长可让他们多听、说、背、唱,同时也可以用电视机、录音机当辅助教具。有很多孤独症的孩子没有语言或者说话句子很短,这多半是听语能力有问题。如果别人说话快或者一句话的句子太长,他是没办法全听进去的。所以我们要提高孩子的听语能力,这样他就可以说长句子了。
视觉能力,我们学习知识的80%是靠眼睛,视觉能力的发展非常重要。视觉能力包括:视觉辩识、记忆、方向、广度。比如说眼睛具有一定的辨别能力才能分清牛和羊的区别,才能有数字的概念(数是靠眼睛去数的),才能有条理,才能去学更多的东西。在增进视觉方面,家长可以让孩子做一做涂鸦、剪贴、拼图、玩积木、认各种颜色的图形等。由于“视”、“听”、“动”这三大功能逐渐提升与交互配合会慢慢带动孩子“说”、“写”、“读”、“算”的形成,理解能力也会逐年进步,最大限度的发挥孩子的潜能。
还有一点比较关键的,因为视觉与听觉能力两者是相克的(比如说盲人有超常的听觉,聋哑人有很好的视觉)而我们的孩子有很多“视、听”其中一项占主导,即所谓的视觉型和听语型。所以他会更加爱用他更强的那一部分,而讨厌用他弱的那部分。家长往往也不懂这个规律,所以在教学上也爱教他爱学的东西,这样就会造成强的更强,弱的更弱,爱说的更加爱说,不说的更加不说。这恰恰是不可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