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尔夫音乐教育在自闭症儿童康复训练中的作用
摘 要
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是当今世界最著名、影响最广泛的三大音乐教育体系之一,这种原本性的音乐教育重视体感,以节奏为基础案例,以综合性、参与性、创造性和互动性为基本原理,课程内容主要包括嗓音造型、动作造型、互动云月游戏和戏剧表演、声音造型四方面。 在本论文的两篇奥尔夫音乐教案中,教师运用了各种音乐和音乐游戏来进行教学,充分体现了奥尔夫音乐可以有效地提高自闭症儿童的参与能力和专注力、感知觉、模仿能力、精细和手眼口耳协调、身体协调、感觉统合能力、听力、记忆力、认知理解能力、汉语言和交流能力,增进自闭症儿童的情感,对改善情绪和行为问题都有很好的帮助。
关键词:奥尔夫音乐;节奏;提高能力;增进情感
1、奥尔夫音乐原理
1.1奥尔夫音的源起
奥尔夫音乐教学起源于德国,它的创始人是德国近代著名的作曲家奥尔夫先生。
他所创立的这套儿童艺术基础教学体系已打破了音乐范畴,广泛地采用各种艺术表现形式,为孩子打下坚实的艺术基础。
他以一个艺术家高瞻远瞩的眼光看到艺术各种表现形式都有着内在的紧密联系,都有着他们的共同的元素-节奏。并利用这些因素去编设教材,起到互相推移的作用,学习变得容易快捷。运用各种艺术表现形式进行教学,能使孩子的视野开阔,学习兴趣倍增,久而久之便能给他们建立起宏观的艺术概念。
奥尔夫先生更看到孩子学习的最大动力是兴趣,所以选择了游戏作为孩子授课的主要手段,将知识与训练编设在游戏中,让孩子在娱乐中接受教育、得到训练。
奥尔夫音乐解决了许多音乐基础教学中的难题,还极其强调与本土艺术文化的结合,自创始以来取得巨大成功,并在世界50多个国家广泛地传播【1】。
1.2奥尔夫音乐的定义
奥尔夫音乐教育是一个综合性的教育整体。奥尔夫的音乐教育原理,即是原本性的音乐教育。原本音乐是和动作、舞蹈、语言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它是一种人们必须自己参与的音乐,即人们不是作为听众,而是作为演奏者参与其间;它是先于智力的。它不用什么大型的形式、不用结构;它带来的是小型的序列形式、固定音型和小型的回旋曲形式。原本的音乐是接近土壤的、自然的、机体的、能为每个人学会和体验的、是适合于儿童的。奥尔夫原本性音乐教育的原理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1.1综合性
随着科学的发展,将艺术划分得也越来越细,但音乐不是以单一的形式存在的,不是单纯用嘴唱或用耳朵听。它是一种综合的艺术,可以一边唱一边跳一边用乐器演奏。奥尔夫指出:原本音乐是什么呢?原本的音乐决不是单纯的音乐,它是和动作、舞蹈、语言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这是人类本来的状况,原始的,也是最接近人心灵的。因此可以说音乐是综合的艺术。
1.1.2创造性(或者称即兴性)
孩子的生活经验没有受太多的社会影响而定型。因此他们天然的具有对音乐的创造性。在看到一幅图画后,他们可以根本据自己的理解用音乐去表达、。通过简单的乐器即兴演奏、即兴表演,使孩子也从事艺术家的工作,用音乐去挖掘、去创作、去发挥想象力。当没有乐器时,他们能用手、脚、筷子、报纸等代替音乐进行演奏,充分体现对乐器的创造性。
1.1.3参与性
情商是人们智力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以往人们不知道通过何种途径去培养,现在奥尔夫就是一个培养情商的好方法。通过孩子的视、听、触嗅,最大限度地调动孩子各个方面的能力,开发孩子的潜能。
1.1.4本土性
奥尔夫的音乐教育思想及其教学方法,呈现一种开放性,这使得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在任何一个国家、民族的传播必然形成本土化。奥尔夫音乐重在理念,它没有规定一个标准的示范课程,他鼓励人们依照本国的文化,将他的音乐理念融入其中,这样虽然给教学带来一定难度,但也给各国的奥尔夫教育工作者提供了一个无限发展的空间。
中国的奥尔夫结合了本民族的文化、语言、民歌、童谣甚至是方言。这种音乐更被人们熟知,更为人们所接受,具有通俗性,人们更易懂。因此,各国的奥尔夫理念相同,却在具体内容上不同,不会使奥尔夫局限在某一时代、某一国家,而是不断创新,世世代代发展下去。
1.2奥尔夫音乐的开放性
奥尔夫音乐不是学习高深的音乐技能,它重在开发人的潜能,可以说奥尔夫是关于音乐的启蒙,是学习其它音乐的起步。
总之,奥尔夫打破了科学的系统性,摆脱了科学对音乐的桎梏,更有利于个性的健康发展。
奥尔夫音乐教育是当今世界最著名的音乐教育之一【2】。
1.3奥尔夫音乐的优势
奥尔夫的音乐教育原理是指原本性的音乐教育。
原本的音乐是指人们不是作为听众,而是作为演奏者参与其间,把动作、舞蹈、语言紧密结合在一起,是一种人们必需自己参与的音乐;原本的音乐是接近自然,源于生活,能为每个人学会和体验的,非常适合于儿童的。
它形式简洁,它不用什么大型的形式,不用结构;是小型的序列形式、固定音型和小型的回旋曲形式。
奥尔夫原本性音乐教育的原理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即兴性; 综合性; 参与性; 自然性; 民族性 ;大众性。
其中即兴是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最核心、最吸引人的构成部分。
奥尔夫音乐教育的可贵之处在于:
1、音乐教育不再是个别的,而是让每一个孩子都有了机会来感受,表现音乐的丰富性。
2、让孩子们摆脱了琴凳琴弦的束缚,也不再只是被动地聆听。没有枯燥乏味的技巧训练,即可让孩子进入表现音乐的阶段,使学习音乐不再那么“BORING”。
3、孩子不再是一直被动地学习固化的东西,而有了自己广泛的即兴创作的空间。
4、把孩子从单纯的个体化的练声,练琴带入了合作的天地,让他们早早地开始学习如何协作、服从、领导与被领导。
5、在置身于“玩”的过程中去感知音乐的内涵,去产生人与人之间的在情感上的沟通与联系,在“玩”中增强合作意识和在群体中的协调能力。
2、奥尔夫音乐对自闭症儿童的作用
在奥尔夫的音乐课堂中,孩子们有机会进入丰富的艺术世界,音乐不再仅仅是旋律和节奏,而是与儿歌说白、律动、舞蹈、戏剧表演甚至是绘画、雕塑等视觉艺术相联系。他们可能在老师的引导下去关注特定的一个声源,去倾听,辨别,想象来自生活和自然界的不同的声音。
2.1培养自闭症儿童对音乐的兴趣
奥尔夫音乐带有自娱的特性。这就吸引了自闭症儿童参加进来,让孩子在玩乐中懂得音乐,不是为了学音乐而学音乐,而是为了孩子在还不懂得什么是音乐的年龄,就开始音乐的实地演习。比如老师教一首歌谣“爬呀爬呀爬呀爬,一爬爬到头顶上,爬呀爬呀爬呀爬,一爬爬到脚底下。”前两句老师从低音唱到高音,后两句从高音唱到低音,动作则是人坐在地板上,腿屈膝掌平放在地,双手从脚下随着歌声向上做爬的动作,当唱到爬到头顶上时,手正好到达头顶。唱下一句时,手又从头顶爬到脚下。这种一边唱一边做动作的方法,让孩子用身体动作理解了高音、低音。
在教学中,还配合了奥尔夫乐器的使用。奥尔夫乐器比较容易操作。比如鼓、木琴、响板等。这些乐器不强调过多的技巧,只要在老师的启发下,自闭症儿童就可有节奏地敲击,演奏音乐,使自闭症儿童很容易喜欢音乐【3】。
2.2培养自闭症儿童的专注力和协调能力
由于在上课时,自闭症儿童耳朵要听、眼睛要看、嘴中要唱、还要配合各种动作,调动了自闭症儿童各个器官都要参与音乐的表现,从而使自闭症儿童注意力集中,学习得非常快。同时也锻炼了各器官的协调能力。
2.3培养自闭症儿童的听力
自闭症孩子常常存在听力异常的情况,2—6岁是自闭症孩子听力发展的#p#分页标题#e#关键时期,听力能力直接关系到自闭症孩子的认知理解与语言能力。这个时期让他们多听各种各样的声音和节奏,有助于听力的发展。奥尔夫丰富多样的乐器(包括儿童自己将身体作为乐器、以及生活中的锅碗瓢盆筷子等许多生活用品均可成为乐器)有助于加强对自闭症儿童的听觉、感官刺激,从而促进患儿的康复。
2.4培养自闭症儿童的情感
亲子课程轻松、愉快。有助于自闭症孩子加深对家人的情感,增加对集体的参与意识。
2.5提高自闭症儿童的认知理解能力和语言能力
在学习奥尔夫的过程中,配合了演奏乐器、舞蹈,有时还可以放一段音乐,用图画来表示音乐,比如当听到流水潺潺的声音时,自闭症儿童可能画一条弯弯曲曲的线;听到海浪的声音时,可能画一条此起彼伏地线。在动听的音乐中更有利于训练自然发音和语言表达。
总之,奥尔夫音乐通过孩子喜闻乐见的形式,不仅学习了音乐,更是通过音乐,开发了自闭症孩子多方面的能力,挖掘了孩子的潜能,有助于自闭症儿童的康复训练【4】。
3、 奥尔夫音乐教学活动
《节奏练习》
活动形态:小组
活动目标:培养学生对音乐中节奏的适应能力,以此调整情绪,改善自闭症儿童的不良情绪。
1.1用电脑放一段《小毛驴》音乐,令学生静坐,调整情绪。
1.2播放音乐《小木马》,老师坐在学生面前双手随节奏拍击铃鼓,令学生感受匀速拍子。
1.3播放第二遍《小木马》,令学生随老师一起伴着节奏拍击铃鼓,培养自闭症儿童对节奏的意识。
1.4间插匀速伴奏的小游戏《母鸡孵蛋》,老师扮演孵蛋的母鸡,随着音乐停顿逐一点学生头部,学生相继起立模仿老师随音乐节奏走动。
1.5播放带节奏快慢的音乐《小竹马》,老师依据节奏快慢在身体不同部位打拍子,令学生模仿。如:快节奏拍打肩膀、渐快节奏叉腰、慢节奏拍膝盖。
1.6播放带节奏快慢的音乐《小竹马》,老师带领学生根据音乐快慢进行跑、走、静止的肢体配合动作。
在此奥尔夫音乐活动中,教师选用了相应的乐曲律动,配合了简易的奥尔夫乐器的使用,来培养自闭症儿童的节奏感,从聆听到参与,匀速的乐曲缓和了学生的情绪,用一个小游戏过渡到带有节奏快慢的律动训练中。学生在半游戏半律动的活动中兴趣得到提高,也参与意识增强,也提高其社会适应能力。在上课时,使自闭症儿童运用了耳朵、眼睛等器官,调动了自闭症儿童各个器官,从而使自闭症儿童注意力集中,同时也锻炼了各器官的协调能力。
《社会性适应性能力练习》
1.1用电脑放一段《哈巴狗》音乐,令学生静坐,调整情绪。
1.2播放儿歌《我爱我的小动物》,老师伴唱,学生静坐看老师的相关动物手势,听动物叫声,熟悉儿歌。
1.3播放第二遍《我爱我的小动物》,令学生模仿老师一起伴着节奏做出相关动物手势,培养自闭症儿童模仿能力。
1.4播放第二遍《我爱我的小动物》,令学生和老师一起边做相关动物手势,边跟着音乐模仿动物叫声,增强自闭症儿童的认知能力。
1.5学生坐成一排,老师带领一个学生起来玩《找朋友》游戏,在小朋友里逐个“找朋友”,根据歌词做“敬礼”、“握手”等礼节性动作,培养其社会适应能力。
1.6令每个学生都进行“找朋友”游戏。
1.7最后进行《去郊游》的游戏,作为课堂的结束。老师在前面做火车头,学生逐一牵着前一位学生衣服,排成列,根据音乐节奏进行火车开动的游戏,如有辅课老师,还可用双手搭建一个火车洞,老师带着学生穿过,培养其课堂兴趣。
自闭症孩子通常伴随有听力异常情况,听力能力直接影响自闭症孩子的认知理解与语言能力,让他们听各种各样的声音和节奏有助于听力发展,其中添加不同动物的叫声,便提高其认知能力。通过社交类游戏,增强自闭症孩子社会交往能力和适应能力,本堂课通过游戏和律动的形式,不仅学习了音乐,更是通过音乐,开发了自闭症孩子多方面的能力,挖掘了孩子的潜能,有助于自闭症儿童的康复训练。
4、总结
自闭症儿童虽然拒绝语言,却不拒绝音乐。也许每一个人对音乐都有先天的爱好和反应,但是对于自闭症来说,他们天赋的音乐能力往往比正常人有过之而无不及。美国自闭症研究院院长Rimland博士认为自闭症儿童的音乐能力差不多是宇宙性的,他们有些拥有超凡的音乐感,辨音能力也非常高。据国外的研究表明,85%以上的自闭症儿童对音乐的反应都很好。有专家指出;“音乐的能力和兴趣,自闭症儿童几乎全部都有。正因如此,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自闭症儿童的康复训练中,对其进行的音乐治疗干预显得尤为重要和值得期待。
参考文献
[1] Copyright© 2005-2008 安康(公益)婴幼儿成长信息网 All right Reserved
[2] 〈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李钽娜 修海林 尹爱青 编著
[3] 《用奥尔夫乐器进行奏乐教学的建议》[德国]威廉。凯勒
[4] 〈关于奥尔夫音乐教育的思想与实践〉廖乃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