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闭症儿童创伤后的症状
创伤后压力异常( PTSD)的症状
PTSD的症状可区分为三个丛集的群组,三个分类所做的界定:
分类B的症状 对事件持续且一再的重新体验
分类C的症状 持续的逃避与此创伤有关的刺激,并有着一般性的麻木反应
分类D的症状 持续的有警醒度增加的症状
对创伤事件持续且一再的重新体验
针对创伤后压力疾患之孩童进行的临床治疗证明,创伤事件的经验反复且强迫性出现在孩童的重复性游戏中。其实自闭孩童除了反复性游戏外,重复的语言、仪式性的行为当然也被视为诊断病症的指标。我认为反复性行为可能导因于同样的原因,也就是出现在婴儿时期反复且强迫性的创伤经验,就是这些活动一成不变地对现有及过去经验的反复,且强迫性的特质构成了创伤明显的可能指标,也因而中断了思考消化、表征及了解其象征的意义,这些仪式似乎表示对事物没有消化或者更正确地说是不可能消化,无法新陈代谢的事情。
自闭症孩童的反复行为就好像一种前象征,表示婴儿期所经验的创伤,或有时当然是在心理治疗经验中的创伤,这些之前无意义的反复行为,真的可以被解释出意义,开始赋予其意义,反复性活动常会因而减少甚至停止。当然,有些理论会谈到反复性的行为会随着时间改变,随着年纪增大而减少,然而因录像机之便及治疗过程的记录,我们可以阐述仪式化行为的中止结束比较倾向于治疗过程的功能,而不是生理成熟的原因而已。
持续性的避开与创伤有关的刺激以及对一般反应的麻木
创伤会使得案主丧失近来已经学会的生活自理技能等,例如如厕训练或语言;然而,当创伤发生在婴孩的早期,我们可发觉主要的发展性技巧孩童都会丧失。APTDD中的孩童几乎对于所有的发展里程碑都无法达到,接触或缺乏牙牙学语之声,APTDD的孩童也许因而呈现不同的临床症状,其差异性与创伤产生的年龄有关,过早发生的创伤也许因为脑部发展结构的影响,很难去分辨是脑伤还是基因导致的损伤;同样的,从临床的角度来说,基因的因素一定牵涉其中,也可能是这两种因素共同导致的,需要有更多的研究来探索这问题。
临床人员观察创伤后压力疾患( PTSD)的孩童,这些孩童皆是亲眼目睹过灾难的,他们发现这些孩子“麻木、机械化、没反应、作白日梦、用呆滞的眼神凝视远方”。治疗他们的时候,许多这些孩童说明他们自己正要去远方或假装自己是某英雄人物或某动物,也有许多孩童描述自己正在飘游。自闭症孩童不能靠幻想去不同的地方,但他们自己放弃自己而靠生理的刺激进入早期生存状态中。这些叙述也许会使曾与自闭症孩童工作、生活的读者产生一股熟悉的感觉,简而言之,我的观点是若现在经历创伤,的孩童或仍处于创伤时期的孩童,他们的状况有某些程度是与诊断为自闭症的孩童相类似的。
被归类为PTDD类别的孩童,经历的创伤会导致孩童产生自闭症式的回应,尤其是基因或生理上原本就可能比较脆弱的孩子,而治疗的过程会显示出每一个孩童不同的创伤,其基本或与众不同的创伤本质。Tustin(1981a)强调初生儿其心智早产的可能性,她描述这些孩童被“压缩”(他们这类团体有许多共同的特征),针对一些脆弱的孩童,她发现若孩子未能理解为什么要离开母亲,则离开了母亲的经验可能会导致某种“心因性的自闭症”。很令人注目的,Evans-Jones和Rosenbloom与Hill和Rosenbloom(1986)研究心智瓦解或自闭行为特征的小孩,发现了这类孩童与生活紧张导致的因素有极大的关系。
觉醒增加的持续症状
创伤后压力疾患的第三类症状,可在许多自闭症孩童身上看到,创伤后压力疾患者在生理上过度激动是显而易见的,例如兴奋地拍手,反复上下地走动,手不停地拍打,特别是在与另外一个人互动的重要时刻,虽然他们外在明显地没有任何回应,关闭自己的心房又独自留在他们自己的世界;但是若仔细观察可发现他们显示出矛盾的现象,他们能同时敏锐地觉察并去习惯在他们周遭的事件,即使是一种威胁的经验。相反的,自闭症孩童很少有直接的目光接触,也很少关注父母对他们这样不回应的感受,他们没办法对焦的眼神显示出情绪上高度的警戒,他们飘忽的眼神可容许他们观察更广的视野及周边景况;这似乎是一般人在拥塞、置身于人群中等环境时使用的伎俩,在那情境中我们的自主权及个人分际受到了威胁。自闭症孩童不但过度神经质'反应又过于直接、奇特,然而这些举动可从其原始意义以及其自我保护的反应,来理解并探究其原始原因。
神经上的例证也说明了创伤可能会改变婴孩实际的大脑结构发展,也可能完全改变婴儿观察周遭世界及事件的能力。神经生理学家已阐述某些暴露于慢性创伤经验的孩童,其脑部的神经连结使他们容易观察到生活的威胁,久而久之,脑部过度反应部分会导致连微小的外在刺激都会产生过度的反应。在临床工作中治疗师引介这些孩童了解适中的情绪经验,是他们主要的任务。