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统合失调的原因和表现
感觉统合失调是近些年儿童常患的一种儿童障碍性疾病,随着现在感觉统合失调患者的增多,人们对感觉统合失调的表现也是越来越关心,那么造成儿童感觉统合失调的原因是什么,儿童感统失调的表现又是什么呢?
一、儿童感统失调的原因
1. 先天影响
有的准妈妈工作忙碌、紧张、缺乏运动、做家务动作不协调等会影响到胎位,进而影响胎儿平衡的学习;有的母亲吸烟或被动吸烟、饮酒、喝浓茶、喝咖啡等会造成胎儿大脑发育不足,引起出生后感觉发育不正常。很多案例表明,剖腹产的宝宝感统失调的比例比顺产的宝宝高很多,这是因为宝宝出生时缺乏人生第一次触觉挤压体验的缘故。
2. 太“独立”
0-3岁是建立感觉统合能力的最佳时期。而现在的孩子都是"独苗",居室又都是"独门独户",3岁以内缺乏伙伴,无兄弟姐妹可模仿,孩子易养成依赖性强、独立生活能力差、任性的性格。如果到了3岁还舍不得让孩子进幼儿园,这对孩子以后的人际交往能力的发展极为不利。这些孩子可能会有语言发育和社会交往方面的障碍。
3. 不会玩
新生的宝宝虽然不会说话不会走路,但他们无时无地不在用他们的方式感受这个世界,此时父母给孩子的每一个感觉体验都促使他们的感觉统合功能完善。宝宝稍大一些时,一些传统的游戏如打弹子、滚铁环、玩纸板、捉迷藏等,还有室外的各种亲近自然的游戏活动,奔跑、跳跃、爬树、翻墙、涉水、玩泥沙等,都是宝宝感统功能完善最好的课程。
4.太溺爱
很多爸妈对孩子溺爱,造成孩子身体操作能力欠缺:不会自己穿衣、系鞋带,生活自理能力很差,甚至连球也拍不了几下。他们在“智能”培养上,则不遗余力地注重孩子视觉能力与听觉能力的开发,让孩子学钢琴、画画、外语等。这让孩子负担过于沉重,少了玩耍和接触外界的体验。
二、儿童感统失调的原因
1.前庭平衡失调
表现为多动不安,走路易跌倒,原地打圈易眩晕,注意力不集中,上课不专心,爱做小动作,调皮任性,兴奋好动,容易违反课堂纪律,容易与人冲突,爱挑剔,很难与其他人同乐,也很难与别人分享玩具和食物,不能考虑别人的需要。思考或做事情缺乏灵活性,不会举一反三,有些孩子还可能出现语言发展迟缓,说话词不达意,语言表达困难等。
2.视觉感不良
表现是尽管能长时间地看动画片,玩电动玩具,却无法流利地读,经常出现跳读或漏读或多字少字,容易串行;写字易颠倒,学了就忘,计算困难,易抄错题抄漏题等。
3.听觉感不良
表现为对别人的话听而不闻,丢三拉四,经常忘记老师说的话和留的作业等。
4.触觉过分敏感或过分迟钝
表现为害怕陌生的环境、吮手、咬指甲、爱哭、爱玩弄生殖器等,过分依恋父母、容易产生分离焦虑,过分紧张、爱挑剔、惹别人,偏食或暴饮暴食、脾气暴躁。
5.痛觉过分敏感或过分迟钝
冒险行为,自伤自残,不懂总结经验教训。或少动,孤僻,不合群,做事缩手缩脚、缺乏好奇心,缺少探索性行为。
6.本体感失调
会让儿童在体育活动中动作不协调(不会跳绳、拍球等);音乐活动中发音不准(走调、五音不全等);甚至与人交谈、上课发言时会口吃等。方向感差,容易迷路,不能玩捉迷藏,闭上眼睛容易摔倒,站无站姿、坐无坐相,容易驼背、近视,过分怕黑。
7.动作协调不良
表现为动作协调能力差,走路容易摔倒,不能像其孩子那样会滚翻、骑车、跳绳和拍球,在学习和生活中常常观测距离不准、协调能力差。观测距离不准,会使孩子无法正确掌握方向;协调能力差,会让孩子手脚笨拙(常撞倒东西或跌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