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症康复离不开正常儿童教学(二)
三、行为(behavior)是一个心理学名词,泛指有机体外现的活动、动作、运动、反应或行动。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精神卫生系教授李雪荣、中国心理卫生协会青少年心理卫生中心孤独症培训基地主任,心理师陈劲梅主编的《孤独症诊疗学》将孤独症儿童的行为特征归纳为“行为不足”和“行为过度”两大类。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王辉副教授主编的《行为改变技术》一书中,引用了美国心理学家马丁(G.Martin)和皮尔(J.Pear)对儿童问题行为的分类,除以上提到的行为不足和行为过度外,还有一类为“行为不当”的行为。
因为受到疾病的困扰,孤独症儿童的行为问题往往是“不由自主”的。但是从人的发展本质看,行为总是受到意识控制的。前面我们已经讲到,孤独症儿童的心理发育严重迟滞,由此而带来的必然是行为、语言等方面的问题。通过观察和国外研究的成果看,孤独症儿童的认知特点之一是思维缺乏联系,对同题的综合和分析能力欠缺,形成思维的“点状”形分布(正常儿童呈现出的是面状分布,面状分布具有联系和迁移的功能)。因此,就造成了我们所见到的孤独症儿童的行为问题不断,今天解决了一个问题,明天又会有新的问题显现出来。对此我们必须有清醒的认识。
作为行为,“特殊儿童与普通儿童有基本的共性,同时又有其特殊性。具体来讲,作为生活在同一社会、同一时代的人来说,特殊儿童与普通儿童一样,从出生起,其生理和心理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由旧质到新质,不断地成长、发展,两者发展的趋势都是由低到高。然而,不可否认两者在发展过程中和发展水平上确实存在着差异。残障儿童生理上的异常使得他们在心理发展上表现出特殊性。”“由于残障儿童生理上存在的缺陷,使他们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时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因此所积累的社会经验相对较少,影响了他们个性的健康发展,造成较多的行为问题的出现。”“与普通儿童相比较,特殊儿童这个特殊的群体表现出较多的行为问题,这些行为或是无效的,或是影响了自己和他人的正常学习和生活,它们影响了特殊儿童与他人的交往,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特殊儿童的社会适应以及身心的充分发展”,而这些都是表现在他们日常的生活中的各种问题行为,是需要通过我们的努力,运用科学的方法来帮助他们进行改变的。而这些方法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行为矫正技术。
对于孤独症儿童正确行为的建立,必须以帮助他们建立一个个正确的行为概念为目的,这是一个基本的原则。行为矫正的手段和方法有很多,每个孩子的强化物各不相同,我们不能机械地照搬某一个方法,这需要老师和家长们通过观察,去精心设计。
对于孤独症儿童的行为问题,必须给予高度的重视,这是关系到他们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性问题之一。因此对于孤独症儿童的行为发展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注意:1.必须确立以发展他们社会适应性行为为主的指导思想。2.必须坚持“持久战”的思想。3.凸现爱心,反对暴力。4.正确行为的建立必须坚持社会化。
四、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的,作用于改善儿童神经系统失调的一个词叫感觉统合(又简称“感统”),组织实施的训练活动又称为“感统训练”。
实际上,这种叫法是不准确的。准确的名称应该叫做“感知觉统合训练”。由于孤独症是神经系统广泛发育障碍疾病,所以诊断初期,医生都建议对孤独症儿童进行感知觉统合训练。实践证明,科学、系统的感知觉统合训练对于改善孤独症儿童神经系统的信息整合、促进各部感觉器官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是孤独症儿童教育康复的重要内容之一。
感觉和知觉是我们人类认识世界,认识自我的开端,是获得经验的源泉。“是人类一切心理活动的基础”。感觉和知觉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感觉是知觉的基础,知觉是在感觉基础上产生的。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是反映现实最简单的心理过程。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事物的整体反映,是将各种感觉有机结合而成的综合的、整体的反映。感觉是认识事物的基础。感觉和知觉是两个不可分割的基本心理过程,感觉和知觉都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映像都是客体的具体的形象,属于认知过程的感性阶段,其源泉是客观现实。感觉和知觉都是对客观事物的直接反映,客观事物作用于感官,感知觉才会产生,事物消失了感知觉也就消失了。感知觉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第一,感觉是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对事物整体的反映。第二,感觉的产生依赖于客观事物的物理属性,相同的刺激会引起相同的感觉。知觉不仅依赖于它的物理特性,还依赖于知觉者本身的特点,如:知识经验,心理状态,个性特征。知识经验的映像比较突出。第三,感觉是某个分析器活动的结果。知觉是多个分析器活动的结果。对儿童进行感知觉统合训练,实际上就是以科学有效地运用社会环境和使用各种物理器材为手段,以运用适当强度的外界刺激,有针对性地发展他们感觉器官功能的协调能力为内容,以促进他们大脑神经系统对信息的整合功能,促进儿童感知觉健康发展为目的的综合性训练。感知觉的发展是陪伴我们一辈子的。感觉和知觉既分工又整合,促进我们的健康发展。如果感觉出问题,知觉势必受到影响。如果感知觉统合有问题,左右脑的成长也会遭到挫折。左右脑运作混乱,认知和学习能力势必陷入困难中。
感觉器官作为信息接收体在感知发展中的积极作用。由于感觉和知觉在人类发展过程中具有不可分的特点,他们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所以只讲感觉器官发展而不谈他们的相互关系和相互的作用,则无法说明感知觉统合的价值和其科学意义。
感知觉训练绝不是感觉训练,而是通过环境和物理器材,通过对儿童感官的刺激,促进大脑神经完成对身体内外知觉做出反应,即机体在环境内有效利用自己的感官,从环境中获得不同感觉通路的信息(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前庭觉和本体觉等),并对输入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做出适应性反应能力提高的训练。感知觉统合训练是一种科学的训练方法,因此,他必定要依据科学的理论和有效的组织来完成。否则,只能说是“游戏活动”。
感知觉统合失调主要表现:1.本体感觉不良,身体运动协调障碍。2.语言发展迟缓。3.结构与空间知觉障碍。4.触觉防御障碍。5.听觉语言障碍。6.前庭功能障碍。7.学习困难等。
进行感知觉统合训练。通常有以下几个步骤:首先要对受训儿童进行前期评估;其次要依据评估结果制定个别训练计划;第三组织实施并适时进行阶段评估;最后进行终结评估。
五、游戏是人类学习生活,娱乐心情的一种活动。
游戏绝不是正常儿童的专属,特殊儿童特别是孤独症儿童也十分喜爱游戏活动,只是他们缺乏与他人交往的正确方式和因心理年龄低下造成与他人合作时产生恐惧心理,这使他们往往远离同龄人,而沉浸在自己的想象空间之中。游戏的功能和作用,专家们都有过精辟的论述。现代特殊教育理论中也将游戏作为教育康复的重要手段。20世纪90年代台湾的专家学者们开始运用游戏对孤独症儿童进行康复训练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实践证#p#分页标题#e#明,游戏在孤独症儿童教育康复过程中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维果茨基对游戏一词做了严格的定义:游戏与实际存在一种特殊关系,它的特点是建立虚假情景或把一部分物体的属性转加到另一部分物体上。维果茨基认为游戏是儿童依据自己的想象构建各种虚假情景的创造性活动。游戏不是起源于认知因素,而是受社会文化的影响。学前儿童有主题的角色游戏是儿童在社会生活基础上产生的积极活动形式,是儿童与社会联系的特殊形式。他把游戏划分为创造性游戏和规则游戏。
近两个世纪以来,许多教育学家、心理学家对儿童游戏提出了各种各样的理论,以证明游戏这种活动方式对儿童教育的意义和作用。而以蒙泰梭利和皮亚杰为代表人物的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理论的提出,则是通过对儿童社会行为的观察和从儿童自己组织、参与游戏中来把握和证明自己的理论的。特别是以维果茨基为首的社会文化历史学派强调活动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提出了“人类心理是在活动过程中形成的”这一著名原理,对于我们认识和把握游戏的教育康复功能,具有积极意义。由此可见,游戏这种活动形式在人的成长过程中所发挥出的巨大作用既是潜在的,又是积极现实的。游戏的本质特征是:1.学习社会、学习生活的自我教育活动。2.游戏具有潜在的法律教育意义。3.JL童游戏绝无功利色彩。4.自编游戏为孩子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游戏在孤独症儿童成长发展过程中的作用:1.有利于孤独症儿童社会认知的发展。2.对于增强孤独症儿童的自信心和自我控制力具有积极作用。3.有利于孤独症儿童正确行为的迁移。4.有利于促进语言发展。
对于孤独症儿童来说,他们参与游戏,总是被动的,如同刚进托儿所的孩子参加游戏时的情景一样。我们观察到,孤独症儿童对于强制要求他们参加的游戏,开始时是极度恐惧的。随着游戏的展开。他们发现游戏对自己没有伤害时,便不再抵制。但是没有激情,似乎也体现不出游戏带给他们的快乐。同时,我们还观察到,如若不用强制性的方法让他们参加游戏.而是通过游戏给其他孩子带来的快乐来感染他们,他们还是有要参与的欲望的。组织孤独症儿童参与游戏,我们认为,最好的办法是让他们参加正常儿童的游戏,而不是由孤独症儿童与父母参与的亲子游戏。因为“亲子游戏”或由康复中心教师一对一带领下做的游戏,是无法给他们真正带来快乐的,游戏潜在的教育作用在这里也是无法体现的。对于孤独症儿童无法参加正常儿童游戏的说法是没有科学依据的。
适宜于孤独症儿童的游戏有:1.角色游戏;2.表演游戏;3.结构游戏;4.体育游戏;5.发展感知觉能力的游戏。
六、个别化教育(IEP)是从学生的个体差异出发,以满足学生课内外需要为特征的,同时以国家教育方针为依据,以素质教育为指导思想,以国家规定的教学内容为主线,以促进和发展学生个性为基本目的的,系统的教育活动。
个别化教育既是一种教育理念,又是一种教育方法。说其是一种教育理念是有别于集团式传统教育而提出的更加人性化,更加注重学生个性培养,充分挖掘每个学生自身潜力的当代教育理念。说其是一种教育方法是个别化教育是从更加关注学生的思想品德、心理行为、智力开发、体魄强健、艺术表现、创造性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以及能力发展等方面全方位发展出发,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思维更加活跃,能力得到提高,从而个体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应该注意的是个别化教育不是个别教育。个别化教育在普通学校课堂教学中,它的主要形式是进行分层教学,从而使尖子生能够“吃饱”,学习困难学生可以“消化”,中等生能够“解渴”。在特殊教育学校,就是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育对象,制定不同的教育策略,运用不同的教育手段和方法,尽可能的挖掘学生的潜能,拓展他们适应社会的能力。在孤独症儿童教育过程中,个别化教育尤为显得重要,这是孤独症儿童的特点所决定的。对孤独症儿童的个别化教育就是要做到系统性和计划性的紧密结合。个别教育与社会化教育的紧密结合,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紧密结合。
当代特殊教育的基本理念就是要通过有效的特殊教育,加强特殊儿童的“潜能开发”,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基于这样的思想,我们认为,无论特殊儿童残疾类型和程度如何,一定要十分注意对他们独立性和自理能力的培养,同时要使他们能在现实生活中学习社会交往技能、日常生活技能和接受职前技能教育。因此。孤独症儿童个别化教育计划的制定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确立科学务实的教育康复指导思想;2.进行全面系统的教育康复评估;3.提出科学的教育康复建议;4.整理综合评估意见。
个别化教育既是一种先进的教育理念,同时又是一种基本的教育方法。作为一种教育理念时,要求管理者依据这种思想来统筹各种教育资源,最大限度地满足教学工作的需要,同时又要教育所有教育康复工作人员来认真贯彻这种思想。作为一种教学方法时,则要求实施者(教师和家长)依据个别化教育计划,创造性地开展教育康复工作,确保教育目标的实现。
1.学校的任务。个别化教育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作为学校来说,管理者要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教学资源和教师).教育全体教职人员,服务、服从于每个儿童的个别化教育康复计划的实施。我们知道,每个儿童的个别化教育计划都是由长期目标和具体目标(短期目标)构成的,我们的一切教学活动都是围绕实现这些目标展开的。尽管每个儿童的具体目标不尽一致,但是学校组织的一切教学活动,都是以发展学生潜能为目的的,在围绕发展学生潜能上的总目标是一致的。所以,学校组织的学科活动、社会发展活动都是每个儿童必须参加的。因此,学校管理者必须要求所有任课教师对每个教学对象的具体目标要有所了解,并在组织活动中来帮助和促进他们对目标的实现。
2.班主任教师的工作。班主任老师往往是每个孤独症儿童个别化教育计划目标的组织和实施者。他们除了要参与个别化教育康复计划的制定(从评估到计划制定)工作外,大量的组织和实施工作的重任完全落在他们身上。因此,班主任教师,必须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和学科知识,调动所有有利于每个孤独症儿童教育康复目标实现的资源来安排和组织教学活动。对于孤独症儿童的教育康复,班主任教师要每天进行观察记录,并要随时加强与孩子家长的沟通。同时,要围绕每个孤独症孩子具体目标的实现,安排布置好家庭作业(孩子回到家以后的教育康复内容),并要检查“家庭作业”的完成情况。
3.家庭教育。实施个别化教育,绝不仅仅是学校的事,家庭教育将在其间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学校组织的各种教学活动绝不只是学校行为,而是学校和家庭的共同行为。我们认为,个别化教育的实施如果不向家庭延伸,充其量只是一种摆设。家庭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延伸,是个别化教育的一项基本要求。对于孤独症儿童来讲,他们的教育康复必须具有很强的一致性和连续性,其目的在于帮助他们建立一个个的正确概念(行为的、语言的、沟通技巧等方面的),同时要使教育康复的最终落脚点定位在发展他们的社会化方面。家庭是社#p#分页标题#e#会的细胞,家庭活动具有一切社会活动的特点,因此,家庭教育十分重要。家长在家庭中实际扮演的就是教师的职责,作为家长要克服长期面对孩子产生的“精神疲劳综合征”,要真正做到有爱心、耐心和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